正在閱讀
光之道,谿山秘徑–李賢文、趙宇脩雙個展

光之道,谿山秘徑–李賢文、趙宇脩雙個展

歲末至新年,總帶來省思與展望。內湖藝境畫廊迎來二檔展覽,彩墨與水墨,眼中風景與胸中丘壑,李賢文與趙宇脩殊異的風…
歲末至新年,總帶來省思與展望。內湖藝境畫廊迎來二檔展覽,彩墨與水墨,眼中風景與胸中丘壑,李賢文與趙宇脩殊異的風格表現,同樣藏蘊著藝術家創作之「善思維」序曲與「思維善」終章,省思且展望。
李賢文2015年作〈白浪吟〉,彩墨宣紙,63×99公分。
李賢文應台東大學之邀任駐校藝術家,在台東行旅中一再審視、發掘,他以地理關懷的訴求回應生活,於是風景也成為一種途徑和信念,繪出他對生命的詠嘆,並對居民生活、自然山林的祈福,帶著濃烈的宗教意味和精神性成為李賢文對話世界的媒介,也成為其無法複製的藝術特質。
台灣師範大學教授白適銘評述:「他那因具有濃烈精神性、宗教寓言傾向而難以用『純粹風景』定義的自然描寫,為失去自然的都市人找回『風景再造』的可能性,而透過與自然的即身對話、揆諸性靈的圖寫方法,則宛若一部探討自然本質的奧義書。」開幕式上,李賢文與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展開台東行旅的心靈探討,此次展覽所得亦將部分捐贈給台東當地,在天光、波光、月光、螢光下,感受生命,關懷自然,偕手與子同行。
趙宇脩2015年作〈歡喜藏摩尼寶積佛茅蓬三昧圖〉,水墨&宣紙,178×89公分。
趙宇脩秉性低調,先後受教於張光賓、何懷碩、李義弘等,於歷代巨跡一一攻究。「谿山秘徑」,存留北宋范寬與近代黃賓虹之典範,「以渾厚蒼潤為尚,以浮薄媚俗為誡。」看是渲染,實為點垛,墨氣行於塵點之間,不似傳統皴巖容易施設筆線,於山頭著萬千叢點,傳達鬱鬱蒼蒼,草木滋潤之貌,畫面積墨沉厚,有行夜山之感,這與趙宇脩服役金門山居夜行之生命感受相連結。
趙宇脩。
李賢文與其2015年作〈放眼看碧濤〉,彩墨宣紙,138×69.5公分。
趙宇脩自述:「『谿山』者,有悅意山景、沁涼溪谷,所謂『野水連天碧,峰巒入海青』之地。『秘徑』者,人所罕知,趣入勝境之途;也有於阿蘭若處,掩關密行,速得成就之意。」此系列山水,為其所造未來賢劫獅子吼佛及11位諸佛,成佛前清修密行之所在,吉祥清淨之勝處,萬千峰巒或可為諸佛化身,在形象與題識間,觀趙宇脩之筆墨修為,照見天地之宏闊,正以幻化無端,人身難得,當亟思出離,棄火宅,以證常樂。2015年11月13日至12月13日展出「光之道─李賢文水墨行旅」;12月19日至&2016年1月17日展出「谿山秘徑─趙宇脩個展」。
藍玉琦( 25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