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澳門藝術博物館故宮珍藏皇家武備精品展

澳門藝術博物館故宮珍藏皇家武備精品展

澳門藝術博物館舉行的「大閱風儀―故宮珍藏皇家武備精品展」,是館方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澳門基金會、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及《澳門日報》共同合辦。展出文物共163件套,主要為清代武器和繪畫兩類,作品範圍多樣精采,其中更有不少屬於孤品或首次展出。
陳列本區的明星展品,乃為〈乾隆大閱圖.卷二.列陣〉(圖1)。此卷篇幅氣勢萬鈞,全長超過17公尺,由宮廷畫家金昆等人奉命繪製,完成時間約在乾隆十一年(1746),展現乾隆皇帝南苑閱兵的盛況。圖中五色旌幟隨風飛揚,軍容整肅的八旗部隊依次列陣,在皇帝面前表演騎射、火炮、鳥槍等技藝,讓乾隆全面檢閱兵員行儀與裝備。畫內人物描繪精細,各自的五官面容清晰可見,人數眾多卻無絲毫散亂之感。軍隊的鎧甲、服色與陣勢亦嚴格按照典章繪製,和卷後題寫列陣方式的介紹文字相互呼應,為瞭解清代軍隊編制提供信實記錄。根據《石渠寶笈.續編》記載,〈大閱圖〉應有四卷,依序為「幸營」、「列陣」、「閱陣」和「行陣」。但現今除卷二「列陣」為北京故宮收藏,其餘有的為私人收藏、有的仍下落不明。
圖2 清代〈木紅漆地描花紋乾隆御用馬鞍〉。©故宮博物院。
滿人向來崇尚騎射武功,在大清王朝開疆闢土時,即要求宗室子弟必須從小學習騎射。自入主中原建國後,康雍乾三朝無不注重行圍習武,旨在讓後世毋忘騎射之術,並訓諭為家法國策。展品〈木紅漆地描花紋乾隆御用馬鞍〉(圖2)為木製胎體,除了前後鞍橋邊飾牛角,表面更加髹紅漆與描彩纏枝蓮花紋。此外馬鞍上部另置繡有朱色花紋的黑絨坐墊,內敷多層棉絮布條,使之穩坐舒適並附鞦轡提胸。為了內府收藏記錄之需,此作還增添兩副皮籤字條,內容以滿、漢文書寫:「高宗純皇帝御用萬福萬壽鞦轡鞍一副乾隆四十三年恭貯」及「高宗純皇帝萬福萬壽鞍一副」。
圖3 清代〈乾隆御用大閱腰刀〉。©故宮博物院。
在清宮武器種類中,最具代表性的應該就是乾隆年間製作的腰刀與寶劍。乾隆皇帝對於御用刀劍的製作極具要求,從最初紙樣設計、木樣模型,以至實做材料、紋飾、數量、名稱與款識,都親自參與籌劃,整個工序過程皆按「御旨」行事。這批刀劍每把通常約100公分,底部鑲嵌金、銀、銅三絲圖案。一面有隸書「天」、「地」、「人」等加數字編號,下為如意形開光和委角長方套環,外附「叩鳴」、「月生」、「剪水」與「霜明」等專屬刀劍名稱;另一面則為隸書「乾隆年製」款,並增添各式吉祥圖案。展品〈乾隆御用大閱腰刀〉(圖3),其刀身以鋼材製作,題款橫為「天字一號」,縱為「鍊精」,而刀銎與刀鞘部分則裝飾紅珊瑚、綠松石、青金石和珍珠等珍稀珠寶。此作工藝精細技術高超,體現乾隆朝的富麗高貴品味。
圖4 清代〈頭盔〉與〈織金面銅釘鐵葉甲〉。©故宮博物院。
除了刀劍作品,是次展出的乾隆御用盔甲也極為可觀(圖4)。本次展出的頭盔原為乾隆皇帝大閱時穿戴,胎體以鋼質為主,外圍裝飾梵文三道,上層八字、中層18字、下層24字,內容皆為密教咒語,以祈求佛菩薩賜福庇祐之意。前後盔樑周邊飾有金龍火珠紋,盔纓則用鏤金纍絲組成,四周加以貂皮朱紅垂飾。而在鎧甲方面,此件為上衣下裳式,主要是以細小鋼片連綴而成,且外布金釘與鋼葉。另外還增附前後護頸、左右護肩、護袖及護腋,以求完整覆蓋身軀,全面加強保護。而胸部所懸掛的圓形護心鏡,其旨在防止刀劍與弓箭,可以緩衝來自敵方的正面攻擊。清宮畫家郎世寧(1688~1766)曾繪有一幅〈清高宗戎裝騎馬像〉(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坐騎之上乾隆皇帝所穿戴的盔甲服飾、配飾刀劍與鞍馬座墊,基本上都是參照這些實物繪製而成。
尚武
滿族先祖生活於東北白山黑水一帶,多以捕魚狩獵為生,嚴峻的高寒氣候和險惡的自然環境,練就滿人的驃悍習性和強大膽識。由其子弟組成的八旗部營,屬於民兵合一性質,即平日入則為民,戰時出則為兵。日常生活所從事的漁獵活動,使他們在臨敵作戰上受益匪淺,能夠機動靈活地與敵人展開周旋抗爭,也增進學習不少滅敵的策略戰術。入關中原之後,清初諸帝繼續宣揚騎射武力傳統,力圖保持發揚民族的尚武精神,且各個身體力行為之。康熙二十年 (1681),皇帝下令在承德興建木蘭圍場,從此該地即成為清代秋獮習武之所。通過木蘭秋獮的舉行,八旗部隊的武功技藝和戰鬥能力得以提高,進而鞏固大清王朝的軍國大業。
圖5 清人畫〈清高宗擊鹿圖〉,設色絹本立軸。©故宮博物院。
根據文獻記載,乾隆在位期間,曾多次到塞外圍場進行狩獵,並下令宮廷畫家繪製相關場景,一如展品掛軸〈清高宗刺虎圖〉與〈清高宗擊鹿圖〉(圖5)所示。圖中皇帝本人或手握長戟、或持用火槍,皆以臨危不懼的淡定姿態,來面對眼前的野獸或獵物。在人物與動物表現方面,畫家用色亮麗筆法細膩,清晰地處理明暗肌理,並透露著來自歐洲繪畫的寫實因素。而四周山林樹石部分,則採行中國傳統畫法,讓整幅畫作呈現中西合併的風格面貌。這些繪畫作品不僅顯示乾隆皇帝具有敏捷的身手體能與嫻熟的射擊技術,也直接展示了帝王御用的各類精良武器和配備。
圖6 清人畫〈清世宗行樂圖.刺虎〉,設色絹本冊頁。©故宮博物院。
清宮舊藏裡曾留下數本〈清世宗行樂圖〉,當中有雍正皇帝諭令宮廷畫家描繪其身著漢人古裝、少數民族服裝及西洋服飾等扮相,並演繹歷代知名文士的形象身姿,例如東方朔偷桃、阮籍撫琴或蘇軾石壁題詩等。裡頭內容最特殊者,莫過於就是〈清世宗行樂圖.刺虎〉冊頁(圖6)。畫中皇帝頭戴法王路易十四式的捲曲假髮與歐式貴族西服,正持三叉阿虎槍前欲刺虎。這個全然西式造型的角色裝扮,在其他清代帝王肖像畫中可說是相當罕見。儘管此圖流露著宮廷餘興及氣息,但也間接反映雍正「雖太平不弛武備」的堅定理念。從年輕皇子之時,雍正便常隨父皇康熙前往木蘭圍場狩獵,進行各種火器的習武操練。
圖7 清康熙〈石青色緞繡彩雲藍龍紋康熙御用棉甲〉。 ©故宮博物院。
另一展品〈石青色緞繡彩雲藍龍紋康熙御用棉甲〉(圖7),乃是康熙皇帝出征圍獵時穿戴使用。該服飾主要由甲衣和圍裳組成,額外附有護肩、護腋與護腹。而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用時以帶條繫於腰間,幫助便利行走活動。整副棉甲是以石青色綢緞作為面料,內部添裝絲棉層布,加強穿著時的舒適感。外部通身則綴飾鎏金銅製泡釘,增強耐磨和防護功能。表面紋飾則以五彩絲線繡成,多為各式姿態的龍紋圖案,包含升龍、降龍與團龍,間飾祥雲、海水、靈芝、壽石、如意、古錢、珊瑚、方勝與方戟等繁複紋樣。其造形生動富於變化,彰顯帝王武功的尊嚴與威勢。
圖8 清康熙〈木花紋樺皮康熙御用弓〉。©故宮博物院。
清代皇帝對於弓箭配備的製作頗為講究,尤其在材質、工藝與性能上有著極高要求。若以展品〈木花紋樺皮康熙御用弓〉(圖8)為例,其胎體木質,外部使用牛角筋以膠固定,內部則貼黏樺皮,中間再加置暖木為弓把便於手握;而弓弦則為鹿皮製,彈力大且持久耐用。在此並附二條皮籤,墨書滿、漢文為「聖祖皇帝定把花面弓七力半」以及「聖祖仁皇帝御用定把花面樺皮弓一張康熙三十七年恭貯」。而〈金銀絲花緞櫜鞬〉的工藝裝飾,也吸引不少觀眾注意。櫜鞬又稱撒袋,是盛裝弓箭的袋子,材料多以獸皮為主,再加上金銀絲緞與絨布所構成。此作以黃絨為面、綠皮為邊,外側鑲嵌鍍銀鏤雕夔龍飾件與藍色寶石,極具皇家富貴風華。
圖9 清康熙〈康熙御用禽槍〉。©故宮博物院。
在《欽定大清會典圖》和《皇朝禮器圖式》的武備條目中,皆記載盛清帝王御製或御用的火槍形制。若以康熙朝為例,其御製槍種類有五:自來火大槍、自來火二號槍、自來火小槍、禽槍和小禽槍。但如按發火裝置來劃分的話,就只有火繩和燧發兩種方式。本次展出的〈康熙御用禽槍〉(圖9),通長157.3公分,口徑14公厘。槍口鋄金呈蓮花瓣狀,近火門處亦鋄金有雙螭環繞,準星與照門皆齊全,屬於火繩槍一類。槍床部分則為高麗木,床下另加木叉作為支撐之用。槍尾裝飾玉托並鐫銘漢文:「御製禽槍,槍重六斤,槍長三尺五寸,藥二錢,子三錢四分」款。其他展品諸如〈皮鑲琺瑯火藥袋〉與〈鉛彈〉等珍稀文物,皆顯示清宮關注兵械製作的概況。
制度
清代對於八旗部隊、武科考試與宮廷門衛等,都制定嚴格完備的規章制度。八旗制度起於明代萬曆九年(1601),始設正四旗,後增鑲四旗,不久又有蒙古八旗與漢軍八旗。其訓練、駐防和獎懲以及使用兵器的品種和形制,均有明確的規定和要求。而武科考試則分為童試、鄉試、會試與殿試四階段。若以殿試為例,測試內容不但包括策文撰述,還需考核騎射、開弓、舉石和舞刀等專業術科,根據成績結果而決定等級次第。此外在皇宮城區的警備稽查方面,則由侍衛處全權管理負責。清代侍衛職務是滿人子弟晉陞爵位的關鍵途徑,譬如知名的詞人暨學者納蘭性德(1655~1685)與官宦權臣和珅(1750~1799),都是從侍衛一職而發跡起家。
圖10 清乾隆〈銀虎紐正白旗護軍統領印〉。©故宮博物院。
展品〈銀虎紐正白旗護軍統領印〉(圖10),為一銀質虎紐方形印,印文為滿、漢文的篆書字體,邊款刻有「乾隆十四年四月禮部造」字樣。清朝定都北京,駐紮當地的八旗軍隊被稱為「禁旅八旗」、「勁旅八旗」或「京旗」。主要可分為左、右兩翼,左翼包括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而右翼則有正黃旗、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當中各設前鋒統領與護軍統領各一員,率領護軍參領、護軍校與護軍營兵。而每旗部隊分置都統一人、副都統二人,統轄本旗軍民的活動概況,掌管兵馬、錢糧、戶籍與田地事項。此種生活型態集行政、軍事、社會、生產等職能於一體,影響清制發展深遠。
圖11 清同治〈銅調前鋒護軍營官兵合符〉。©故宮博物院。
作為清帝居住的紫禁城,為了維安考量而管制嚴格,曾實行不少規定章程,合符與信炮措施便是其中之二。合符屬於一款信牌物件,製成後一分為二,以供持有者雙方相互印證。清代合符多呈橢圓狀,由對半的兩片組件合成,每片內側分別鑄有陰文和陽文「聖旨」二字。通常是由負責守城的官兵掌管陰文物件,而陽文部分則存放宮中大內。因要務而需出城者,必須持有正確的合符信牌,驗證無誤後方可放行。展品〈銅調前鋒護軍營官兵合符〉(圖11),為鍍金銅製,長14.5公分,寬9公分。外觀雕繪雙龍戲珠,內側刻有「調前鋒護軍營官兵」陽文字樣。信炮則是發生突發事件或獲得可疑情資的警報信號,目的在於迅速地傳遞訊息與集結部隊,以保障人員安全和京城和平。
圖12 清人畫〈神機營合操陣圖. 第一陣.馬步七營槍礮列隊式〉, 設色紙本冊頁。©故宮博物院。
清初曾設立火器營,兵員配有鳥槍和子母炮,隸屬於八旗軍隊,主要駐紮在北京地區。到了咸豐十一年(1861),朝廷挑選精銳士兵而組建神機營,下轄馬隊與步隊合計25營,官兵人數達到1萬4000人。重點職務為守衛紫禁城與京城三海(北海、中海、南海),以及跟隨皇帝出宮巡視等相關活動。此處展品〈神機營合操陣圖〉(圖12),即是表現清代神機營的操練情況,每開附錄標注及說明。而〈海軍旗式及章服圖說〉則以圖文並舉的形式,詳細展示清末宣統年間,海軍擬定的長官旗式、軍服設計及官階等級標誌。經由本次展示的武備物件與繪畫圖像,清代滿人的勇武情操和清帝國軍威,得以具體彰顯於大眾眼前。(筆者按:本報導承蒙澳門藝術博物館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展品解說與參考資料,特此致謝。)
大閱風儀―故宮珍藏皇家武備精品展
展期:2017.12.16-2018.3.11
地點:澳門藝術博物館
澳門藝術博物館舉行的「大閱風儀―故宮珍藏皇家武備精品展」,是館方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澳門基金會、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及《澳門日報》共同合辦。展出文物共163件套,主要為清代武器和繪畫兩類,作品範圍多樣精采,其中更有不少屬於孤品或首次展出。展覽分設三部分:威儀、尚武與制度,是北京故宮典藏武備文物的初回赴外專題展。透過展示皇家軍武器具及相關宮廷圖繪,觀眾不但得以窺見清室帝王大閱、狩獵、尚武等活動,亦能從不同角度認識八旗兵制、器械種類、操練排演等發展,對滿族勇武精神和清代軍政體系進行全方位瞭解。
威儀
此回展覽主標題「大閱風儀」,即取大型檢閱軍隊的風采儀容之意。其源自清代大閱制度,目的是要檢驗八旗軍隊的訓練情況。八旗是清軍的關鍵主力,為了提高官兵的軍事素質和技能,使之瞭解並熟練各式兵器武械的性能與運用,清初規定八旗每年春、秋兩季舉行操演,內容涵蓋馬兵、步兵及火器的實戰演練。此項制度始於入關前的皇太極;至順治皇帝時,規定每三年舉行一次,地點位於南苑圍場。然而從康熙朝之後,大閱的舉行時間與操練場所皆無固定。清代大閱重視形式且規模盛大,不僅皇帝需全副武裝前往校場,參加的兵員人數更超過萬人,進行項目有競擊較射、火器演放與陣法演練,整體儀式場面蔚為壯觀。
圖1 清人畫〈乾隆大閱圖.卷二.列陣〉局部,設色絹本手卷。©故宮博物院。
林逸欣( 72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