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山
林玉山(1907-2004)
男,生於嘉義廳的美街,本名英貴,號雲樵子、諸羅山人、桃城散人。幼時家中經營裱畫店,隨店內畫師蔡楨祥學習水墨道釋畫,後又請益於日籍南畫家伊坂旭江習水墨文人畫,並從陳澄波學水彩寫生。1926年赴日就讀於川端畫學校西畫科,旋即轉入日本畫科,授業於圓山派畫家岡村葵園(1879-1939)、平福百穗(1877-1933)、結城素明等人。
1927年以〈大南門〉和〈水牛〉二件寫生台灣景物的作品,入選第1屆台展,和與之同時獲獎的陳進、郭雪湖並稱「台展三少年」。除了畫藝備受肯定,他廣泛結交嘉義地區的詩人雅士,共組詩社吟和。1935年為求畫藝更加精進乃二度赴日,入延續四條派傳統的堂本印象 (1891-1975)畫塾進修,同時善用博物館自行摹習唐宋古畫,開啟對色彩和創作更深入的瞭解。日治時期在嘉義地區弟子眾多,[1]他們皆在官展嶄露頭角。戰後初期任教於嘉義中學,1951年轉任台灣師大,以教授花鳥畜獸為主,並且擔任省展、國展評審委員。著作方面著有《林玉山詩選》一書、〈花鳥畫研究〉、〈談國畫寫生的重要性〉等文及畫冊出版。
[1] 如盧雲生、李秋禾、張李德和、黃水文、朱芾亭、江輕舟、林東苓、楊萬枝、張麗子、莊鴻蓮、吳立雄等。
林氏兩次重要的畫風轉變均在青壯時期發生:第一次是川端畫學校歸來,問學於悶紅老人(本名賴惠川,1887-1962),由寫生參透文人畫的契機;而京都時期是摹古考古期,以中國宋人的畫作為學習對象。[2]由於師承廣泛,詩畫兼修,畫風因而多元。日治時期以膠彩為表現中心,風格上有優美細膩的台展型作品,以及滲入水墨筆調並展現地方色彩和自我本質的灣製畫;二戰後則逐漸由工筆重彩發展出水墨寫意淡彩的風格,筆墨漸趨縱放自如。畢生致力於「寫生」概念的提倡,影響學子甚眾。他不斷鼓吹藉由觀察理解描繪對象而參透其生命內蘊,以此創造出氣韻生動的作品的重要性。
[2] 林玉山,〈藝道話滄桑〉,原載台北文物,三卷四期,1955.03。後收入台北市立美術館教育推廣組編輯,〈桃城風雅—林玉山的繪畫藝術〉,台北市:北市美館,1991,頁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