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李小鏡 一個創作者的演化

李小鏡 一個創作者的演化

「我最想傳達的,並不是要讓作品說話,而是我曾是如何演化、否定自我、改變風格。」

此次展出作品的動線時序亦不為全然倒敘,但大致以展廳最中央的「十二生肖」系列做為切分點,由此往前,是仍在傳統攝影創作下的實驗性作品,往後則為目前為人熟知的數位影像創作。
在李小鏡位於紐約長島的家裡,我與他在客廳的長方形木桌前對聊了三、四個小時,最後我問了李小鏡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要準備一個回顧展,你希望那個展覽要凸顯什麼核心概念?」
「一個藝術創作者自己的演化。」
這個似乎毫不經過思考就給出的答案,讓我很意外。對於展覽,他給出的答案卻完全無關作品。—傅爾得,〈一個藝術創作者的演化〉
 
上月底,台北市立美術館於一樓主展廳,推出梳理藝術家李小鏡創作近40年生涯的「鏡:李小鏡回顧展」,展場入口有別於過往的一樓大展,改以尾端的A展廳進場,而在作品動線上也刻意以倒敘方式,由李小鏡最新的創作系列,一路回到大學時期的練習作品。由此回讀他於2014年12月號《攝影世界》中的一篇採訪,當時的李小鏡似乎已然看見這次的「回顧展」形貌:「一位創作者的演化」。
「我最想傳達的,並不是要讓作品說話,而是我曾是如何演化、否定自我、改變風格。」
「鏡:李小鏡回顧展」展覽現場一隅。(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此次展出作品的動線時序亦不為全然倒敘,但大致以展廳最中央的「十二生肖」系列做為切分點,由此往前,是仍在傳統攝影創作下的實驗性作品,往後則為目前為人熟知的數位影像創作。記者會時,李小鏡談到一個對他而言的關鍵性年份,即1991年。當時,蘋果電腦公司甫推出麥金塔電腦不久,在此之前,使用電腦都必須熟知程式語言,而麥金塔則是第一個友善的使用介面,這項個人電腦的歷史性改變,與當時的科技技術突破,對當時的人而言幾乎每一天都是新的衝擊,李小鏡也在這波個人電腦興起的1991年,以全部積蓄買下第一台蘋果電腦,而其創作也在1980年代的嘗試後,到1990年代以數位方式進行確認。
「十二生肖」即是他第一組應用數位科技創作的攝影作品,在此之前,李小鏡已花了十年思考自己如何從商業攝影師的角色,轉換為藝術創作攝影的階段性改變。也因為先前長時間的商業攝影經驗,令他更確定「要做自己的東西」的想法,而在進行「十二生肖」系列時,他所思考的是「我做為一個海外華人,第一次拿作品出來應該端出一些家常菜,讓外國人瞭解東方人的傳說素材」。
李小鏡|遊民–禁止招貼 攝影蒙太奇、Type-C彩色沖印 67×82.5cm 1988 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當時雖已有個人電腦的技術躍進,但速度與軟體仍不如今日般便捷,現在所看到的「十二生肖」其實每幅作品都要花上約一個月、經過15至18次反覆調整後才能定型。1993年秋天,李小鏡帶著這組作品前往紐約蘇活區的當代藝術權威畫廊O.K.哈里斯(O.K. Harris Works of Art),他談到,當時畫廊主持人卡爾普(Ivan Karp)見到作品後便放下手中的雪茄,立刻與畫廊經理敲定聖誕節最好的檔期展出,這次展覽可說奠定了李小鏡往後的創作方向。而在展覽尚未閉幕前,美國攝影雜誌便以「未來的影像」專題介紹該作品,李小鏡也立即在1993至1994年完成以閻王殿為基底的「審判」系列,並在其中置入當代人物與不同族群的人像形貌。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銜接在「十二生肖」與「審判」之後的展間所展出的「第三色相」,這是李小鏡在1980年代黑白攝影創作當道時,對彩色攝影創作的實驗性嘗試。當時,他設想一種高彩度、用色光補色造成反差矛盾的畫面構成,這個系列持續到1980年代晚期,此次展出也後設地呈現了這個系列的拍攝方法。緊接於「第三色相」後,是李小鏡以攝影蒙太奇手法拍攝的「遊民」系列,他試圖以紀實攝影對時代與社會意義之間的關連,去觀察街頭的無家可歸者。這兩組系列作品,前者早在1993年哈里斯畫廊的成功之前,便在1992年於北美館展出過,後者則與「十二生肖」為同期創作,但畫廊主卡爾普當時僅留下「十二生肖」系列,他的選擇極大部分地亦決定了李小鏡之後的創作風格。
李小鏡|叢林 典藏噴墨 200x600cm 2007 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在進入數位影像創作而大獲注目後,李小鏡曾一度被西方媒體形容為:由自身東方傳統汲取養分的藝術家。但李小鏡並不想被此稱謂定型,在2003年參與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台灣館的「眾生相」後,他便開始以思考人類進化的《源》,將科技與演化議題帶入自己的作品。而這件有意識地脫離中國傳統元素的分嶺,將變形、生物學、科技與藝術相合,在各領域都得到迴響,除了成為2005年奧地利國際電子藝術節宣傳主題,並在受邀參加第13屆卡塞爾文件展(Documenta, Kassel)後獲得永久典藏。2004年的「成果」也是以醫學、動物器官移植的科學演進為素材,以數位影像設想、省思某種人類可能的近未來生活。與上述兩組作品位於同一展區的「夜生活」、「叢林」,則是首次以類劇場的佈展方式呈現。
「鏡:李小鏡回顧展」展覽現場一隅。(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李小鏡繼2008年「夢」與2011年「馬戲團」兩組較偏幻想與舞台質性的作品後,重整對生命經驗與價值的思考,以「NEXT」系列想像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地球,未來若人類棲所不復存在後,人類的生存是否可能回歸到海洋。李小鏡在此系列中,想像人類得以重新「設計」自身外型,在類返祖的過程中以人魚姿態重新面對自然。
此系列不再僅由數位平面影像呈現,而是加入了3D動畫、3D列印雕塑與互動程式模擬,本次展出空間也在李小鏡以新媒體語彙出發的角度下,呈現出如未來實驗室的模擬空間。而藝術家這組位於展覽動線入口、直視當代與未來的最新創作,也是李小鏡對「一位創作者的演化」的回顧展想像的最佳註腳。
林怡秀( 13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