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嶺南派大宗師歐豪年逝世,文化大學「御風而行」紀念展

嶺南派大宗師歐豪年逝世,文化大學「御風而行」紀念展

歐豪年1935年出生於廣東省茂名縣(今改隸為吳川市),1950年移居香港,1952年起拜入嶺南畫派巨擘趙少昂門下,17歲的他深受嶺南畫風豐沛之生命力與兼容並蓄之精神吸引,自此力學精研,卓然有成。歐豪年成名既早,21歲年少即參加東南亞巡迴畫展。1958年,楊善深評述:「去年少昂兄出示其高足歐豪年所作山水畫一幀,是能師乃師之意,不遂其跡,秀潤蒼觀,脩然無俗韻,年少而具天賦之才,意以墨力,將為我國藝術放一異彩。」

嶺南派在臺大宗師歐豪年(1935-2024)於4月25日上午十時逝世,享耆壽90歲。文化部聞訊深表哀悼與敬意,表示歐豪年繼承嶺南畫派改革傳統國畫的開拓精神,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創作不輟並長年投身美術教育與文化交流,備受國際藝壇肯定,影響遍及海內外,成為傳統與現代兼容並蓄的中華文化美學符號。2021年發行的新版護照,內裡首頁的「活力臺灣」與梅花圖,和天燈上的「臺灣加油」即出自歐豪年手筆。

歐豪年(1935-2024)。攝影/黃建勝。

年少英發,盡攜書畫到天涯

歐豪年1935年出生於廣東省茂名縣(今改隸為吳川市),1950年移居香港,1952年起拜入嶺南畫派巨擘趙少昂門下,17歲的他深受嶺南畫風豐沛之生命力與兼容並蓄之精神吸引,自此力學精研,卓然有成。歐豪年成名既早,21歲年少即參加東南亞巡迴畫展。1958年,楊善深評述:「去年少昂兄出示其高足歐豪年所作山水畫一幀,是能師乃師之意,不遂其跡,秀潤蒼觀,脩然無俗韻,年少而具天賦之才,意以墨力,將為我國藝術放一異彩。」趙少昂1960年赴美講學展覽前,將原在香港崇基學院(香港中文大學前身)中文系教授的中國畫科課程交給歐豪年主持。

歐豪年、趙少昂合作〈國香與雨入青苔〉,紙本設色,48×50公分。

1968年受國立歷史博物館之邀,前來臺灣舉行首次伉儷聯展,獲各界好評,並成為日後來臺定居之契機。蔣宋美齡觀展後深深喜愛,延請了十餘幅六尺、八尺的大中堂移至官邸欣賞,而後歐豪年的〈海鷹〉、〈柳鷺〉、〈雄獅〉、〈紅荷〉、〈壽色〉、〈晨雞〉、〈朝雲〉、〈山高水長〉八幅巨作被陽明山中山樓購藏,翌年(1969)〈奔馬〉12尺聯屏巨作兩幀再度被中山樓購藏。除蔣宋美齡,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亦因觀看此展,讚賞歐豪年才華,一年中以毛筆親書了30餘封信,誠摯邀請來臺任教,嘉惠學子。因此,年僅30餘歲的歐豪年於1970年受聘為中國文化學院美術系教授,自此定居臺灣造就數代水墨畫英才。

歐豪年聲譽遍海內外,屢受邀展覽與演講,亦偶有即席揮毫之國際交流,多次獲得國際性獎章及榮譽,足跡遍中國大陸、香港、日本、美國、比利時、西班牙、法國、荷蘭、英國、奧地利、德國等,他曾自我幽默是「盡攜書畫到天涯」。

千禧年後,思慮文化薪傳,2000年成立歐豪年文化基金會,就研究、典藏、教育與展覽等面向,推動藝術發展。2002年中央研究院嶺南美術館成立、2004年美國印地安那波里斯大學成立歐豪年美術館、2005年中國文化大學成立歐豪年美術中心(2020年改名為歐豪年美術館)、2014年安徽博物院成立歐豪年美術館、2019年輔仁大學成立歐豪年美術館。成立美術館、慨然捐贈書畫,並數次舉辦展覽及學術研討會等,對於推廣嶺南畫派不遺餘力。

文化大學,「御風而行」紀念歐豪年

回首過往,歐豪年來臺教學定居,將中國水墨畫於臺灣薪傳且光大,張其昀是關鍵人物,文化大學則是歐豪年在臺淵源最早、情誼最深的學界單位。以1970年為起點,歐豪年受聘為文化大學美術系教授,1974年獲頒華岡中華學術院哲士,成為文大美術系及研究所的國畫師資主力之一,1983年並接任美術系主任,2020年獲頒中國文化大學名譽文學博士學位。

歐豪年文化基金會成立後,於2004年特別捐贈文化大學書畫100件,包括歐豪年水墨作品78件、書法14件,與其他名家趙少昂、張大千、黃君璧、楊善深、江兆申、李奇茂、劉國松、內山雨海諸先生合作水墨畫各一張,皆為其1957至2003年間各時期的代表作。2005年,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設立「歐豪年美術中心」。現華岡博物館館藏歐豪年及合繪作品共計有132件,創作時間超過一甲子,最早之作是1957年23歲所繪的〈緣溪行〉,最晚是與擎天藝術群2021年合作的〈百花圖〉。

於各界追思歐豪年之時刻,文化大學為感念歐豪年教授一生於藝術教育卓越貢獻,於6月4日起,特別於曉峰紀念館9樓歐豪年美術館舉辦「御風而行─歐豪年教授紀念展」,精選館藏42件作品,內容涵蓋歐豪年山水、花鳥、人物、走獸、書法,以及與其他名家合作的作品,向一代大師致上無限感懷與崇敬。

藝術教育桃李天下,教澤長存

歐豪年於文大執教逾三十年,館藏展品中有著1994年於「文化大學客席漫成」的〈膏火伴長吟〉、「今日文大畫課示範」的〈浴牛〉、1995年「華岡畫課」的〈寒山拾得論道圖〉。其中〈浴牛〉題詩「耕牛辛苦野牛閒,物態原來不一般,欲得一肩辭犁耜,未因見月喘吳山。」並記錄了課堂繪水牛,回憶起該年盛夏,歐豪年於美國黃石公園山區之遊為當地野牛寫生,並成詩作之事。歐豪年繪畫,將詩才、書學與畫融為一體,他曾以古代君子具六藝為比擬,表示一位畫家,應當要能不拘題材,宇宙萬象奔赴腕底,涵養學識,表現個性與其思想情感。

歐豪年1994年作〈浴牛〉,紙本淺設色,136×69公分。「御風而行」展品。

歐豪年課堂親自揮毫示範,花卉、山水、人物、動物四門一手包辦。大學二年級乃傳授傳統筆墨技法,以四君子、荷花、南方花卉為主;奠定基礎後,大三課程以山水畫為主,偶兼及花鳥;大四則進入更需寫實技術的人物、動物。課程循序漸進,重點核心乃嶺南派所重視的「寫生」,鼓勵學生透過自然的寫生觀察,對繪畫的內容、構圖、用筆、情境都會有新的體會。即便是人物畫,亦曾擔任過人體速寫裸體模特兒課程指導老師,去實際認知人體結構,而非僅止於表象的衣袍線條。遠近透視、光影色彩運用等西畫技巧亦是其所看重的。對於風格與創作,他曾言:「假使我們跳出這個門戶之見,我們就可以曉得嶺南派原來是一個可大、可久、可收、可放的畫派,收的時候你可以收到哪一筆是像高劍父當年畫過的,奇峰先生雄厚的筆墨,或者樹人先生的清雅筆墨,或者趙少昂先生的奔放筆墨。從跳轉的程度,從活的方面,可以跳開這些筆墨的現實限制,而有更多的『放』。」

歐豪年1995年作〈寒山拾得論道圖〉,紙本淺設色,162×96公分。「御風而行」展品。

歐豪年亦率領學生於各地寫生,親近自然勝景,為筆墨開展出生機。華岡校園景色、陽明山成為其筆下主題,華岡博物館館藏有1972年作〈華岡霽色〉、〈校景與梅華〉、〈淡水春暉〉、〈華岡之冬〉,1973年〈陽明春曉〉,2002年作〈華岡自山澗仰止〉等,歐豪年並有賦詩多首,寄懷華岡,壯闊胸襟,勸勉學子。「隰有芷兮靈氣鍾,山環擁若有客,春風秋雨都才思,愛看朝虹看晚虹」、「陟巘萬盤日未晞,天風獵獵振征衣,陽明山客情豪甚,千仞岡頭寫翠微」、「陶鑄中西開畫派,涵泳今古壯藝襟。華岡諸子宜相勉,不負名山講學心。」

歐豪年1972年作〈校景與梅華〉,紙本設色,132×66公分。

除文化大學,歐豪年於66歲時受聘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研究所畫與詩書學課教席,加以長年設帳授徒,諸多學子已成長為卓然的藝術家。成員皆畢業於文大美術學系或藝術研究所的畫家團體「擎天藝術群」,即為歐豪年輔導於1993年12月所成立,歐氏詩作「藝術千秋事,薪火古今傳,斯文方待振,為許志擎天」表述心志,期許後進。畢業於文化大學美術的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回憶過往,表示當年在文化大學讀書時,同學都以能成為歐豪年大師的學生為榮。諸多學子對歐老師一口宏亮的廣東腔國語,以及一派帥氣穩重大佬風範,印象深刻。歐豪年投身藝術教育志業橫跨半世紀,桃李春風,教澤長存。

歐豪年1987 年〈夜鴞〉,紙本設色,84×54公分。「御風而行」展品。

名家評析歐豪年書畫藝術

歐豪年承續嶺南畫派的「折衷中外,融合古今」的革新精神,重視寫生,擅長即事獵景,遠近取勝有獨到之處,且善用草書筆法,凌空取勢,下筆如龍騰虎躍,蒼邁雄勁,用水為其一大特色,兼具鮮明且迷離之美。他發給學生的講義中,曾抄錄陳衡恪〈文人畫之價值〉可見其精神認同。早期至1990年代,常鈐「物物而不物於物」朱文印,典出《莊子》,利用外物而不為外物所役使。巨幅作品則鈐「且飲墨瀋一升」,胸中有墨富學識,筆下自然生風,奔放出豪情壯志。

關於歐豪年的書畫詩詞作品,諸多前輩名家已讚譽評析,以下謹錄數則,呈方家鈞鑑並紀念:

趙少昂:「自有高人韻,空山任鳥啼;扶搖雲漢路,回首萬峰低。」

張大千:「豪年道兄,纔一落筆,便覺宇宙萬象,奔赴腕底,誠與造物同功。」

前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江兆申:「豪年作畫對即事獵景,遠近取勝,有獨到處。所以對畫的經營位置,也特別出色。而日本同道們,特別喜歡所謂中國的『襌畫』,也就是宋元之交的中國一些僧侶畫家,包括溫日觀、玉澗等等,因此特別喜愛用水,比南宋夏圭的拖泥帶水還要更濕。豪年用水,也是特色之一。至於對古畫的欣賞,除了南宋一些畫家之外,豪年很喜歡明代的林良,林良講究以『草書入畫』,因此用筆雄勁。這一點,在豪年的畫裡,我們不難察覺出來。」

歐豪年、張大千合作〈水仙梅竹〉,紙本設色,畫心37×86公分。「御風而行」展品。

日本藝評家植村鷹千代:「歐豪年之彩墨作品,在表現近代感覺中,尤使人感到中國人的豪邁與莊嚴。」

藝評家楚戈:「歐豪年的作品,由於有紮實的寫生功夫,以及西畫的觀念和技法,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喜愛。他除了講究中國傳統的筆墨外,同時顧及到一般人的審美癖好,做到了『上士下達』的功效,這是他在英年就能享有盛名的主要原因」。

前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予於國畫大師,所深契者,一曰張大千氏,一曰歐豪年氏。張氏以詩書畫雄視當世,歐氏則亦書畫兼賅。顧初不以詩名,近廿年間,漸耽吟興。即雋永矯健,奇氣橫溢。詩雖晚出,而明漪絕底……大千先生上仙,菽原亦忽忽化鶴,獨豪年秀挺,畫益進,書益肆,涉筆益無復涯岸,初不甚為詩,偶得句,即雋逸矯健,奇氣橫溢,於是詩書畫金石卓犖交美,儼然今日嶺南畫派之大宗師。」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藍玉琦( 24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