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展演
國際博物館日不出門: 開放博物館聯手16機構,線上展覽大匯聚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與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合擊,聯手16家博物館、美術館、研究機構與中研院館所等,運用「開放博物館」平台...
凝結具體派精髓的紙上分身:也趣藝廊「Gutai on Paper」展
持續關注日本戰後藝術的也趣藝廊,透過連續三、四年幾次聚焦於具體派、物派的展覽。本週末開幕的「Gutai on Paper...
植物作為文化符號的復返與詮釋:「島嶼生活與地景:檳榔、甘蔗、香蕉、椰子樹」
臺南市美術館展出的「島嶼生活與地景:檳榔、甘蔗、香蕉、椰子樹」,以四種於臺灣尋常可見的植物為開場,透過四種植物,與民眾的...
母性的柔軟與堅韌:纏繞-武玉玲個展
武玉玲曾如此書寫:「光的溫度是溫暖的,風輕輕吹來是香的,是誰布滿了這片景色,飄散的枝葉就像記憶書寫的紙,落滿在漫步的腳邊...
認識這位台灣文化界的先知:「未完成.黃華成」,以「設計」作為時代的評論
黃華成生前曾換過30幾次工作,活躍時期使用諸多化名發表作品並參與展覽活動。臺北市立美術館藝術家研究展「未完成.黃華成」今...
「犬儒共和國」,一座廢墟般的外交機構:姚瑞中的「撩撥」政治學
姚瑞中將自己作品談論政治議題的姿態,描述為一種「撩」的動作。游崴對此進一步詮釋:「所謂的『撩』,就是玩弄那個界線,並造成...
與藝術不期而遇:香港白立方畫廊展覽「邂逅」
隨性、隨順而不隨意:李光裕臺北、臺南雙展「如是說」
疫情籠罩下的春日百廢待興,依舊如期舉辦的展覽中,采泥藝術推出的李光裕個展「如是說」,分別於臺北的畫廊空間、臺南的耘非凡美...
測量「千分之一風景」顏群個展
以我對顏群的認識,似乎很自然地必須談談他美學中的理性價值,說說他如何將藝術修辭法中的感官刺激性降低到一種水平,接著才是我...
彷彿一部佛教藝術史:佛光山「海上佛影—上海博物館藏佛教藝術展」報導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現正舉辦「海上佛影─上海博物館藏佛教藝術展」。此展立基於佛光山與上海博物館多年合作的情誼與默契,大規模借...
文章導覽
1
...
91
92
93
94
95
...
128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特別報導
藝術新聞
藝術關鍵字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