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看傳奇英國編輯阿西爾Diana Athill在晚年寫出和某些作者打交道的經驗《未經刪節》,推薦序中寫道:阿西爾一向鼓勵他的作者「嘗試寫出真相,無論它們有多麼不雅」,她在寫回憶錄時也遵循了這一戒律。
我看著這句話良久「嘗試寫出真相,無論它們有多麽不雅」……
心裡想的是「不知道多少真相,是無法如實寫出的。」
在《犬列島》(Philippe Claudel,木馬文化) 這個關於誣告一位老師性侵女學生的故事,如書中開頭所言,「故事發生於此,也可能在彼發生,因為這個故事太容易發生在其他地方」。被誣陷的人力求真相浮出枱面,但是並沒有其他人在乎這個真相,他們只是想把這個知道某些秘密的人搞走,這才是真相。這就是人類的世界。排除異己、利益的絆腳石。
而對於一位因為在報紙上畫政治漫畫而出事的優秀的漫畫家、也是浸大教授,最終在短短幾天內離開香港,移居英國。這樣的經歷要如何「嘗試寫出真相」,是「無法的」。
這也是為什麼《那城》如此隱晦、甚至是溫柔的處理「香港」、「離開」的餘波。刪掉了全部負面情緒、煽情的文字,那凝固出來的情緒更令人心痛。藝術能起到什麽控訴作用?無法直接表達、全部只能轉換。換一種世界觀、換一種情緒,才有辦法生活下去。
黃照達不諱言,當初決定不繼續在專欄畫政治漫畫,是在壓力及家人擔憂下的一種妥協,而且有一段時間有一種很重的無力感,覺得畫政治漫畫已改變不了什麼,「而且每天自我審查是畫不下去的」,倒不如轉換方式,在自己及香港人都需要抒發情緒時,畫一些大家的感受更重要。
被問到繼續在香港畫漫畫有什麼禁忌?黃照達舉了一連串例子,如與港府部門有關的、2019年抗爭運動,甚至是國歌、國旗,及有政治隱喻的字句等都有風險。
他說,以前畫政治漫畫經常會畫國旗,用來代表一個國家或地方,但現在可能會被指侮辱國旗。 (引用自文章: 接提醒要「知所分寸」…昔香港政治漫畫不復存在 黃照達海外延續責任)
首先我是被《那城》的大開本、設計裝幀吸引。
翻著翻著發現每一頁風格的變化、內容、形式都和一般的漫畫很不一樣,聞到一種各外用心的「轉化」味道,尤其畫面上一再出奇制勝,好像作者對所有生活細節都再度留上了心、對所有能套用進漫畫格子的實驗都用了新的方式、令人眼球翻新、似乎看幾次都不會膩。那些淡白的對白、並沒有什麽情節重點,因為是無法說出口的真相、是無法明指的政治粗暴。
我把這本書在我桌上放了很久。希望我未來也能做一本,把憤怒如此隱晦的書。獻給所有被粗暴對待的人。
時至年底,摘這篇2020.12.20的《十二月,你在掛念什麽?》共讀:(作者請原諒我把文字擷取出來,請大家對照作品看。)
十二月,你在掛念什麽?
樓下常開小差的陳伯
公車站旁的糖炒栗子攤
從油麻地走去尖東的路程
衣袋裡已漸冷的暖蛋
戲院門外的熱蔗
熱維他奶
十二月,你還記得什麽?
毛衣沾著汗水的感覺
天星小輪
同學請自己吃的凍柑
通宵過海巴
從鼻孔鑽進來的冷空氣
口中噴出來熱呼呼的對話框
令人尷尬的舞會
十二月,你忘記了什麽?
鐘聲
樂敏
回家
月結帳單
你
笑容
音樂聖誕節
十二月,你忘不了什麽?
走路的節奏
離地那一刻
光著的身子
靜電
靜好的時光
十二月,你拼命忘掉什麽?
Septhan仍欠我的五千塊
假雪的味道
儲水式熱水器
戀人的絮語
時間
十二月,還有什麽?
(《那城》,黃照達,大塊文化)
結尾的最後一個書格沒有文字,只有一個遠到看不清臉孔的人在揮手。
這全部都回不去了,只能揮手告別。不管是「掛念的」、「記得的」、「忘記的」、「忘不了的」、「拼命忘掉的」,全部都只能揮手告別。人生若不是被逼到絕處,誰會如此斷然的和過去全部告別呢?
延伸閱讀
【馬尼尼為│繪本專欄】要走出生命至痛,會需要幾頁?——法文圖像小說《戰後風景》
美術系卻反感美術系,停滯十年後重拾創作。 著散文《帶著你的雜質發亮》、《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沒有大路》; 詩集《我們明天再說話》、《我和那個叫貓的少年睡過了》、《我現在是狗》、《幫我換藥》;繪本《馬惹尼》、《詩人旅館》、《老人臉狗書店》等數冊。 編譯、繪《以前巴冷刀.現在廢鐵爛:馬來班頓》(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作品入選台灣年度詩選、散文選,獲國藝會補助數次;2020臺北詩歌節主視覺設計、不定期開辦繪本創作課;於博客來okapi撰寫繪本專欄文逾百篇。 網站:https://maniniwei.wixsite.com/maniniwei Fb/IG:馬尼尼為 manini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