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小典藏|新鮮事】「生活中的每一課-美感進行式:扎根、跨域、創新」 美感教育課程與教學成果展,體驗美的無所不在!

【小典藏|新鮮事】「生活中的每一課-美感進行式:扎根、跨域、創新」 美感教育課程與教學成果展,體驗美的無所不在!

在這個AI崛起,卻又面臨氣候變遷,萬事瞬息萬變的時代,如何在生活、學習與遊戲中啟發當代學子的終身學習動機?如何注入美感教育創造改變?美感教育如何引導創意、激勵韌性、培養軟實力,使臺灣、世界與未來更美好?

美感教育追求至真、至善、至美——從幼兒教育啟蒙扎根、在課程教學中拓展學生對生活中的感知經驗,讓每個孩子都能充分發揮創造力和表達能力;同時更導入設計方法,創造從使用者經驗出發、兼顧自然與在地文化的優質學習環境,讓生活俯拾皆是美。也就是以「美感即生活」、「美感是智能」為核心理念。

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二期五年計畫(108-112)課程與教學成果特展「生活中的每一課」,集合影像、教案、講座與工作坊等,將於112年10月14日起至22日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展演空間展出。匯聚「幼兒園美感教育扎根計畫」、「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及「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等3個課程與教學計畫成果,透過靜態展品呈現、互動式工作坊與講座等多元形式,邀請各界共襄盛舉。

「美感教育進行式」從幼兒園到大專院校

參與美感課程與教學相關計畫之高中以下學校及幼兒園約3,000校,遍及全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至幼兒園,結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南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等高等教育團隊之輔導與協助支持系統,共同發展與推動美感課程。

幼兒園美感教育扎根計畫林玫君教授兼計畫主持人表示,此計畫是唯一以「學前階段」為主的計畫,在美感課綱的課程目標下,透過全國師培聯盟,和一群專業創意兼具團隊,研發、進行「普及性」的美感師資培訓,五年在北、中、南、東四區建立105個「美感教育特色園」,從撒種、澆灌到如今已結出果實。希望打破迷思,拉近美感與我們的距離感,從生活中領受美感於生活中的滿足、累積美感體驗,自然能夠成為給予者。讓我們一起感受生活的美好,發現生命的動力,對生活有感,對環境有關懷,對末來有盼望。

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趙惠玲教授兼計畫主持人則提到,計畫團隊在10年推動歷程,十分積極從「教師、課程、資源、支持網絡」四大面向逐步推動跨領域美感教育,更縱向緊密串聯各縣市局處,橫向延伸整合校內、校外資源,建立綿密穩固的「跨域美感五芒星」支持網絡。希望透過多元、多階段、多層次之跨領域美感課程實踐,融會熟術知能、活化學科教學,拓展學習經驗、培育美感素養,最終落實全民美育。

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曾成德教授兼計畫主持人,更是將美感智能譬喻為另一種AI(Aesthetic Intelligence)。計畫由「美感共學」、「美感共創」與「美感共感」三大支柱鼎足而立。「美感共感」更是推廣美感的社會責任,出版推動計畫的《美感練習誌》、作為典範案例的《美感行動誌》、帶著走的知識庫美術館 《安妮新間》,拍攝教學現場紀錄片與基本設計線上課程等,透過資料搜集與媒體擴散,為臺灣建立文化基底與設計「軟實力」。

「生活中的每一課」生活裡的美,無所不在

「生活中的每一課」是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覽教案由4,300多堂課程、70冊出版品等豐碩的成果中精選,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讓學習浸潤在日常時時刻刻,正是美感教育的現正進行式。

展覽於112年10月14日起至22日,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展演空間展出。

展覽副標題「扎根、跨域、創新」展現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第二期計畫中的課程創新計畫及其視野。計劃開展出不同年齡層的教學方法和實踐路徑,培育學子從小感知環境、洞視問題、創新研究,並擁有跨域整合的思維與能力;也鼓勵孩子探索自我內心、關懷我們身處的土地和星球。

展覽起點以帶著走的知識庫美術館 《安妮新間》迎接觀眾

本次展覽以「小我到大我」為核心理念,涵蓋自我探索、生態永續、文化保存與世界議題等4大面向,精選幼兒園到大專院校師生在教學現場投入發展的美感課程成果,並依主題規劃10大展區。另為呼應美感即生活之現在進行式,活動現場除了展示近130件教材、教學過程紀錄與作品之外,更別具巧思將課程教案製成小卡放置在展場各個角落,讓參與民眾也可以自行發掘與創造屬於自己的美感學習手冊。

展覽內容精選幼兒園到大專院校師生在教學現場投入發展的美感課程成果

美感進行式即意謂著以「美感」帶領,連結美與智、涵蓋生活與生態的當代信念,為未來「創造改變」。永續的觀點也細膩地呈現在展場與活動設計:來自土地的感動展區中,以回收課本包裝材變身為「我的大耳朵」發呆聆聽亭,美感串連式展區則以可回收線材織造「我是地球人」親子互動牆,戶外展區更用回收玻璃作為鋪面設計,透過陽光,感受自然與美感交織出的魅力。展場原來就是圖書館也啟發成為巧思,展覽的展架將來將提供成為教室內的書架。

策展人張維真(中)帶領濯亞國際學院師生,在「我的大耳朵」感受聲音的樂趣

「走出教室,向生活學習、向自然學習」展區使用回收玻璃作為鋪面設計,讓民眾可透過陽光,感受自然與美感交織出的魅力。藉由生活中常見回收物品再利用,結合美感創意元素,讓參與民眾能真切接觸與感受生活中的美感與美好,更進一步透過美感連結生態永續循環發展,啟發其對周遭環境與社會議題之關心。

「走出教室,向生活學習、向自然學習」展區。
展間內半室外空間的玻璃沙也是孩子的玩樂小天地

誠摯邀請大朋友及小朋友共同參與「生活中的每一課-美感進行式:扎根、跨域、創新」美感教育課程與教學成果展,感受展場裡、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可成為學習美感的每一課。更多關於美感教育課程與教學成果展的系列活動與內容,請至「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官方網站」瀏覽及查詢,或至Facebook搜尋關鍵字:「美角|生活中的每一課」。

美感遊藝場!「生活中的每一課-美感進行式」工作坊

展覽期間,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將搖身一變成為美感學習基地,並安排展期限定的工作坊、講座等系列活動,於周末開放親子、大眾參與工作坊體驗美感課程;而參與創作成果也將即時在展覽中展出,讓更多觀眾一起欣賞、參與創作。(報名詳情請洽詢主辦單位)

➤把自己拍攝蒐集的圖像素材變成會說故事的拼圖!工作坊 「自拍拼圖在空總」

𝟏𝟎/𝟏𝟒 (六) 𝟏𝟎:𝟎𝟎-𝟏𝟐:𝟎𝟎 ​https://reurl.cc/V48Kz6

➤讓夢想不是夢!一起思考如何完成自己的夢想親子工作坊「從安妮新聞出發!陪你一起長大的夢想」

𝟏𝟎/𝟏𝟒 (六)𝟏𝟑:𝟎𝟎-𝟏𝟓:𝟎𝟎 ​https://reurl.cc/a41QeX

➤觀察 𝐂-𝐋𝐀𝐁 色彩,一起來玩圖案變變變工作坊「空集合-傳統色彩新構成」

𝟏𝟎/𝟏𝟒(六)𝟏𝟓:𝟑𝟎-𝟏𝟕:𝟑𝟎 https://reurl.cc/ZyXD8A

➤哪一些動物快要不見了?一起加入保護他們的行列!親子工作坊「從安妮新聞出發!再也不能增加的生物圖鑑」

𝟏𝟎/𝟏𝟓(日)𝟏𝟎:𝟎𝟎-𝟏𝟐:𝟎𝟎 https://reurl.cc/dm7R88

➤帶著孩子用觸覺來感受環境與創作,採集美麗花紋親子工作坊「𝟏𝟎𝟎𝐜𝐦 視角的質感採集在空總」

𝟏𝟎/𝟏𝟓(日)𝟏𝟑:𝟎𝟎-𝟏𝟓:𝟎𝟎 https://reurl.cc/edX5Wj

➤把自己拍攝蒐集的圖像素材變成會說故事的拼圖!工作坊「自拍拼圖在空總」

𝟏𝟎/𝟏𝟓(日)𝟏𝟓:𝟑𝟎-𝟏𝟕:𝟑𝟎 https://reurl.cc/1GeDdG

➤剪貼出經過你觀察與丈量的微型空總!工作坊 「我把空總縮小了!」

𝟏𝟎/𝟐𝟏(六)𝟏𝟎:𝟎𝟎-𝟏𝟐:𝟎𝟎 https://reurl.cc/y6k2V8

➤重溫美好家庭時光,大手拉小手演出你家親子力!親子工作坊「抓馬特攻隊,玩出親子力!」

𝟏𝟎/𝟐𝟏(六)𝟏𝟒:𝟎𝟎-𝟏𝟔:𝟎𝟎 ​ https://reurl.cc/jvlxEn

➤質感採集作品做起來!觸摸、複寫、採集樣樣來!工作坊「質感採集在空總」𝟏𝟎/𝟐𝟐(日)𝟏𝟎:𝟎𝟎-𝟏𝟐:𝟎𝟎 https://reurl.cc/RyvAN9

➤「美即生活、生活即美」快來找尋生活中的美感共鳴實體講座 「這堂什麼課:美感的跨域共振」

𝟏𝟎/𝟐𝟐(日)𝟏𝟒:𝟎𝟎-𝟏𝟔:𝟎𝟎 https://reurl.cc/Nyq3vm

生活中的每一課-美感進行式:扎根、跨域、創新 𝐀𝐞𝐬𝐭𝐡𝐞𝐭𝐢𝐜𝐬 𝐢𝐧 𝐀𝐜𝐭𝐢𝐨𝐧 – 𝐑𝐞𝐢𝐦𝐚𝐠𝐢𝐧𝐢𝐧𝐠 𝐀𝐫𝐭 𝐚𝐧𝐝 𝐃𝐞𝐬𝐢𝐠𝐧 𝐄𝐝𝐮𝐜𝐚𝐭𝐢𝐨𝐧
時間:2023年10月14日(六)至22日(日)上午10時至下午6時(週一休園)
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圖書館展演空間( 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主辦單位:教育部
活動網頁:https://aew.moe.edu.tw/#/

小典藏ArtcoKids|小編報報( 1287篇 )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