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欄│童書料理研究室】重新思考如何「說好一個故事」:童書作者的觀點(一)

【專欄│童書料理研究室】重新思考如何「說好一個故事」:童書作者的觀點(一)

什麼是「好故事」?這是一個既深且大的詰問,創作者或許得耗費一生來追求。但在此之前,我們得知道什麼是故事。

什麼是故事?

簡單來說,構成故事的要素有:角色、背景,情節。

角色,指的是演出故事的「演員」。「背景」,則是各種不同的時間空間所組成的「舞台」。情節則是在這些時空背景的舞台下,演員們遭遇和展開的各種事件,也就是一齣戲。

好故事的基礎,在於一個「真正的故事」,因此自然須要具備上述的三項要素。而我認為更核心的重點,在於「完整性」和「清晰度」。

  1. 完整性:開頭.發展.結束
  2. 清晰度:讀者可以清楚理解故事的整個過程。

聽起來都好像說了等於沒說的常識,卻是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

完整性,是一切的基礎。

一個故事有開頭,讓讀者理解角色和時空的背景,接著開始推展出各種事件,帶來衝突與問題,讓角色有了要解決的目標和挑戰的困境,還可能遭遇意外,最後角色迎來結局。

在「開頭.發展.結束」中,可以變化出各種或簡或繁的情節走向。無論是傑里.克里弗(Jerry Cleaver)「衝突、行動、結局」,或者是中國傳統上的「起、承、轉、合」,又或者如許榮哲提出的:目標、阻礙、行動、結果、意外、轉折、結局,其實都是在完整性的基礎上,展開的各種變化。

(參考來源: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407/post/202004010037/

缺乏完整性的故事,要不沒頭沒腦的天外飛來一筆,要不就懸而未決的嘎然而止,讓讀者滿頭問號;抑或是沒有衝突轉折的平鋪直敘,讓人食之無味,這些都是缺乏完整性的故事。

光是故事的完整性,恐怕就可以讓創作者忙上半天,還要創造出具有創意與吸引力的衝突與張力,成就一個精采的好故事,那又是更難的功夫。

然而,身為一個童書作者,除了完整性,我認為「清晰度」更是值得關注討論的重點。

清晰度

清晰度,指的則是作品是否能夠讓讀者在閱讀或聆聽之間,就能理解、記憶整個故事的走向。

在數萬字的小說中,我們可能會以龐大的角色群,錯綜的關係,交錯的情節來織就一本複雜的故事,但不代表就可以因此理直氣壯地讓讀者錯亂迷失。

隨著年齡越低,兒童越無法理解過於複雜的人性與關係,也越無法理解太過抽象的表述,也就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象與意義。這些都是理解上容易造成「模糊」、「曖昧不明」的部分。

同理,在六千字、三千字、一千字的短故事,或是在大多數在32-48頁裡完成的繪本故事,清晰度更應該被重視。

一本作品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部分如果太多,甚至成了整本書的主體,就會影響故事的「清晰度」,導致讀者,甚至朗讀故事、說演故事的人,感到像是在雲霧中飄渺行走,不確定自己身在何方,到了哪裡。即使讀者可以「接受」,也往往很難真正喜愛,一讀再讀。

從實際的例證來看,無論作品篇幅長短,情節關係複雜程度高低,意象多寡、寓意深淺,能夠越受到多數讀者接受、喜愛的故事,大抵都有完整而清晰的故事──多數人不會喜歡看了不明所以,還要思考轉化半天,懷疑是不是自己智慧靈性智商太低所以沒有讀懂參透的故事。

更進一步來說,無論是透過何種「表現手法」呈現的故事:小說、童話、甚至繪本,無關乎是圖多於文字,文字多於圖,圖文分開或者圖文互補……終究,唯有建構在閱讀、聆聽間,就能讓讀者完整清晰理解的故事,才具備了好故事的基礎。

清晰度:幾個檢測的方式。

以下,我試著提出一些檢測方法,供讀者參考。其中,考量許多兒童文學作品是透過朗讀與改寫而更能夠讓孩子欣賞理解,因此將「兒童自己讀原文」、「成人讀原文」、「成人朗讀.兒童聆聽」和「原文改寫」四種狀況都考慮在內。

作者方的自我檢查:

  1. 作者有沒有辦法用自己的話語,把故事流暢的講述一遍?
  2. 故事聽起來會不會空洞、不知所云、沒有重點,或者太多太多重點?

讀者方的檢查:

  1. 當孩子能閱讀,讀完整本書(包含文字與圖畫)後,他能說出故事的劇情大意嗎?
  2. 成人閱讀的時候,是否基本上也無法明確具體的理解劇情概要?
  3. 成人將故事轉化成口語朗讀給孩子聽、轉化成輕淺文字給孩子讀的過程中,是否感到難以捕捉完整的文脈、劇情?
  4. 即使成人將故事轉化成聆聽的語言或簡易的閱讀文字,孩子聽了或讀了之後,是否仍舊無法理解故事的劇情概要/大意?

代結語

行文至此,讀者或許仍會感到不可思議,如果是短短的故事或繪本,怎麼可能還會創作出缺乏「清晰度」的故事呢?事實上,「清晰」,往往比想像的更困難,尤其當我們創作時,心中百轉千迴、情感滿溢、感慨萬千、充滿使命感的時候。

我們下回續談。

王宇清( 32篇 )

兒童文學博士。現專職童書創作,偶兼評論、賞析與導讀。
覺得文本就像料理,而好的料理更形成了一個充滿奧秘的小宇宙。嘗試結合創作與理論中的理性與感性,分析文本中各種食材與手法間的微妙關係,探索各種滋味的可能性。曾於《全國新書資訊月刊》長期撰寫書評與年度觀察報告。創作代表著作為《妖怪新聞社》系列3冊(巴巴文化)。其餘作品散見兒童報紙與刊物。曾獲:九歌年度童話獎、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國語日報牧笛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國藝會藝評台評論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