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欄│童書料理研究室】有所為‧無所為─讀《森林裡的夢》

【專欄│童書料理研究室】有所為‧無所為─讀《森林裡的夢》

沒有出現一句「晚安」,《森林裡的夢》卻讓晚安的氛圍悄悄降臨,輕輕包圍,睡意慢慢湧上,而慈愛的母親正為我們緩緩蓋上一床溫暖的棉被。它似有若無的輕唱著,不為了甚麼,一夜做著美夢的單純好眠,是每個生命安頓自身,原本就享有的幸福恩賜。

溫和愉悅的晚點名

經典晚安繪本名作《月亮晚安》,引導讀者對臥房裡的物品巡禮,進行點名活動,透過擬人法一一對他們道晚安,以沉穩安靜的語句,引入聽者進入入眠的情境;暢銷的新經典《晚安,工程車晚安》,則帶著孩子當一個觀察者,觀察不同工程車從工作到入眠的一日生活。在車車們盡力完成一天工作,卸下滿身的疲勞入眠時,對他們道晚安,營造入眠氣氛。

晚安故事最經典的結構,就是「晚點名」:透過對書中角色逐一輕柔的點名說晚安,暗示聽故事的孩子,大家都乖乖睡了,等一下也要輪到聽故事的你囉!

《森林裡的夢》也同樣承襲了這樣的經典模式,並添加了獨特的特色與美感。

讓孩子充分扮演安撫者

如果觀察過小女孩的習性,就會知道她們有多麼喜歡照顧寶寶(無論是人還是動物);其中「哄睡」是她們全心投入、樂此不疲的活動之一。

敏銳捕捉了孩子這樣的天性,文字作者凱倫‧詹姆森運用了敘述者的視角和語音,將聽者巧妙拉進文本中。《森林裡的夢》透過一句句「回家吧!」的呼喚,讓讀者主動扮演「哄睡」的角色,彷彿聽者陪同小女孩一起呼喚動物們入眠。跟隨小女孩穿越林間,聆聽故事的讀者也參與了安撫所有動物入眠的完整過程。更有趣的是,孩子安撫動物入眠的照顧慾得到滿足後,連原本像是朋友般陪伴著的小女孩,也被跟著哄睡了。安撫的願望充分到了滿足(把自己的朋友都哄睡了!),因此更能夠心甘情願、心滿意足接受自己已「完成任務」,也該輪到自己睡覺囉!

這個充滿趣味的讀者/角色關係的安排,在書中入眠儀式的過程中,給了讀者更多主動的參與感,是我認為《森林裡的夢》較《月亮晚安》和《晚安,工程車晚安》更為特出之處。

晚安故事的經典結構之一,就是晚點名。《森林裡的夢》、《晚安,工程車晚安》、《月亮晚安》。圖片由作者提供。

美麗的….意外?

約略比較了中英文的版本差異時,發現了一個驚喜。中文版到了末段,敘述採用了第二人稱「你」來稱呼小女孩「小靴子」,英文原文中並未採用這樣的第二人稱,因此產生了屬於中文版特有的文學效果,讓我想起卡爾維諾的第二人稱名作《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這個「你」既是小女孩,也指涉聽故事的讀者,巧妙形成的敘述視角轉換效果,將讀者和主角小女孩的主體微妙的重疊,讓讀者不知不覺中,更深層的被帶入整個森林共同入眠的召喚儀式中。

我非常非常喜歡譯文中這個「你」產生的效果。

「對比」的織錦

從文句的結構來看,《森林裡的夢》文句簡潔,卻展現了精巧緊緻的結構。從作者以四句作為一段,前兩句是描繪動物們擅長的日間活動或樣態,第三句則是以時間來暗示該停下、回到自己的家。最末句則安撫他們進入夢鄉。在每一頁中在同樣的四句子格式間,同時呈現日/夜、動/靜、外/內的過渡,呈現了細節也形成了對比的美感,也在其間達成了巧妙的睡眠暗示/引導,(而且還顧及了韻腳!),精熟的技巧令人印象深刻。

而若搭配圖像來閱讀,我們更可以看見更加緊密的圖文合作。每一個單頁的文字上跨越了日夜,而大多數圖像的左右頁面亦跨越了日夜,而這日夜的呈現也同樣包含了動/靜與外/內的呈現。繪者馬克‧布塔方匠心獨運,依照閱讀節奏適時加入了明/暗的反差對比,既平衡了畫面的調性,亦使圖像敘事線更富活潑變化。

每一頁的詩如同縱向編織,圖像則為橫向;看似段落分明獨立的幾段小詩與圖像,實則如細密織錦的「對比針法」,把一段從傍晚進入夜晚,連續的、悠緩的完整線性流動,錯落有致的交織成一篇完整無縫的長段故事。

敘述採用了第二人稱「你」來稱呼小女孩「小靴子」。《森林裡的夢》內頁

詩與歌

我一直覺得英文原本就是富於旋律性和韻律的語言,英文童詩更具有豐富活潑的音韻起伏和節奏,對我而言,本質上更貼近歌詞。

《森林裡的夢》的中譯費心保留了英文童詩中極為重要的韻律與節奏,使得書中的文字仍非常適宜朗讀,更避開了中文童詩容易形成數來寶般、節奏韻律過於幼稚呆板的危險。而好的童詩文字,亦如同一首朗朗上口的歌,可以一唱再唱。是以朗讀也如歌唱,沒有一定的方法,也不需要一定的方法。透過一次又一次跟隨文字想像與畫面的細膩反覆朗讀,會發現自己越來越能夠投入情境,賦予聲音情感。我雖不是朗讀詩的專家,但我覺得中文譯文朗讀起來,比英文多了一股沉穩悠緩,如同笛音對比於風鈴,同具空靈,卻有不同氣質。

總體說來,《森林裡的夢》朗讀起來,聲韻琅琅,如歌曲般可親;簡潔明快、略帶朦朧美感的文字展現了詩濃縮豐富意象的特質,卻無抽象難解,像一個微帶迷離卻仍清晰可愛的夢。

「閱讀」除了是一種「動態」的、屬於日間的學習,是不是也應該有靜下來、慢下來的時刻?《森林裡的夢》內頁

有所為‧無所為:代結語

我們讀繪本,或者讓孩子讀繪本,除了趣味和感動,更多時候,是期待孩子從繪本中得到各種各樣的正向獲益;「閱讀」在不知不覺中成了一種或輕或重、廣義的學習。

我們常聽說,休息是為了明天可以有更多的精神氣力從事白日的活動;也有人說,因為一日的辛勞打拼,值得一場好好休息。

近年來科學對於壓力、大腦疲勞的理解益深,我們才慢慢意識到除了把握時間,分分秒秒地去「努力的、盡力的活著」之外,現今的我們可能更需要懂得學習「靜下來」、「慢下來」、「放空」,也因此靜坐冥想一類的活動越來越受到重視。

其實,日間的活動,與夜間的睡眠,本是生命與生活原真的本質,而不是彼此的目的,如同光與影的共存。

同樣的,「閱讀」除了是一種「動態」的、屬於日間的學習,是不是也應該有靜下來、慢下來的時刻?

《森林裡的夢》在大多數的繪本中顯得有些特別,正因為她是那樣從容又安靜。這樣的晚安繪本,就像是白晝的朝氣蓬勃的亮光之外,一處令人放鬆的陰影、一個屬於安眠的暗暝。

儘管我們仍舊能夠從這本富於文學性的繪本裡,找出很多閱讀的益處與目的,但或許,在閱讀這樣的作品時,慢下來,靜下來、停下來,放下一切目的,回歸生命中的寧靜的空無,才最是美好。

遊戲的、學習的、思考的、提醒的、訓練的……全都暫停一下,熄燈,放空一下吧。

沒有出現一句「晚安」,《森林裡的夢》卻讓晚安的氛圍緩緩降臨,悄悄包圍,睡意無聲湧上,而慈愛的母親正為我們輕輕蓋上一床溫暖的棉被。

它似有若無的輕唱著,不為了甚麼,一夜做著美夢的單純好眠,是安頓每個生命,原本就享有的幸福恩賜。


《森林裡的夢》,小典藏出版
王宇清( 32篇 )

兒童文學博士。現專職童書創作,偶兼評論、賞析與導讀。
覺得文本就像料理,而好的料理更形成了一個充滿奧秘的小宇宙。嘗試結合創作與理論中的理性與感性,分析文本中各種食材與手法間的微妙關係,探索各種滋味的可能性。曾於《全國新書資訊月刊》長期撰寫書評與年度觀察報告。創作代表著作為《妖怪新聞社》系列3冊(巴巴文化)。其餘作品散見兒童報紙與刊物。曾獲:九歌年度童話獎、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國語日報牧笛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國藝會藝評台評論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