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封面。圖片來源:http://www.designofthepicturebook.com/the-slant-book/
有意識地在書的內容(文、圖)排列、設計上挑戰書溝(這條裝訂中切線,總是把跨頁畫切成兩半!)的作者總是不乏其人。例如《誰都不准通過!》(原文書名: DAQUI NINGUÉM PASSA,文 Isabel Minhós Martins,圖Bernardo P. Carvalh),把書溝左右切成兩個世界,有個士兵奉命守在(書溝)線上,命令誰都不準通過……..除了這個令人叫好的點子,結尾也收得很出人意表,那位敗北的軍官(大家都違反他指令跑到隔頁去了)突然跳出故事,和你(讀者)說話:夠了!我要離開這本書,誰要當童書的英雄呢?
書籍內頁。圖片來源:https://www.gutenberg.org/files/17254/17254-h/17254-h.htm
早在一百年多前留意到書的形式:正/長方外觀、中間裝訂、左右對稱、一頁頁翻產生的連續動作,並想打破書純作為文字的載體,而想好好利用書的形式的先鋒,Peter Newell絕對是其中之一。他留給我們幾本非常經典的書(簡中譯《顛倒書》及《斜坡書》、還有《火箭書》、《洞書》),光從他對書的命名皆有「書」一字就略知。
先說《斜坡書》好了,就是有個小貝比家住在斜坡上,有天保姆推他出門時不小心失手了,娃娃車就一路滑,書設計成斜的,正好讓畫面中的推車滑進書溝,字也是斜的,剛看有點不習慣,字和畫都要滑進書溝裡了,但在稍微調整角度看看:左頁往下一點,就會舒服些(當你這樣調整書,右頁的畫就更斜了!)。此書斜成若一隻蝴蝶,又打圓角,絕對是好設計(不做圓角、精裝的話,這斜尖出來的部份很容易折損)。
書籍內頁。圖片來源:https://www.gutenberg.org/files/17254/17254-h/17254-h.htm
每一個畫面皆是十足的動感中的動感,展現事間正當中的「尖叫」瞬間,畫面中不少都是O形唇的、瞪圓眼的大人,若要自行配音的話,就是一連串的尖叫沒錯。可文中冷靜的敘事者,娓娓道來,說娃娃車撞上提著一籃鷄蛋的農婦,整籃破蛋倒扣在婦人頭上(你笑得出來嗎?),或是撞上一張滿滿食物的野餐墊,美好精緻的點心被輾爛、一團狼藉,且壞了貴婦貴爺的興致,一伙無不怒罵,可那位闖禍的娃娃,卻是一臉天真完全樂在大人的反應當中!我們可以想像講這本書給小孩聽時,大人和小孩截然不同的感受!小孩興奮、開心得不得了,大人可就「有這麽好笑嗎?」。這種惡搞、碰撞、撞飛的「笑點」只有小孩子才能笑得出來(別太認真看待童書情節),有小孩的人更能體會這種小孩很爽、大人臭臉的情境。
說書人繼續冷靜地述說著:一如故事的開頭,最長的夜晚總有結束的時候,這台娃娃車也是,你可能指望,停止它的失控。
書籍內頁。圖片來源:https://www.gutenberg.org/files/17254/17254-h/17254-h.htm
它撞上了樹墩,小貝比飛了出來,不偏不倚地跌穩坐在稻草堆上,安全著陸!!!好了,經歷一連串、二十多頁的有驚無險,你心中穩穩知道,最後一定會沒事的,這就是童書(嗎?)(還是人生?)
書籍內頁。圖片來源:https://www.gutenberg.org/files/17254/17254-h/17254-h.htm
Peter Newell,the slant book, original 1910
註:Peter Newell的書都是公版的,有不少線上閱讀、下載全書平台。
馬尼尼為maniniwei( 53篇 )追蹤作者
美術系卻反感美術系,停滯十年後重拾創作。 著散文《帶著你的雜質發亮》、《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沒有大路》; 詩集《我們明天再說話》、《我和那個叫貓的少年睡過了》、《我現在是狗》、《幫我換藥》;繪本《馬惹尼》、《詩人旅館》、《老人臉狗書店》等數冊。 編譯、繪《以前巴冷刀.現在廢鐵爛:馬來班頓》(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作品入選台灣年度詩選、散文選,獲國藝會補助數次;2020臺北詩歌節主視覺設計、不定期開辦繪本創作課;於博客來okapi撰寫繪本專欄文逾百篇。 網站:https://maniniwei.wixsite.com/maniniwei Fb/IG:馬尼尼為 manini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