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讓社區美術館化,李靜敏在桃園打造「襲園」清水模建築

讓社區美術館化,李靜敏在桃園打造「襲園」清水模建築

Museumification of Community: Fair-faced Concrete Building in Taoyuan, “A. Heritage” by Abraham Lee

藝術是最寶貴的資產,可以擺脫世間所有羈絆,是精神上的。就像取名為「襲園美術館」一樣,增添個人與社區的幸福愉悅感。

桃園有個「襲園美術館」,你知道嗎?

身為桃園的女兒,又是從事藝術出版,桃園多了家私人美術館,我竟然一無所知。些許懊惱,便隨團走了趟桃園,一探究竟。果然在桃園青埔高鐵站附近,找到一幢挺拔鵠立的清水模建築,面對社區小公園,清新脫俗。

襲園美術館外觀。(簡秀枝提供)

人人可以是藝術家、家家可以是美術館

「用時間養出來的建築,可以過日子的美術館」,看到這樣的標題,令人心嚮神往之,於是,我們參觀了位於桃園青埔高鐵站附近的「襲園」美術館。襲園,英文是「A. Heritage」 ,意思是遺產,指流傳下來的具有歷史意義的傳統、語言、建築等。該建築被形容說是為了日光而存在,整棟房子,以六道厚實、高低參差的牆體,架構出一座山勢的姿態。

他們描述說,當東方第一道光升起的同時,襲園就用一整棟清水模建築,記錄著日出至日落的軌跡。而夜間的襲園,由於透過外牆的間接打光,讓輕薄的屋簷,呈現出輕盈待飛的樣貌。從室內透出的燈光,搭配室外彰顯建築輪廓的戶外照明,厚實的清水模建築,也顯得晶瑩剔透,美不勝收。

張也《愛貓的女人》。(簡秀枝提供)

就在2樓,有個凸出來的露台,上面立著一尊抱貓的女人像,寧靜自在。這件銅雕作品叫《愛貓的女人》,是張也的作品。瞬間凝結的動態美感,溢於言表。

襲園建築,善用錯層設計,全景的落地玻璃窗與玻璃圍欄,讓視覺更通透。人行道以不規則的安山岩片,拼成冰裂紋,細膩工法是建築的意匠之在,而轉角的鳥踏木,更是都市暫留的節點。

襲園以觀照內在的寧靜,把南側與西側,以牆圍塑,保護了內在空間的舒適感。一座深幽的山林谷地,營造屬於自己的理想境界。襲園向外伸展,彷彿又回到內在世界。

一座深幽的山林谷地,營造屬於自己的理想境界。(簡秀枝提供)

而構築迴遊建築的動線,也是特色所在。地下及地面層的天井,巍峨險峻,站在該建築之山的懸崖,一支鋼構的樓梯自空間最深處飛騰直上,襲園以1/2錯層轉折的動線,走走停停,彷彿是為求道者鋪陳一條趣味盎然的知識之路。

有如該美術館的介紹用語,「 上樓下樓移動中,盡是風景」、「走進清水模的骨架與肌里」, 原來,這幢建築的主人,叫李靜敏,是僕人建築空間負責人。

僕人建築空間負責人李靜敏與簡秀枝合影。(簡秀枝提供)

長年遊學日本,師法建築職人

李靜敏出身眷村家庭,中國技術學院建築工程科畢業,曾在台北建築事務所上班。而後返回桃園,開個人工作室,等到基礎壯大後,正式開公司,迄今已18年。在競爭激烈的北台灣建築界,一步一腳印,闖出了名號。

在我們抵達位於桃園青埔的「襲人美術館」時,李靜敏正忙著在辦公空間開會,忙完後他立即上樓跟大家打招呼。中等身材,一臉俊秀,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帶著濃濃的文青氣息,像是2、30年代喜歡舞文弄墨,推動時潮的青年。李靜敏謙遜有禮,他仰慕日本文化,以安藤忠雄為師,作品偏重清水模的素雅簡約,禪意十足。

僕人建築空間入口。(簡秀枝提供)

近十幾年間,李靜敏經常到日本遊學,甚至跟隨日本建築職人工作,像古代修行人,找一個武功高強的哲人,拜師學藝,也領悟人生。他已學得一身好品味,以及東洋式氣質,同時對於日本文化中的堅持、精準、低調與謙卑,心領神會,並逐一化為行動。

李靜敏說,他從小希望有個寬敞舒適的家。愛旅行的他,有回走訪日本京都鄉下社區美術館,那個社區美術館出入的人都是在地人,有小農、藝術家、老師、退休公務員⋯,他們喜歡穿梭在美術館裡,把美術館當作後花園,互動平台,藉以品味人生,平衡自己。當時他深深被眼前的景象所感動,也因此不斷捫心自問,倘若有一天,有能力做一件事,或者成立一家公司,他最想付諸行動的是蓋一棟可以用藝術和社區居民結緣的美術館。

這樣的夢想,對李靜敏來說,如影隨形,他急於落實這樣的夢想,讓現代人可以把工作、飲食、季節、職人和藝術,以及生命當中的悲苦喜樂、愛恨情愁,都裝進清水模建築裡。因此,人家都說,看「襲園」房子,彷彿窺探一個人生。

李靜敏念茲在茲,希望把「襲園」當作夢想家的舞台,傳承者播灑夢想種子的園地,而且,家家都可以是美術館,人人都是藝術家。

襲園美術館夜景。(簡秀枝提供)

社區美術館化 藝術推廣藏生活

目前襲園美術館除了桃園青埔館之外,在日本還有襲園美術館京都分館。

只是,漂亮的建築,就可以叫做「美術館」嗎?

傳統的印象中,美術館是指保存、展示藝術作品的設施,通常是以視覺藝術為中心,最常見的展示品是繪畫,但雕塑、攝影作品、插畫、裝置藝術,以及工藝美術作品也會被展示。而美術館主要的目的是提供展示空間,但有時也會用作舉辦其他類型的藝術活動,例如音樂會或詩歌朗誦會等。 此外美術館通常也兼具推廣與文化相關的教育、研究等功能。

但是翻遍襲園的介紹目錄,走遍襲園內部空間,叫美術館實在太輕率。可以確定的是,襲園美術館,並非一般美術館。縱使字面相同,但內涵天壤有別。倘若勉強的歸類,只能叫社區美術館。

李靜敏想像中的美術館,是給職人、小農、孩子、老人家等社區型美術館,是眾多人的舞台,承載著生活以及藝術的地方。(簡秀枝提供)

首先,為什麼叫襲園,根據李靜敏的說法,是指傳承者夢想種子的園地。李靜敏描述,人行道與退縮綠帶上,種下了樹木,再過一甲子,大樹會見證生命的奇蹟與世代的交替。身為設計者,他們創造了空間,卻也預留伏筆給時間,讓時間得以拉出一個軸線。透過時間,可以成就那個美好,而襲園就是想要成為那樣的存在。

「建一棵房子,似看見人生」,李靜敏透過建築,創造一個屬於夢想家的舞台。他解釋,打從一開始,襲園就定義為一間美術館。而李靜敏想像中的美術館,是給職人、小農、孩子、老人家等社區型美術館,是眾多人的舞台,承載著生活以及藝術的地方。

李靜敏更觀察了前去參觀襲園者,會有不同的觀看方式。例如,年幼的孩子,到了襲園,可以自在隨坐隨臥,他們可以盡情探索,隨遇而安,才是人的本性。空間裡的每一個高度,都有不同的景色,即便是孩子,也能保有他們自己的視野。

他們想要的,是用自然建築的態度,以及跨越世代的角度,來守護該基地。建築是全新的,但骨子裡卻都是充滿歲月的老東西,以及呈現本來樣貌的素材。他再次重申,現代人應該和美術館一起過生活,家家都是美術館,人人都是藝術家。日本書道藝術家若杉叡弘(Malaya Wakasugi)曾到襲園,親筆寫下「風動之書」四個字,試圖與襲園的「山影隨形」在精神上相呼應,禪心韜意,盡在其中。

現代人應該和美術館一起過生活,家家都是美術館,人人都是藝術家。(簡秀枝提供)

廣邀生活藝術家 提升家居品味

襲園出現許多創意公仔。例如,來自雲林的吳衍震的《肉片男孩的奇幻之旅》,以及京都的工藝之美,辻徹(Toru Tsuji)、八木隆裕(Takahiro Yagi)、以及松林佑典(Yusuke Matsubayashi)都帶著他們的作品,在襲園分享,以藝會友,具國際文化交流意涵。

李靜敏說,藝術是最寶貴的資產,可以擺脫世間所有羈絆,是精神上的。這樣的信念之下,是不是純藝術,就不是那麼重要,就像取名為「襲園美術館」一樣,增添個人與社區的幸福愉悅感。

簡秀枝 (Katy Shiu-Chih Chieh)( 296篇 )

典藏藝術家庭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