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亞偉 (Lin Ya-Wei)
2018.08.03
Condo,是當下藝術圈的熱門關鍵字,不是喬治.康多(George Condo)這位在市場極速飆漲的藝術家,而是從倫敦、紐約、墨西哥,一路來到上海的藝術圈共享經濟!具共享經濟優點的Condo。它為中小型乃至小清新的畫廊,帶來了一種不一樣的跨區結盟模式,讓沒有超級畫廊財力的它們,不必疲於奔命於各大藝博會間,也不再只侷限於藝博會內有限的展位,進而有了整間的畫廊空間舉辦展覽,同時,吸引該城市乃至周邊真正有意願深入藝術收藏的收藏家。

Condo紐約地圖局部。(擷取自Condo網站)

Condo上海地圖局部。(擷取自Condo網站)
而今,有了具共享經濟優點的Condo。它為中小型乃至小清新的畫廊,帶來了一種不一樣的跨區結盟模式,讓沒有超級畫廊財力的它們,不必疲於奔命於各大藝博會間,也不再只侷限於藝博會內有限的展位,進而有了整間的畫廊空間舉辦展覽,同時,吸引該城市乃至周邊真正有意願深入藝術收藏的收藏家。一切,看似很美好。那麼,從2016年於倫敦首發的Condo模式,在紐約,再到今年的上海,帶來了什麼樣的成果與現象,發現了什麼樣需要修正的問題?都將在本專題一一介紹。然借鑒他方,或許,台灣未來也有機會迎來Condo!

【2018 Condo】藝術圈的共享經濟:Condo吹進亞洲!
Condo,是當下藝術圈的熱門關鍵字,不是喬治.康多(George Condo)這位在市場極速飆漲的藝術家,而是從倫敦、紐約、墨西哥,一路來到上海的藝術圈共享經濟!
三年前,Condo倫敦首屆舉辦,旨在解決中小型畫廊,疲於參與愈來愈多、展位成本也同步提升的全球各地藝博會,透過「交換展覽」的模式,讓客座畫廊來到異地城市,由東道主畫廊免費提供畫廊空間,並透過客座畫廊與東道主畫廊共同協商,或是由客座畫廊規劃展覽,或是雙方聯展,分享彼此的收藏家與宣傳行銷資源!而「Condo」一詞,即來自於「Condominium」(共治)。
由於不似藝博會短短的三、五天,極高密度的高銷售壓力模式,展期往往長達數週甚至達一個月,Condo模式,讓畫廊主既能有了共享經濟帶來的效益,又在無形之間,返回畫廊的往日時光,凝聚一種最重要的藝術氛圍:收藏家坐下來,喝杯咖啡,談作品,談藝術家。而不似在巴塞爾藝博會(Art Basel)這類的典型藝博會,收藏家一種指點江山似的搶購明星藝術家作品。一位參與今年首屆Condo上海的畫廊主就說,在巴塞爾藝博會,就連與媒體之間的互動,往往都只是討論詢問銷售成績,而主流媒體著重於超級畫廊的銷售新聞,讓人們只能看到,「喔,高古軒15分鐘銷售了多少作品!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 Gallery)半小時賣了多少件百萬級的作品等。」難以深入探究藝術作品的背後意涵,由此而見,若想讓畫廊主與一位陌生的收藏家,透過交談作品開拓出畫廊主與收藏家的情誼,在宛如與時間賽跑的藝博會銷售戰場上,是一種奢侈。而這,卻是舊日畫廊最重視的。

Condo倫敦主視覺。(擷取自Condo網站)
畫廊主希望與更深入地與媒體分享藝術家、藝術品,發散出作品的內在意涵與藝術家風格,透過報導更廣為人知,而不是銷售數字。希望有機會與藏家坐下來,泡壺茶,享用點心舒心地品評作品而沒有被頻頻打斷的壓力,開始雙方真正認識的情誼。這些,或許是與既有藝博會模式迥異的Condo模式所能夠帶來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