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18 Condo紐約】畫廊空間共享,在藝術飽和地紐約何以運作?

【2018 Condo紐約】畫廊空間共享,在藝術飽和地紐約何以運作?

Condo紐約中的客座畫廊質量高,而紐約藝術語境為之添翼,是雙贏的方程式。其次,接下來的地區發展佈局、在展覽規格以及頻率上的把關,是否能將Condo推向藝術盛事的地位,抑或是走入小眾、地下,則將是場長征。
兩者並提,箇中之由
Corbett vs. Dempsey畫廊,駐點芝加哥,近年攻進芝加哥當代(Chicago Expo)、巴塞爾(Art Basel)等藝術博覽會,並在今年客座紐約的Bortolami畫廊,為Condo帶來蕾貝卡.莫理絲(Rebecca Morris)與愛德華.弗洛德(Edward Flood)的作品,一為繪畫、另為雕塑,卻在扭曲不失序的幾何形態中相契,成為展覽亮點。合夥人吉姆.登普西(Jim Dempsey)談及巴塞爾之於出爐三年的Condo,他說:「一個是蘋果,另一個則是橘子」,概念同曲,然質地異焉。
藝術經理而言,Condo回歸實體畫廊,登普西:「那是實在的、有溫度的」,對比藝術博覽會的臨時展間,策展上能多所著墨。當然,藝博會的一大魅力,即是人流的匯聚,是為藝術大腕集中報到,無可小覷的樞紐。而Condo計畫的路線,則是深耕地域,互為緊密連結,以紐約在地觀眾擁護的下東區畫廊為主角,於此相較人流如織的藝術博覽會,Condo則更為當下切題。
當藝術博覽會權威之姿無可撼動,Condo的誕生,實為回應前者快步伐、高成本所致之疲乏。與其說是新型藝術博覽會的另現,視Condo進入世界要角的「第二引薦者」,更為切實!藝術博覽會不再是培養畫廊生態圈的單一選項,Condo可作為相輔,以對接當地畫廊、藝術家、收藏家、媒體群與策展人。
愛德華.弗洛德(Edward Flood)1980年的作品《Diamondback》。(藝術家及Corbett vs. Dempsey畫廊提供)
2018年Condo紐約網頁。(擷取自Condo網站)
採取「空間共享」模式的藝術非盈利項目Condo,在2016年首次於藝術重鎮倫敦示人後,以城市為主軸,邀請畫廊將倫敦空間,分享予以客座畫廊,展覽得以易地製作,或是共同構思。而本年度的Condo紐約已經是第二屆舉辦,參與Condo紐約的畫廊共計47間,相較去年上升7.5成。在6月尾聲之際,曼哈頓21處畫廊同步開幕,造成相對閒寂的的藝術季度漣漪四起。
畫廊共享模式,由藝術經理人凡妮莎.卡洛斯(Vanessa Carlos)發起,同為倫敦Carlos/Ishikawa畫廊總監的她,在畫廊接連倒閉的緊迫氛圍中觀察生態,設定Condo模式的「新思維」,其名與Condonomium同義,即「共有、共治」之意:主、客畫廊,以共享空間硬體資源為基礎;藏家、媒體,畫廊結構等軟體資源從而相嵌,成本效率上,益處最為顯著。首屆Condo倫敦,藝界陣陣迴響,評論其為:藝術博覽會的新模型。
合作橋樑,主客共榮
在Condo紐約觀展時,不難發現畫廊有其選材、策展策略。Alexander and Bonin畫廊首重展覽原味呈現,畫廊行政專員蘿拉.布蕾弗曼(Laura Braverman)表示:「我們予以Madragoa畫廊自由,使其策展主體性完整」。展覽「畫條線作景」(Draw a Line to Make a Landscape)為擔任客座的Madragoa畫廊規劃呈現。而塞門舒博畫廊(Simone Subal)與客座賽迪HQ畫廊(Sadie Coles HQ),以畫廊各展出一位藝術家的策展方式進行,安娜K.E.(Anna K.E.)的裝置作品與丹尼爾.辛瑟爾(Daniel Sinsel)的繪畫,前後穿插於展間。Bodega畫廊,則與客座Crèvecoeur畫廊以共同代理的Naoki Sutter-Shudo為軸心,並挑選四位藝術家,譜出一室詩意共鳴。
繼倫敦與紐約舉辦Condo後,墨西哥市、聖保羅相繼啟動項目,而亞洲的第一站則正在上海進行。蔓延的契機,由該地畫廊引進,Condo紐約即是Chapter NY畫廊以及塞門舒博畫廊總監,妮可.蘿素(Nicole Russo)、塞門.舒博(Simone Subal)所組織,邀請並配對主客畫商,同時也參與其中。年輕、中小型畫廊為Condo主要客群,值得關注的是,同區間實力對稱的自治結構下,畫廊群因此而更為緊密的過程。
「在一個甚為競爭的產業中,畫廊攜手的精神從中(Condo)成形」,JTT畫廊瑪麗.卡特蕾諾(Marie Catalan)向本刊表示,對於畫廊業而言,這是震撼而深遠的效應。有著巴塞爾藝博會、斐列茲藝博會(Frieze Art Fair)經歷的JTT畫廊,於年初的Condo倫敦中,作為Greengrassi畫廊和Corvi-Mora畫廊的客座畫廊方,而今在紐約則是擔任主畫廊方,展出來訪的Galerie Emanuel Layr之作品,班傑明.希爾特(Benjamin Hirte)個展,亦主亦客,對此頗有感觸:「與其他城市的畫商對談,與自身以外的世界保持聯繫,是很重要的。」
蕾貝卡.莫理絲(Rebecca Morris)2018年的作品《無題 #4-18》(Untitled #4-18)。(藝術家及Corbett vs. Dempsey畫廊提供)
發展方向,成功隱憂
幾次訪談之中,能見到畫廊間正在結盟,對Condo的信念,亦成為共同的信仰。Bodega畫廊總監艾爾斯.德若絲雅(Elyse Derosia):「作為一間紐約畫廊,我們藉客座畫廊認識新的紐約在地藏家、接觸到更廣泛的在地觀眾」,並且因Condo紐約的成功合作,Bodega畫廊將與Crèvecoeur畫廊於明年1月推出展覽,德若絲雅欣喜公布:「我們兩畫廊的關係將延續下去!」 綜觀而論,Condo紐約中的客座畫廊質量高,而紐約藝術語境為之添翼,是雙贏的方程式。其次,接下來的地區發展佈局、在展覽規格以及頻率上的把關,是否能將Condo推向藝術盛事的地位,抑或是走入小眾、地下,則將是場長征。最後,經濟景況與共享意願成反比,Condo未來是否能走出成本取向的格局,仍待觀察。
展覽「畫條線作景」(Draw a Line to Make a Landscape)於2018年Condo紐約現場。(Madragoa畫廊與Alexander and Bonin畫廊提供)
安娜K.E.(Anna K.E.)2016-2018年的裝置作品《海洋是什麼》(What Ocean Is)與丹尼爾.辛瑟爾(Daniel Sinsel)2017年的繪畫作品《無題》(Untitled)前後穿插。(攝影/張馥)
右:冉.侯塞因.克拉克(Than Hussein Clark)2017年的作品《As You Like It an Elephant of the Seventh Republic》;左:Naoki Sutter-Shudo的作品。(藝術家與Bodega 畫廊提供)
2018年《The google paragraph(white in black)》。(藝術家與JTT畫廊提供)
張馥( 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