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18 Condo倫敦】這不是個藝博會!幕後推手凡妮莎.卡洛斯談Condo

【2018 Condo倫敦】這不是個藝博會!幕後推手凡妮莎.卡洛斯談Condo

進入第三年的Condo倫敦,在當下過度商業化的藝術界裡有如一股清流。色彩鮮豔的網站,完全顯現出整個計畫活潑的精神。由於是個非營利的活動,人力有限,在網站上只有放上參展藝廊的名單與簡單的地圖。
在藝術博覽會過度氾濫的時代裡,大多數的畫廊每隔一兩個月就要準備參加一個藝術博覽會。當然有機會的話,都想要有一天能夠申請進入瑞士巴塞爾藝博會(Art Basel)參展。但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的年輕中小型畫廊,真的得為了曝光率退而求其次去參加小型的藝術博覽會嗎?
Condo的創辦人凡妮莎.卡洛斯(Vanessa Carlos)曾在2017年倫敦的年度藝術商業會議(The Art Business Conference)中提到,在倫敦這個藝術大城中,有一半的畫廊都在虧錢,而身為一位中小型畫廊的老闆,她自己也深深感到壓力。與其花大錢去參加經濟效益不穩定的藝術博覽會,卡洛斯想到更好的解決辦法——邀請世界各地的新銳畫廊來一起做個「交換展覽」的活動。
這個「交換展覽」的想法源於2015年,卡洛斯的畫廊Carlos/Ishikawa參加巴塞爾藝術博覽會期間同步的衛星藝博會——巴塞爾青年藝術博覽會(LISTE)。透過與其他參展畫廊討論參加藝術博覽會所遇到的問題時開始醞釀。藝術博覽會是近50年內藝術界發展下來的模式,尤其是1990年代所竄出的畫廊們已視參加高密度成本的藝博會為家常便飯。參展費、運費、人力、時間與投資報酬率,都是必須被算進去的成本,對一般小型畫廊來說,這些都是一筆相當大的負擔。
Condo 2017年奧斯卡.穆勒爾(Oscar Murillo)展出作品《Human Resources》。(Carlos/Ishikawa畫廊提供)
卡洛斯更發現,許多藝博會現在只在乎如何吸引買家及每天的成交結果,已不太鼓勵畫廊們帶具有實驗性的作品來參展。有時候參加一個藝術博覽會最基本展位花費就要大約10,000英鎊,但由於年輕藝術家作品價格低,既使有賣出也不一定可以打平參展的開銷。出於這些考量,畫廊們必須捨棄展出具實驗性質的作品而專注於銷售。她不禁思考:這樣的博會對藝術界發展真的有幫助嗎?是不是應該開始進行一些轉變了?於是隔年,Condo就這樣誕生了。
Condo提供參加的畫廊與他們代理的藝術家一個機會展出一些實驗性質高的作品,為期長達一個月。最終的目地是希望世界各地的中小型畫廊能夠互相幫忙,建立自己的網路與人脈。不同於藍籌畫廊所代理的明星藝術家高單價作品,在Condo中展出的作品大多數定價低於20,000英鎊。對支持新興藝術家的藏家及策展人們來說,這是個尋寶的好機會。雖然展覽長達一個月,而且畫廊分布在倫敦各地,但許多人還是選擇開幕當天走完所有的畫廊,這包括掌管泰德美術館(Tate)館藏的雷戈爾.繆爾(Gregor Muir)、位於倫敦東邊的白教堂美術館(Whitechape Gallery)館長伊沃娜.布雷茲維克(Iwona Blazwick)、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董事艾利森.麥納斯(Alison Myners)、知名時裝設計師尼古拉斯.柯克伍德(Nicholas Kirkwood)等,他們都是這些新銳畫廊長期而忠實支持者。
Condo 2018年莫琳帕利畫廊(Maureen Paley)與來自布魯塞爾的畫廊dépendance一起展出愛德華多.薩拉比亞(Eduardo Sarabia)具政治性語彙的作品作品和瑪利亞.艾希瓦爾德(Maria Eichwald)的抽象畫。(Maureen Paley提供)
自從2016年成立以來,從最初被邀請進8個位在倫敦東南部空間的24家畫廊,今年增加到分散在17個空間的46個藝廊。且今年除了新銳畫廊外,在倫敦藝術界已有好名聲與藝術博覽會常客的當代畫廊莫琳帕利畫廊(Maureen Paley)、賽迪HQ畫廊(Sadie Coles HQ)與倫敦國王畫廊(König London)也加入行列。在短短三年內達到一倍的成長,代表Condo的模式確實是現在大環境中所需要的。包括卡洛斯自己的Carlos/Ishikawa畫廊,一共有六家畫廊從2016年起就開始參展至今,連續三年以行動支持整個活動,每一年都熱情歡迎來自不同城市的畫廊進入其空間展出。不同於藝術博覽會的形式,來訪的畫廊除了無需負擔場地費之外,當地畫廊也會盡可能地分享各種資源幫助來訪的畫廊們,如提供攝影師及布展團隊。身為東道主的畫廊各自以不同方式與邀請來的畫廊合作:有些決定主題,將他們的藝術家作品作連貫性的結合;而有些只提供空間讓來訪的畫廊自由發揮。除卻藝博會中的互相競爭對立狀態,Condo使新銳畫廊間創造出了一種無形的向心力。同心協力、一起做展覽的合作方式讓許多參加的畫廊老闆們回想起進入藝術行業的初衷。
來自紐約的Bridget Donahue畫廊帶來藝術家馬丁內.塞姆斯(Martine Syms)的作品《The Easy Demands》於倫敦賽迪HQ畫廊(Sadie Coles HQ)展出。(Sadie Coles HQ, London提供)
現在已卓納畫廊(David Zwiner)所代理的哥倫比亞籍藝術家奧斯卡.牟利羅(Oscar Murillo),最早其實是由卡洛斯發掘的藝術家。去年(2017)的Condo,牟利羅回到最支持他的Carlos/Ishikawa畫廊展出作品《Human Resources》。木製看台上坐著超過20位紙漿做的哥倫比亞工人,參觀的人可以坐在看台上與它們拍照,從作品的角度看作品,觀者也在無意間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像這樣的展出型態,因為沒有藝博會的吵雜及速度,走進畫廊的人終於可以放下腳步,慢慢欣賞和享受與作品之間的對話。
每當被採訪時,身為創辦人的卡洛斯盡可能不讓記者們把Condo與現在普遍的藝術博覽會作為比較。並不斷強調這不是一個藝術博覽會,也不是一個為了配合每季忙碌的拍賣而出現的活動。不過,雖然它的目的不是要取代已成為習慣的一種商業模式,但卻希望能夠代替現在過多素質平庸以及「無意義」的藝博會。
Condo 2018年Edouard Malingue畫廊在倫敦Mother’s Tankstation畫廊展出的情景。(Mother’s Tankstation與Edouard Malingue Gallery提供)
經過成功的第一屆Condo後,卡洛斯陸續收到許多城市邀請,將Condo帶進當地的藝壇。雖然希望這樣的活動可以延伸到其他的城市,讓新銳畫廊所代理的藝術家們有機會可以出國展覽,而不只是困於英國。但對於讓Condo的名字和哪些城市作為聯結,她則相當謹慎地篩選。在這兩年多內,活動順利的在紐約與墨西哥舉行,今年4月甚至在巴西的聖保羅舉辦了一場小型的「Condo Unit」與才剛在上海開幕的「Condo上海」。卡洛斯不停提及對中東與非洲的興趣,這讓藝術界很好奇,下一個Condo將會在世界哪個角落出現。非常令人期待!
「倫敦最不需要的就是再一個藝術博覽會。」
——Condo創辦人凡妮莎.卡洛斯(Vanessa Carlos)
進入第三年的Condo倫敦,在當下過度商業化的藝術界裡有如一股清流。色彩鮮豔的網站,完全顯現出整個計畫活潑的精神。由於是個非營利的活動,人力有限,在網站上只有放上參展藝廊的名單與簡單的地圖。
Condo鮮豔的入口網站。(擷取自Condo網站)
藍文鈺( 1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