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藝術防災包】我們準備好了嗎? 盤點臺灣11座美術館的防災現場與挑戰(上)

【藝術防災包】我們準備好了嗎? 盤點臺灣11座美術館的防災現場與挑戰(上)

【Disaster Emergency Kit for Art】Are We Ready? Checking Up on Taiwan’s 11 Art Museums’ Disaster Preparedness and the Challenges (I)

面對日益緊張的全球局勢以及更嚴峻的氣候挑戰,文化資產的防護不再是遙遠的假想題,而美術館作為文化保存的前線,在危機中如何及時應變,提高作品的防禦力,更是不容忽視的關鍵能力。尤其在臺灣正打造「美術館遍地開花」的時代,資源的分配與互助協作反而成為最大隱憂,像是人力無法到位、經費編列不穩、單位間互助系統薄弱,以及該怎麼打造全國級、甚至是國際級的聯防體系,也許都會是必須審慎規劃的下一步。

面對日益緊張的全球局勢以及更嚴峻的氣候挑戰,文化資產的防護不再是遙遠的假想題,而美術館作為文化保存的前線,在危機中如何及時應變,提高作品的防禦力,更是不容忽視的關鍵能力。典藏編輯部實際盤點了臺灣11座公私立美術館,聚焦他們在面對災難時的應變能力與制度措施,來檢視各個館所的防災現場與所面臨的挑戰。

其中,官方美術館普遍都具備標準化的硬體設施:防震防水的建築體、相對藏品友善的氣體滅火裝置、電力備援系統、恆溫恆濕環控設備、定期人員教育訓練、訂定災害應變SOP等,看似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災基礎體系。另一方面,民間美術館雖然沒有公部門那樣相對充足的資源或政策支撐,卻也依照各自館舍型態與作品形式,摸索出靈活應對的自主防災策略。尤其朱銘美術館在2024年受山陀兒颱風影響,首度啟動美術館的防災機制,成為少數實際應災並將經驗轉化為教育資源的案例。

不過,在臺灣正打造「美術館遍地開花」的時代,資源的分配與互助協作反而成為最大隱憂,像是人力無法到位、經費編列不穩、單位間互助系統薄弱,以及該怎麼打造全國級、甚至是國際級的聯防體系,也許都會是必須審慎規劃的下一步。再者,通常臺灣建築硬體的設計營造,也普遍早於美術館或博物館專業團隊的組建和進駐,防災標準與指標在文化機構場館日常營運中的適配程度,也很大程度上需要仰賴營建團隊與營運團隊後續密切而有效的溝通。(文/陳思宇)

國美館演練防空避難及重要展品、藏品搶救流程。(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國立臺灣美術館——串聯中央與地方的「文化防災」教育節點

國立臺灣美術館(以下簡稱國美館)作為國家級重要文化館舍之一,已將「文化防災」納入館內教育核心,並據文化部《博物館因應災害及動員準備之典藏品保存與搶救指引》,每年辦理相關教育訓練與實地操作演練,包含災害預防、典藏品搶救、緊急疏散動線規劃及移藏保存措施。

今(2025)年7月15日,國美館就舉行防空疏散避難暨作品搶救演練,館方模擬防空警報響起時的人員避難流程與作品搶救作業,讓各單位熟悉危機狀況下的應變細節,與此同時,館方也主動邀請文化部與地方消防單位的專家,進行災害知識與實務操作的講授,以強化館員的整體應對能力。

在避難與疏散行動中,修復師及典藏人員為第一線重要角色,平時均受戰時或天災時的打包疏散專業訓練。館方也針對「分級一」的典藏品,如國寶、重要古物或具歷史與族群認同特殊性之作品,特別規劃了專業的打包與運送標準流程,從選用國際規格的防震防潮材料,到演練實際搬運動線,且為了確保備用路線的安全,也會避免臨近易受到災害波及的地點。除此之外,典藏品清冊、建築平面圖等重要數據,皆以紙本與雲端雙軌方式保存,並定期檢核庫房環境,包括溫濕度控制、結構安全、消防系統與監測設備。

組織內部亦設有由館長召集的「緊急應變小組」,其中包含指揮中心與聯絡組、藏品組、展品組、安全組等八個組別。在每次參與實體推演後,皆會即時檢討流程,滾動修正應變計畫。此外,國美館亦與文化部「復安專案」、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保持聯繫,確保策略與中央政策一致;在地方層面則與地方政府與警消單位密切協作,確保交通與安全支援到位。

目前,文化部的防災指引計畫已於轄下所屬的館舍試辦,國美館為其中之一,資源與實務面具備相對完善的條件,也逐步建立與消防和地方政府單位的合作體系,作為臺灣首間國家級美術館,國美館更肩負文化防災的示範責任,未來也將協助此防災機制推展至全國其他文化館舍。(文/章郡榕)

國美館演練時,館長陳貺怡坐鎮指揮中心。(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國立臺灣美術館外觀。(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臺北市立美術館——經費與人力將成為未來防災策略的最大挑戰

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北美館)成立於1983年,是臺灣首座公立、也是首座現當代美術館。作為臺灣當代藝術的指標性館所,隨著展覽需求日益擴大,也面臨觀眾服務空間不足等問題。2022年北美館開始進行館舍擴建,並預計於2028年底試營運,在新舊並陳,且展覽能量與典藏品都逐漸豐厚的同時,其防災措施更是備受矚目。

首先人員訓練的部分,每年北美館都會舉行兩次的防災演練,館方會設計不同的情境,包含涉及觀眾、場館空間等各種突發事件,邀請專業人士來進行消防安全與急救相關訓練,以強化館員面對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

從美術館建築結構來看,北美館的新舊典藏庫房皆設置於地下,可由展館內部直接通往,避免展品在戶外運送時面臨額外風險。而二館在規劃與建築設計階段,即納入多項防災與人員撤離考量,像是其主量體隱藏於地下可作為重要避災區;也因為基地鄰近基隆河,地下水位偏高,防洪標準是依極端氣候風險採取更高標準設計,並輔以自動抽水系統、緊急發電措施;二館也將全區配置生態滯洪池、鋪設透水性鋪面與設計合理排水坡度等,確保地基穩固與整體水文調節。

針對典藏品保護,館方亦採取多重措施。庫房牆面符合耐震規範,並設有嵌入式固定軌道與防撞設計,避免地震時展品傾倒與滑落。火災預防方面,裝設空氣微粒偵測系統與潔淨氣體滅火設備,以爭取搶救時間並減少火警造成的二次傷害。數位保存方面,北美館對每年入館的藏品都會進行拍攝,檔案亦採異地保存,且因應攝影技術日新月異,也會回溯過往的典藏品進行重新拍攝。再者,針對特別脆弱的雕塑作品,例如黃土水名列重要古物的《釋迦出山》,則採用減震系統以保護石膏原模;至於早期裝置藝術作品,礙於當年技術限制,多僅留有紙本紀錄,若有再展機會,館方也會斟酌藏品材質與可行性,進行數位建模重建,例如蕭麗虹90年代初期創作的《老梯子》與《天賜?(#2)》,便在2024年「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展出時完成數位建模作業。

談及防災的挑戰,北美館表示現在臺灣各地美術館紛紛成立,國際的展覽能量也非常豐沛,以至於常有來自國內外美術館的借件需求,對此,北美館必須更審慎掌握作品運送狀況,以及評估作品需要「休息」的時間,畢竟燈光照度和濕度變化都會影響作品的保存狀態。最後,面對越來越豐厚的藏品,以及接下來更大的庫房空間,北美館也坦言,經費與人力將會成為未來防災策略下的最大挑戰。(文/陳思宇)

北美館人員於消防演習實際操作消防水帶。(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北美館新建典藏庫房移動式櫃架。(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國立故宮博物院——從山洞庫房到數位備援,打造文物防災多重防線

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肩負了臺灣最珍貴的文化資產,成為外界高度關注的焦點。為因應各類新型災害與戰爭威脅,故宮於2024年正式出版《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安全維護作業手冊》,從硬體設施、分工體系到應變流程,皆有明確規範。面對災害發生,故宮各處室將以組為單位召集回院,成立緊急應變小組,並劃分為三大任務組:文物搶救組、避難防護組與安全行政組,分別負責文物救護、觀眾疏散及外部協調。

由於故宮落座在安山岩盤,庫房建築設於地下室與山洞,並以箱櫃儲藏結合防護材料,整體安全係數高,優先採取「原地典藏」方針。北部院區設有多處文物撤離路線,未來正館整修後也將增建從展場直通庫房的地下通道,加速文物進庫速度。倘若真的必須全院撤離時,故宮也已預先部署了「安全暫存點」。南院各館亦依此機制,第一時間由各科典藏人員將文物轉移至地下中心庫房,就地保護。

故宮藏品近70萬件,南北院的展廳皆長年展示大量文物。比起輕巧易移動的書畫文獻資料,無法推疊的易碎瓷器與大型青銅器等物件,將會是撤離文物的一大挑戰。為此,器物處表示不論常設展或特展,皆已制訂「陳列室文物搶救順序及任務編組表」落實搶救人員責任分工表,確保緊急狀況時能及時反應。負責統合北院緊急應變小組的登保處則補充,當國家進入準戰爭狀態、接獲戰爭情資或軍事襲擊警報區域涵蓋本院時,本院將依據「國立故宮博物院災害緊急應變作業要點」,立即採取預防性閉館並啟動任務編組,召集本院防護團,並依陳列室文物搶救撤離順序及安全撤離路線,迅速進行文物撤離作業。

此外,故宮每年辦理複合式災害演習,由登保處負責編訂劇本,執行桌面推演與實兵演練,涵蓋火災、地震、戰災、恐攻等多種情境,並與警消、憲兵等鄰近單位合作共同演練。多年累積下來的實戰演習經驗,館員對應變流程愈加純熟,整體抗災與救援能力顯著提升。

在實體撤離演練中,南北院各處室均安排預演,並全程錄影檢討,確保所有人員都熟悉標準文物持拿手勢與疏散動線。雖然一般文物搬運由典藏單位的專業正職人員執行,但緊急時仍以文物安全為首要考量,並同時培訓其他同仁掌握正確搬運要領,以備不時之需。

最後,在數位化備份與資源安全方面,故宮目前已完成書畫件100%與器物件99%的高解析度靜態拍攝,並對逾300件立體器物進行3D建模;所有數位典藏圖檔至少保有「企業級網路儲存設備+磁帶+藍光光碟」三份備份,並於北南兩院區交叉備份;同時定期實施「業務持續演練」,模擬資料毀損後的復原流程,檢驗備份完整性與還原效率。

作為臺灣博物館界的典範,故宮承擔龐大的防災壓力,但總體而言,故宮已逐步建構多層次的文物安全防護體系。各處室館員面對媒體詢問時,也都表達對文物安全的十足信心。(文/朱佑霖)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正館。(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國立歷史博物館——建築即防護,從構造設計守住文物安全

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館)坐落於臺北植物園荷花池畔,是政府遷臺後設立的首座博物館,擁有豐富館藏與深厚人文歷史。2024年2月,史博館正館歷經五年整建重新開幕,原本作為典藏庫房的五樓空間,已調整為逾百坪展場。原本的館藏則分別安置於嘉義故宮南院、臺中國美館及中央研究院等地。

史博館現正於新北市中和區興建「典藏文物庫房」,預計2027年竣工,後續啟用後將分批把館藏遷入新庫房。新庫房的防災設計備受關注。史博館說明,建築主體及外牆採場鑄鋼筋混凝土(RC)系統,不僅具備良好防水、隔熱效果,地震時亦能降低建築搖晃,減少櫃架與藏品傾倒風險,提升整體耐震性能。四周牆面與屋頂採用複層構造,藉由空氣層加強保護機能,有助於穩定庫房內部溫溼度與空氣品質。為應對近年頻繁的強降雨,庫房一樓地板特別墊高,整體建築呈「內高外低」設計,以強化建築防洪能力。

防火方面,庫房導入潔淨氣體滅火技術,整合定溫、偵煙與補償式探測器,建構火災預警網絡。系統採惰性氣體滅火,不產生殘留物,避免水噴淋或泡沫滅火劑造成文物二次損害。

在管理機制方面,史博館參考《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安全維護作業手冊》與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緊急應變手冊:抗災韌性》等國內外標準,並依循文化部規劃的四階段流程:「平時準備、災害預防與動員、災害應變、復原」,執行文物保存與搶救。史博館強調,每年皆定期辦理防災演練,邀請消防局教官指導,包括展場與辦公室人員的自衛消防編組及文物搶救模擬,訓練各類災害情境下的應變分工與行動流程,確保能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搶救與疏散。

然而令人關注的是,即便未來新庫房完工啟用,仍距離位於中正區的史博本館有一段距離。若展場文物在災難中無法即時送往新庫房,是否已規劃臨時庫房或存置點,以就近保護文物,仍是後續值得關注的重點。(文/朱佑霖)

國立歷史博物館緊鄰臺北植物園。(圖/國立歷史博物館)

新北市美術館——從永續設計到災害防範的美術館日常

今年四月正式開館的新北市美術館(以下簡稱新美館)及其所在園區,位於鶯歌溪與大漢溪匯流的三鶯新生地,主建築由建築師姚仁喜以「蘆葦叢中的現代美術館」為靈感發想而設計,已成為新北市的重要文化地標。與此同時,新美館也透過生態綠化、防洪設計、智慧庫房與安全控管,實現永續、防災、公共安全與文化資源保護的多重價值。

為減少對環境之負荷,達到生態、節能、減廢、健康之需求,新美館規劃以生態綠化方式抑制熱導效應,以此作為美術館於環境永續日常工作的主軸。更進一步,新美館因位處大漢溪河床旁,在氣候變遷的極端氣候防範策略中,以防洪為首要考量。新美館建築在設計階段,已針對氣候變遷下極端氣候事件越來越密集的現況,對館舍安全進行反覆檢討,故後續規劃皆以200年的防洪頻率為標準。同時針對防洪工程,新美館已於多處設置諸多防水閘門及排水系統,以確保在特定洪水事件發生時,能因應更嚴峻的挑戰。

新美館典藏資源豐富,承襲自過往從臺北縣立文化中心、新北市文化局到新美館成立後,不同時期的典藏作品。新美館在典藏庫房規劃設計上,皆以建置符合未來美術館發展趨勢與專業標準之管理系統為方向。例如,館舍內之硬體設施如櫃架、層板等,其固定方式皆經過耐震計算,以避免搖晃、傾倒風險。同時規劃有架高地板,避開藏品直接落地而帶來的反潮影響。

而在軟體層面,新美館則引進智慧化管理系統,藉由導入RFID技術與環境感測設備,強化藏品安全維護,同步即時呈現庫房環境動態,提升藏品狀態追蹤、庫房跨空間管理及透過雲端檢視及監控等效能。

在文化機構重中之重的防火方面,新美館設有光電偵煙及補償式探測器,並採N2惰性氣體滅火,以避免傳統滅火方式與作品表面產生直接性接觸所造成的損害,維護典藏品的安全。(文/嚴瀟瀟)

新北市美術館座落在鶯歌溪與大漢溪匯流的三鶯新生地。(圖/新北市美術館)

延伸閱讀|【藝術防災包】戰爭期間文化資產防護機制之規範格局:國際實踐與臺灣現狀之比較

桃園市立美術館——建構多場館的韌性文化設施網絡

「一機關多場館」的桃園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桃美館)設址青埔,包含2021年開館的橫山書法藝術館、2024年開館的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以下簡稱兒美館),以及尚在興建中的大美術館(母館)。

桃美館現有營運場館已取得智慧建築標章。兒美館亦取得耐震標章,設有整合消防、門禁、監視等功能的中央監控系統,也於一樓各出入口設有防水閘門,有效防範淹水災害。由日本知名建築師山本理顯所設計的桃美館主體館(大美館)目前仍在興建中,館內典藏庫房將設於地下二層,配置恆溫恆濕空調系統,並由中央監控系統負責即時監測與異常通報。針對天災與突發事件,館方正研擬運輸與撤離動線、外部臨時儲存據點,並納入環境條件評估,以提升應變彈性與風險控管。

桃美館表示目前已針對全館營運與場館特性完成初步風險盤點,涵蓋極端氣候與自然災害、火災與停電等人為災害與突發事件、網路資安風險及地緣政治風險這四大情境類型。目前,桃美館已完成緊急應變流程初步盤點與分工設計,涵蓋觀眾疏散、指揮通報等。每年也定期辦理風險盤點與消防演練,以建立一套具調整彈性、可持續運作的韌性系統為目標。亦於颱風前啟動防災流程,檢修泵浦、加裝閘門、堆沙包並加固喬木,降低災損。

目前桃美館雖未採典藏品分級制度,但對所有藏品皆依其材質與保存需求,採取適切的維護與防災措施,在防火、防水、防盜等基本面上採建構多層次安全防護機制,包括配置無水滅火系統以減少對藏品的損害。桃美館已投保藝術品綜合保險,保險範圍涵蓋庫房典藏、展出作品、運輸過程及暫存空間,並納入放棄代位求償條款,以強化藏品風險管理。與此同時,桃美館表示國內保險市場普遍排除承保戰爭或恐怖攻擊等高風險情境,僅有運輸階段可透過特定保險公司(如華南產險)向國外加保,惟成本高昂;而靜態存放於庫房中的藏品,亦無適用的戰爭險商品可加保。在此一國內外多數美術館與博物館共同面臨的情況下,桃美館表示依循國際慣例,持續關注保險市場動向,在制度條件與風險控管之間取得合宜平衡。

在數位備份與網路安全方面,桃美館一方面持續推動館藏數位化,另一方面也逐步建立完善的備份與資訊安全防護機制。為降低單點故障與資料遺失風險,採用「3-2-1 備份原則」,結合自動備份排程與手動抽查機制,確保典藏數位資料的完整性與可持續性。目前桃美館已配置不斷電系統(UPS)、防火牆及入侵偵測系統,有效防範惡意攻擊及突發斷電等突發事件,未來還將持續強化典藏保存與數位管理系統。(文/嚴瀟瀟)

ARTouch編輯部( 1818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