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宜興紫砂陶藝與文化」 特展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宜興紫砂陶藝與文化」 特展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宜興紫砂陶藝與文化」 特展 17世紀末或18世紀初陳鳴遠〈蓮瓣勺〉,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宜興紫砂陶藝與文化」 特展
17世紀末或18世紀初陳鳴遠〈蓮瓣勺〉,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
底款:「陳鳴遠」陽文篆書印章款
此器的底部印有陽文篆書「陳鳴遠」款。陳鳴遠是清代康熙年間的紫砂壺名家,以模仿自然造型著稱。他的作品的實用性和藝術性並重,深受當時文人喜愛;加上工藝水準及藝術創作有承先啟後的意義,被譽為繼時大彬以後最傑出的宜興陶人。
此〈蓮瓣勺〉以紅泥為料,造型取材自蓮花瓣的外形。在勺外刻上粗細、深淺不同的葉脈,作品顯得生動逼真。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隱寓文人追求的高潔品格,是聖潔、吉祥的象徵,自古以來備受文人推崇;另帶有宗教內涵,意味著清淨無染,其蓮瓣圖像可見於佛、道二教的藝術中。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宜興紫砂陶藝與文化」 特展
19世紀前期〈石瓢壺〉,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
蓋款:「史亭能製茗壺,以此奉正。子治」行書刻款
把下款:「吉安」陽文篆書印章款
底款:「月壺」陽文篆書印章款
「石瓢壺」是曼生壺式之一。此壺胎泥呈紫褐色。小口,斜腹,大平底,橋形蓋鈕。壺身兩面均刻竹枝,其中一面並刻銘文:「一枝鮮粉豔秋煙,此余畫竹題句也」,結合了詩、書、畫、鐫刻、陶藝於一身,饒富文人情趣。
陳曼生,亦即書畫篆刻名家陳鴻壽,曾任溧陽(即今宜興附近)縣令,是活躍於清代乾隆晚期到道光初年的江南重要文人。清嘉慶年間他結識名匠楊彭年,並開創出由陳氏設計、楊氏製作的十八式壺樣,並在上面鐫刻書畫,其製品世稱「曼生壺」。子冶,即瞿應紹(1778~1849),初號月壺,改號瞿甫,又號老冶、陛春,自號壺公,是陳曼生之後另一位熱愛茗壺之文人。
大自然蘊藏?豐富的資源。很久以前在中國江蘇的宜興山上,先民發現了一種十分罕有的天然泥礦,它就是「紫砂」。長久以來,熱愛茗茶的中國人都認定用宜興紫砂泥製造的茶壺,是泡茶的最佳工具,因為它能吸收茶葉的色、香、味,令泡出來的茶更加雋永醇厚。
熱愛中國文化的羅桂祥博士亦喜愛收藏宜興紫砂茶具,並以畢生的收藏促成建立香港茶具文物館;同樣熱愛中國藝術的利榮森博士亦將珍貴的宜興紫砂陶藝,捐贈給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作永久收藏。
是次「宜興紫砂陶藝與文化」展覽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簡稱中大文物館)與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聯合主辦,中大文物館與茶具文物館聯合籌劃。展覽匯集兩位博士捐贈的宜興紫砂珍藏共218項,囊括北山堂藏品168項及羅桂祥藏品50項,進而對宜興紫砂陶器的工藝發展與成就,以至其所反映的文化和社會影響等各方面作全面探討。展覽內容分為兩個主題:宜興茶壺的文化內涵與鑑賞及茶文化以外的紫砂製作。在宜興茶壺方面,沿著歷史脈絡進發,先以供春的故事為序,繼由紫砂茶壺獨領風騷、曼生壺及其流風、孟臣壺與工夫茶、清末民初的名工雅製、外銷紫砂及影響、現代壺藝承傳等七個副題,闡述宜興茶壺的文化內涵和流向。第二主題則展示茶文化以外的紫砂製作,涵蓋博古陳設、文房雅玩及像生雕塑等類別。
這次展覽特設教育展廳,由北山堂基金及羅桂祥基金贊助,透過簡潔易明及互動的表達方式介紹紫砂陶器的文化意義、造型設計、特質及工藝等範疇,為參觀者帶來充滿趣味的學習體驗。中大文物館亦安排一系列教育活動,包括導賞團、陶藝工作坊、親子活動、茶藝活動及已舉行的公開講座。在出版方面,除了中大文物館的藏品圖錄《北山汲古:宜興紫砂》外,兩館特別挑選出26項展品,並輯錄成展覽同名教育小冊子,利用深入淺出的寫作手法來簡介展覽精粹,從而提高公眾對紫砂陶藝及茶文化的認識。本文精選部分展出精品和讀者分享。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宜興紫砂陶藝與文化」 特展
18世紀初期〈荷蘭仿宜興貼花方壺〉,香港茶具文物館藏品
17世紀飲茶的習俗傳入歐洲,紫砂陶器也隨著大批的瓷器運到西方。從英國和荷蘭的畫作中看到當時飲茶的用具,茶杯碟托等大多是瓷器,用來泡茶的則是紫砂茶壺。
早在1670年代,荷蘭德爾福特(Delft)已採用紅泥,仿製宜興茶壺。經過多年研究,雖然耐用性較低,但是仿製技術在造型和紋飾上已達到很高的水平。歐洲工匠又加入金屬工藝和玻璃工藝的元素,如注漿成型、切割、磨光等裝飾手法,逐漸發展成既有宜興紫砂壺的外觀特點,又具本土特色的茶具。此壺的把手、蓋鈕及壺嘴均有金屬鑲嵌,即可用作裝飾,又可防止茶壺損壞,乃歐洲常用的裝飾手法。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宜興紫砂陶藝與文化」 特展
顧景舟(1915~1996)約1980年作〈圓肩歛足壺〉,香港茶具文物館藏品
「顧景舟」,「曼晞陶藝」印
顧景舟,近代的紫砂陶藝泰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氏自幼隨祖母學藝,20歲便躋身名手之列。1955年加入紫砂工藝廠,培育後進,現今大量的工藝師都曾受業於顧氏。顧氏亦為紫砂壺研究之權威,影響深遠。
宜興陶器的一大特色是帶有作者印章或署款,又或同時兼有銘刻者和設計者的款印。顧氏印章有寄託個人感情,強調個人風格的特點。壺底的「曼晞陶藝」印為顧景舟跟隨儲銘學藝時始用。曼,指美,意顧景舟壺藝初成,已能親手製作;晞,指晨曦,意即顧景舟的前途猶如旭日初昇。
此壺造型嚴謹周正,氣度渾厚而挺秀。在處理線條和比例方面,尤有獨到之處。可見顧景舟追求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和造型整體的簡樸大方。
林雪虹( 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