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藝術觀,藝術史中那些傑出的作品都記載了時代的烙印。觀賞油畫時,我關注的不僅是造型,還有畫中承載的時代感。在我眼中,那些飽含歷史感的油畫具有奇特的功效,它們能夠使我產生一種心靈感應,體會到早已消逝在光陰之中的空間、色彩和魂魄。這樣的感觸賦予我一種回溯歲月的能量,我可以轉身穿越時光,領悟前人曾經有過的人生感受。
最初,我並沒有構建系統收藏的奢望,只是隨性而為,“見好就收”。然而,出乎自己的預料,納藏百件油畫之後我發覺,這些藏品順理成章地形成了一個以時代為脈絡的系統收藏。此收藏將不同時期的藝術品串聯在一起,共同傳遞出一種震撼人心的歷史滄桑感。
油畫在中國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在這段漫長的歲月裡,中國油畫經歷了從幼稚到成熟的發展過程。與此同時,油畫藝術品味也出現過幾次重大的改變,每次轉變都伴隨著社會變革的背景。有進步,也有倒退;有上進,也有下坡。我的油畫收藏,以清朝宮廷油畫為起點,跨越三百年,一直延伸到當代藝術,每個時期都有重要作品作為筋骨,支撐著一套完整的油畫收藏體系。我把這些藏品懸掛在家中,飽覽時代變遷,品味酸甜苦辣,似乎今生此世活出了好幾輩子的感受。
隨著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我收藏油畫的志趣發生了變化。我的關注點已經不再侷限於與歷史相關的油畫,而是拓展到那些表現身心感覺的繪畫作品。我覺得這類藝術品非常奇特,它們能夠擴展我的感官功能,使我看到妙不可言的精神世界。
參觀畫廊、遊覽藝博會、結交藝術家……這些都是油畫收藏給我帶來的人生享受。我發現,藝術圈是一個很奇特的社會群體,其中不僅可以見到形形色色的人五人六,還能遇到光怪陸離的奇聞軼事。這些人、那些事,將我的收藏經歷點綴得津津有味。
在撰寫過程之中,我刻意選擇與作品相應的語言文字。每個時代都有各自時髦的文風;每一件作品也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我覺得,藝術評論採用與作品相適的語言和語調,既有助於觀賞者品味出作品的趣味,也能夠幫助讀者體會到藝術家所處的社會環境。
在不朽的藝術品面前,任何收藏家都是煙雲過眼。然而我希望,在藝術愛好者前面,《時光收藏者》不會是一次過眼煙雲。
本文摘自《時光收藏者》一書,作者自序。
二十多年前,我在書中看到一則趣聞。一位法國收藏家病入膏肓,十多天昏迷不醒。醫生對家屬說:“藥劑已經無能為力了,只能試一下喚醒治療,你們在病人耳邊反覆說一件他最擔心、最害怕的事情,刺激一下他昏睡的大腦。”收藏家的妻子想了想,便在病人耳邊說道:“我不想再跟你過了,我要跟你離婚。”可是,無論這句話重複多少遍,收藏家一點反應也沒有。女兒看到母親的招數不靈,衝著父親喊道:“爸,我把你收藏的油畫全賣掉啦!”女兒只喊了幾句,收藏家的嘴唇就開始顫動起來,過了一會兒,他微弱地吐出一個字:“No!”
記得看到這條趣聞時,我曾心中暗笑,覺得這位收藏家真是一個奇特的守財奴。然而真沒想到,二十載過後,自己也變成了一個收藏油畫的痴迷者。
一九九三年春季,我參與創辦的律師事務所首次分紅。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喜獲紅利。可想而知,懷揣年終收成的心情是多麼的興奮。回家路上經過一家畫廊,櫥窗裡展示的一幅油畫止住了我的腳步。這件作品描繪出一派豐收景象,它那金黃的色調使我一下子心血來潮,當即付錢將這幅油畫納入囊中。儘管這只是一件平凡之作,可是它卻將我引入一段往後二十多年的油畫收藏歷程。
喜好對收藏來說,至關重要。它不僅決定了藏家的趣味,也會左右收集藏品的方向。我喜愛閲讀歷史書籍,這種嗜好無疑影響了我的收藏方向。我覺得,收藏具有歷史意義的藝術品,就如同邁進了通往歷史的大門。這正如英國藝術評論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 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我們觀看過去的藝術品,就如同置身於歷史之中。」
高小華│《趕火車》│1981 年│油畫│155×450 公分│作者收藏
劉鋼( 9篇 )追蹤作者
律師執業三十餘年,是亞洲資本市場著名律師,曾協助百度、新浪、網易、中移動等多家知名公司海外上市。2010年榮獲國際著名法律評級機構Chambers and Partners頒發的亞洲律師界“終身成就獎”。
在律師生涯之外,劉鋼熱衷收藏藝術品,是大陸最早收藏中國當代藝術的藏家之一。經過二十多年的積累,他已收藏了三百餘件繪畫藝術作品。劉鋼在收藏的同時,深入參與中國當代藝術的推廣與評鑒。他不僅是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贊助理事,而且還是藝術雜誌的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