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雙年展之年

雙年展之年

柏林雙年展Berlin Biennale 柏林雙年展是文件大展外,德國第二大的藝術活動,1998年9月的第一屆…
柏林雙年展Berlin Biennale
柏林雙年展是文件大展外,德國第二大的藝術活動,1998年9月的第一屆雙年展,網羅三大策展人,包括MoMA PS1首席策展人畢森巴赫(Klaus Biesenbach)、蛇形畫廊(Serpentine Gallery)首席策展人小漢斯(Hans Ulrich Obrist),以及紐約古根漢美術館首席策展人Nancy Spector,在KW當代藝術中心(Kunst-Werke Instutute for Contemporary Art)以及柏林藝術大學裡的展廳展出,成功打響第一炮。
第二屆由波絲(Saskia Bos)策畫,這位策展人曾在荷蘭的蘋果藝術中心(de Appel arts centre)擔任負責人長達20年,期間一個長達9個月的5至6位策展人培訓計畫讓她享譽國際,目前在香港的策展人Tobias Berger,以及目前紐約的Japan Society主席神谷幸江都是當時的學員;她也是紐約著名的Copper Union科學與藝術科系的教務長。第二屆主題「連結,貢獻與承諾」,企圖拒絕商業。
第三屆柏林雙年展由鮑爾(Ute Meta Bauer)負責,主題為「中心,移居,都市狀況,綻放的地景,型式,景象,其他影片」(Hub, Migration, Urban Condition, Sonic Landscape, Modes and Scenes and other Cinema.),媒體覺得策展人不能清楚的分辨,什麼該是她的策展論述,什麼該是教科材料。第四屆由紐約一個叫「錯誤畫廊」(Wrong Gallery)的展覽成為引子,參與的是義大利國際大師馬瑞修.卡特蘭(Maurizio Cattelan),新美術館的才子策展人Massimiliano Gioni以及蘇波尼克(Ali Subotnick)。
「好評」在柏林並不容易,太多專業的藝評家住在這個城市,藝術史博士比比皆是,所以這應該是柏林雙年展少數獲得好評的展覽。第五屆由瑞士幫的Adam Szymczyk以及菲利波維奇(Elena Filipovic)擔綱,白天的標題「事物被塑造沒有陰影」(When Things Cast No Shadow),50位藝術家;晚上的標題,從一部電影裡取材的「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美麗」(My Nights are More Beautiful Than Your Days)100位藝術家,63場未完成作品的發表。這個雙年展,被批為時髦的垃圾藝術,像是1990年代的末日。Adam接下來策畫第十四屆德國文件大展,覺得德國的藝評人,應該還是不會饒過他。
第七屆柏林雙年展作品:《Key of return(Berlin Biennale提供)
第六屆由奧地利獨立策展人隆貝格(Kathrin Rhomberg)擔任藝術總監。展覽上標題:「什麼等在哪?」(What Is Waiting Out There ?),下標題是「你相信現實嗎?」(Do You Believe in Reality ?),超過40位藝術家,探討歐洲城市的移民,同時,加入許多表演藝術,這個雙年展被諷為「一個容易忘記的雙年展」。第七屆策展人為藝術家亞特.祖米卓斯基(Artur Zmijewski)與歷史學家華斯莎(Joanna Warsza)擔綱,十足的政治味,開幕前,主辦單位還先行出版一份報紙,邀請柏林當地文化人士及各專業領域,討論柏林的文化政策,不同「佔領行動」(Occupy Movement)被邀請到KW當代中心,佔領該中心。這個雙年展,雖然人數破紀錄,但是評價依然很差,有一說法,看見的「藝術品」很少,還比不上同時在柏林開幕,由商業畫廊舉辦的「柏林藝術週」裡面的藝術品。第九屆柏林雙年展,將由美國藝術團體DIS策畫,於今年6月5日開幕。
今年又是雙年展年,從正在進行的布里斯本亞太三年展;2月下旬開幕的摩洛哥Marrakech雙年展;3月的雪梨雙年展以及瀨戶內海藝術祭;4月有蘇格蘭的格拉斯哥藝術雙年展,以及愛爾蘭藝術雙年展;6月的柏林雙年展與歐洲雙年展;接著,7月的莫斯科雙年展與利物浦雙年展;8月的愛知三年展;9月的光州雙年展,首爾的城市媒體雙年展,台北雙年展,英國的Bristol雙年展;10月的聖保羅雙年展,加拿大的Montreal雙年展;以及11月開幕的上海雙年展。
如何能夠全部參加?還好有些雙年展發生時間接近,得以同時旅行,在這裡,特別挑選國人比較不熟悉的兩個發生在歐洲的雙年展做介紹,如果6月去歐洲,建議連結這兩個雙年展,以及瑞士巴塞爾藝術博覽會一併拜訪。
歐洲雙年展Manifesta Biennial
歐洲雙年展,由歐盟旗下的文化與教育單位主導的一個常設單位,其實英文的字意,應該是宣言雙年展,但因為都在歐洲發生,所以大家都叫它歐洲雙年展,每兩年舉行一次。從鹿特丹(1996)、盧森堡(1998)、盧布爾雅那(2000)、法蘭克福(2002)、聖塞瓦斯蒂安(2004)、尼科西雅(2006,當年度取消)、特倫蒂諾-南蒂羅爾(2008)、穆爾西亞-與非洲對話(2010)、比利時林堡(2012)、蘇黎士(2016)。每次的雙年展,橫跨兩年或者兩年以上,出版物的發行、會議、研討會,以及講演,在歐洲不同城市舉行,有時會跨區域,然後為期三個月的展覽會在指定城市舉辦,藉此,雙年展提供國際藝術家一個可以與外界溝通的介面與辯論機會,讓國際藝術圈有機會了解藝術創作的內涵。
雙年展附著在歐洲民族長久以來遊牧的特性之外,也透過生心理上,以及地理上國與國邊界,放大到討論特殊文化種族間的邊界論,試圖強化當代裡面未來無邊界與藝術無國度的概念,對於改變中的社會,提供理論與政治看法。歐洲國家從12個,增加到目前的28個,向30個國家邁進,透過歐洲雙年展,試圖連結與亞洲、地中海國家和非洲的關聯。睽違四年後的第十一屆雙年展,由德國藝術家Christian Jankowski擔任策展人,將在瑞士的蘇黎士城舉辦,於6月9日開幕。
第八屆柏林雙年展:Installation view of Ezan Çılgı ları, 2014, courtesy Slavs and Tatars; Kraupa-Tuskany Zeidler, Berlin; RASTER Gallery, Warsaw; The Third Line, Dubai(Berlin Biennale提供)
曾文泉( 10篇 )

曾文泉,為前華特迪士尼台灣董事總經理, 如今是走訪全球各大美術館與博覽會的知名收藏家暨策展人。 近年來其藝術收藏範圍,從現代涵蓋到當代藝術,並跨入策展領域,活躍於藝術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