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談文賢油漆行、齁空間與能盛興工廠的熄燈再造

談文賢油漆行、齁空間與能盛興工廠的熄燈再造

在台南,人情與食物都是黏稠的,分不開。分開之後,每個都是要角,例如土魠魚羹和鱔魚意麵都可以點乾的,但那羹湯仍是…
在台南,人情與食物都是黏稠的,分不開。分開之後,每個都是要角,例如土魠魚羹和鱔魚意麵都可以點乾的,但那羹湯仍是黏甜的主體。30年前台南文化中心還是重要展演之地時,「邊陲文化」與「原型藝術」即為1990年代重要的替代空間。這兩個由藝術家自立團體所營運的空間是青春正盛的前衛代表,在相繼熄燈後,於2000年隨即有了一群由國立台南藝術大學(以下簡稱「南藝大」)造形藝術研究所學生所組成的「文賢油漆工程行」(以下簡稱「文賢油漆行」)作為歷史上的「接力」空間,串連不同學校、社區與場域,繼續構造增生著所有藝術事件的可能性。如今,文賢油漆行即將與齁空間、能盛興工廠一齊熄燈,開放展覽空間也僅至今年底,歷時19年的文賢油漆行也成為台南替代空間目前為止最長久的「先驅」與「榜樣」。(註1)
文賢油漆行:為什麼一定要有20年?
「城牆是這樣重建起來的,關於重建的所有的細節都指向同一張藍圖。人之所以類聚,必然有其共同認識的信念,同時無可隱藏的會顯露出一些字面以外的真相。」(註2)
談文賢油漆行、齁空間與能盛興工廠的熄燈再造
在前一陣子台南美術館議題風波中,林煌迪扮演了前鋒大砲的角色。在這之前,他策劃了「台南新藝獎」歷年來最大規模的一場展覽,無論在參展數量、開幕場地與開場致詞上皆引來不少話題。再往前推,他似乎因專注創作而沉潛了一陣子,不過也陸續策劃了「2015台南國際木質創作展」、「2016城內/城外:台南當代藝術初探」、「甜蜜時刻:2017總爺國際木質創作展」等。如何在這幾年變成一位策劃者的角色?他也坦言不習慣被稱呼為策展人。作為一個不斷製造發生議題的藝術創作者,林煌迪與妻子王婉婷於2000年4月創立了「文賢油漆行」,隨即迸發與帶出許多希望給當時的年輕創作者。由於文賢油漆行原先為王婉婷父親所開設的油漆行,於是沿用名字作為空間的草根本質,在這19年中,空間共歷經近十次的改造,舉辦無數次國際駐村交流、工作室計畫,更曾創造不同學院美術相關科系學生的共同討論潮流,形成不論展覽或論壇都具有相當質量的良好風氣。
除了提供展覽空間,後來經過不斷且有機的木造鐵製結構擴建、更動中,也介入社區鄰里與其建立連結,有了工藝與設計領域的展覽。2009年結束了「油漆行」的名稱,以其學生時期團隊使用的「豆油間俱樂部」為名,在同一巷弄內另租空間繼續經營,直到該空間租約到期,文賢油漆行則繼續作為策劃展覽和活動的主要角色。筆者拜訪文賢油漆行時,在長方形主空間中遇見正在創作的林煌迪,這裡是工作室,也像家一樣,小閣樓更是藝術家得以下榻之地。走踏在那些不斷被開展的重重空間設計、拓增的層板樓梯中,寧靜的夜晚掩蓋不了過去聚會的喧囂痕跡,而附近仍有聚集於此的貓群鄰居。如同林煌迪「異己」系列作品中那些不斷被建構描繪的外星人、貓像、飛行器等,文賢油漆行的開放式陽台棧道總有「不明者」介入,而在其中,大量的物件裝置也被林煌迪以各式語彙擺置著,隨著「收掉」這個空間的決心,準備移往下一個行星。
文賢油漆工程行的開放式陽台棧道常匯聚許多創作者討論。(林煌迪提供)
為什麼要收掉?「因為我不想要它有20年。」這句話很快地脫口而出。看了太多空間的「X十年」聯展,林煌迪坦言對於這樣的展覽興致缺缺,並且樂見於空間結束在19這個單數數字。「我就是要19年,為什麼要有20年?」當然,為了收掉空間的預備也是有的,在台南大內區已準備好一個完整的私人空間,準備全家落腳居住並創作的生活,對於這個規畫,林煌迪是相當期待的,因此由他的語氣中感受不到太多哀傷。當然,其中滋味也是個人才能感受的了。對於搬遷至大內,林煌迪有另一個使命,希望可以結合生活、創作與個人信仰。由於在台南大內早已有一群藝術家聚落,我問道:「台北有大內特區,你是否也可能在台南大內開創些什麼?」他笑而不答。另外一個結束的態度是,今年台南美術館就要開幕啓用了,而文賢油漆行卻將於台南消失,這個「收掉」的動作則是他以「創作」的姿態對於現今台南美術生態的批判實踐。「雖然,我們可能和『外星人』不期而遇,但對於『外星人』而言,我們也不過是個『外星人』。」(註3)這句林煌迪在作品裡的一段自述,似乎可以拿來對照這個歷經19年的長時間航行的空間載體。如今,它將以另外一種速度落地生根,也期待「外星人」不再以替代的姿態,繼續回訪。
齁空間:只是累了
同樣來自南藝大的學生,位於台南市永福路上的齁空間於2012年1月開始營運,為楊佳璇與鄭雯仙(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共同創辦、藝術家林建志(造形藝術研究所)協助打造,以鄭雯仙家族老宅作為基地而成立的藝術空間,六年來舉辦共近40檔展覽,駐村與講座活動亦相當活躍。起初,鄭雯仙單始於一個單純的想法,詢問楊佳璇是否願意一起run一個空間?就這樣一個簡單的開始,卻創立了台南替代空間史上最有個性的奇女子空間。作為一棟騎車或走路經過很容易就被忽略的民宅展場,建築物後方卻有著大片的畸零地,讓每次展覽或開幕活動皆能提供藝術家很大的發揮空間,創造內外呼應的藝術形式。成立前期,齁空間後方畸零地放置了台北藝術大學的團體「海產王」的黃色潛水艇作品,為期兩年,令人印象深刻,也成為空間一開始的地標招牌。
邱俊達策劃之「梅爾汀計畫」於2015年在齁空間舉辦的戶外講座活動。(齁空間提供)
由於齁空間經營者的身分並非藝術家,因此經營空間偏向以「基地」概念來集結藝術事件與論述,並透過實驗與批判的精神拓往更多面向的藝術形式。(註4)在這裡,群眾與藝術的相遇可以像回阿嬤家跟嬸嬸打招呼一樣與生活無縫融合,但同時又提供充滿新意的經驗。初成立時的第二檔展覽開幕活動以進駐藝術家葛鹿夷(Lewis Gesner)在歐洲發表過的拖曳聲響作品為發想,讓藝術家帶領觀眾進行這項行為表演,參加者的腳需繫上木棍,集體走踏在台南的街道巷弄間,用木棍敲打地面的聲響,感受城市高低起伏的地貌紋理。其他諸如面臨新建物興建而舉辦的告別齁空間後方空地音樂會「月光、空地、潛水艇:卡拉OK送舊會」、「繪製藍圖」工作坊、「讓我為你煮一餐」辣醬工作坊、「養生之道:2015台南永福路二段冬季街田野運動會」等推廣活動,讓觀展的群眾在月光下的戶外音樂會體驗行為表演轉瞬即逝的當下、在製作自己理想家藍晒圖的選擇過程中體會藝術家經歷了什麼樣的思考、在製作辣醬的氣味中感受遠方的人們跟我們有多麼不同卻又多麼相似。在藝術家個展外,2013年的「齁空間特展壹:赤崁男孩+空間刺探四號機」以「赤崁男孩」之名,找來三位鄰居伯伯作為創作主體,包括國寶級刺繡大師林玉泉、全美戲院手繪看板畫師顏振發,與共和醫院書法管家李清榮。將這些在藝術史上找不到位置的人納入展覽中,其實也進一步思考,只能找藝術家做展覽嗎?替代空間真的能擺脫學院的框架嗎?對齁空間來說,這些模糊地帶正是切入的核心。隨後,2016年與劉星佑合作的「午後的婦女時光」,更進一步展出了15位在角色上橫跨母親、女兒、妻子、婆婆、媳婦的作品,從「創作時間」與生活的關係,摸索手藝與藝術、職業(生存)與業餘(生活)之間的浮動界線。
吳瑪悧曾於2016年「國藝會20週年回顧與前瞻:美術類」期末焦點座談會中憂心地指出:「近幾年台南生產出眾多獨立/替代空間,是仰賴公部門資源而得以出現、生存,才得以促成此藝術現象。」(註5)當中檢討的是國家藝術文化基金會美術類補助中「新興私人展演空間」的扶持補助策略對於民營展覽空間經營的影響。這個對補助的依賴性與藝術獨立性的古典矛盾,的確是值得深入檢討的提問,但是否能夠以領取補助就等於放棄抵抗,要獨立就完全不能拿補助的簡單二元做出結論?至少從齁空間經營者楊佳璇的角度細緻檢視,得到了不同的答案。從一開始,楊佳璇作為居住與策展人、藝術家林建志作為空間打造者、鄭雯仙作為檔案集結記錄者的分工角色,與台南多個空間串連打造點狀展覽活動,到後來因面臨各種現實狀態考驗(無論拿到補助與否),大部份的時間中,楊佳璇皆在策展/書寫狀態中不斷積極思考著空間可以如何再更多地被撐開與脫殼,尤其她亦擔任《在微光下,從南方出發:台南藝文空間回訪1980-2012》一書的作者之一,深知替代空間的精神性。我想,「只是累了,階段性任務完成了。」,這也是她的想法。未來會回來嗎?「希望。」我知道,她將以自己的姿態回來,無論是空間,或者是個人。因此我想,這也許就是齁空間最後一檔的活動「藝術放送頭:齁之聲」,以五個節目播放時段,和大家相約在空中,約定未來回授的實踐。
每週固定舉行的「能盛興菜市仔」。(能盛興工廠提供)
能盛興工廠:持續復育原生種
相較於其他兩個空間,能盛興工廠(以下簡稱「能盛興」)是決定在實體空間熄燈後「轉型」以事件發生倡導復育台灣原生種植物的特殊案例。能盛興的集結成立很特別,草創成員之一的林祐丞以「共產式民主」形容了這個空間調性的共工狀態。2013年聚集起來的一群人,有些想開民宿,有些想開工作室,於是各自開始組織計畫,終於在2014年1月18日成立「能盛興工廠」,成員是一群關心土地環境與社會議題,平均年齡26歲的團隊,以公社形式經營空間。創始成員從七位來到目前的11位,用平行式分工方式,大到舉辦遊行,小到在工廠內舉辦的各式活動,夥伴皆依照自己的專長認領工作,再透過開會確認彼此執行進度與是否需要夥伴支援,共同討論決策。
能盛興除了舉辦展覽,二樓也有「能盛興冊店」與駐村空間,並積極地參與發起社會運動、環境議題、音樂會、小農市集,以接近自產自銷和共食共居的方式運作著。除了反核及性別議題的大型活動外,每個月固定在第三週週末兩天舉辦「能盛興菜市仔」(註6),團員和菜攤們買菜,直接在廚房料理,和來訪民眾分享健康營養的無毒蔬食晚餐,一餐50元吃到飽。同時也邀請友善耕作的小農及手作創作者,以菜市仔擺地攤方式在工廠內部及巷弄間擺攤,希望從「食」的安全讓民眾開始注重土地環境議題。久而久之,能盛興和小農朋友們也培養出像家人般的情感,每個月的菜市仔就是大家相聚的時光。
去年能盛興部份成員也參與了台南反西港外環道自救會運動,以藝術事件和音樂展演成功翻轉風向,目前等待政策的擬定。在經由Facebook公告空間租約即將到期,決定在週年慶時舉辦閉幕活動的消息曝光後,能盛興收到來自各界的留言慰留與關心,因此在閉幕派對後現正忙於恢復原址樣貌,成員們也將共同繼續經營原本關注的議題,例如復育台灣原生種植物、小農市集、反西港外環道運動等。這是一個獲得集體慰留的轉型空間精神,也見證了能盛興工廠在四年內所匯聚不容小覷的群眾力量。
能盛興工廠參與環境議題活動「廢核遊行」。(能盛興工廠提供)
黏膩過後怎無感傷 移根只為更加暢然
在這三個不同時空調性生成卻曾經共存於台南生存的空間裡,匯聚了多少黏膩火熱或者隨處為家的靈魂,於宣告熄燈後只是移根卻仍帶著火種。文賢油漆行、齁空間的熄燈和能盛興的被迫轉型,代表台南替代空間體質上並沒有先天不良,只有後天創傷。除了這三個地方,在這個城市裡還有許多在下面撐著的空間,面對每天每月每年的終極考驗,以游擊轉戰和各自拓出的風格生存著。而下半年度即將開幕的台南美術館,則成為這池島嶼生態系裡希冀長生不老體質卻終究得面對垂朽身軀的城市情感黏膩代表,是感傷的;不過,勇於改變移動的,才能暢然生存,不是嗎?

註1 筆者與翁伊珊在台南市政府文化局視覺藝術類補助《台南藝術行政工作生態與藝文空間產業發展史之關係研究》訪談中,絕對空間創辦人黃逸民曾述及空間初成立時,是以「文賢油漆行」調性作為想像。他亦為「文賢油漆行」草創時期的協力成員與展出藝術家之一。
註2 林煌迪,《類聚樣本:2012林煌迪作品集》自序,台南:東門美術館,2012年,頁2。(其文上接一段《舊約聖經.尼希米記》第三章城牆建造紀錄。)
註3 林煌迪,《類聚樣本:2012林煌迪作品集》,台南:東門美術館,2012,頁47。
註4 楊佳璇、侯昱寬、陳聿寧、鄭雯仙,《在微光下,從南方出發:台南藝文空間回訪1980-2012》,台南:佐佐目藝文工作室,2012年,頁151。
註5 參閱2016年3月24日於國藝會第一會議室舉行的「國藝會20週年回顧與前瞻:美術類」期末焦點座談會的內容(由范譽莉所整理)。
6 一開始與台南新化社區營造協會合辦,邀請新化無毒種植的阿公阿嬤、在地青農來參加,而後能盛興持續獨立舉辦能盛興菜市仔。
佟孟真( 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