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鄺鎮禧的「黯淡上揚」:從平面到立體與空間的物件奇想

鄺鎮禧的「黯淡上揚」:從平面到立體與空間的物件奇想

在鄺鎮禧個展「黯淡上揚」中,我們可以透過其作品觀察到,當製造聲音的機械產生出的聲音不再用於聆聽、當規範度量衡的器具不再有效於詮釋度量衡、當拍手的行為不再是掌聲:而是在視覺上某種徒勞的規範常理,這樣無用之用的邏輯轉譯與哲學性思考,似乎也讓我們在人類文明生活下的各種規訓中,發現另一種解脫與喘息的途徑。
香港藝術家鄺鎮禧繼2018年在臺灣的「低度處理」之後,今年2月15日將於TKG+發表個展「黯淡上揚」,並順勢宣佈將成該畫廊的專屬代理藝術家。這位未來將與臺灣有著密切合作關係的創作者,他的藝術理念有何獨到的思考?也著實令本地觀眾好奇。仔細觀覽其創作經歷,從強調物質性與物件質感的平面繪畫表現出發,之後這樣的想像,則慢慢地發展於延伸到各種影音媒材與現成物之上。這次的「黯淡上揚」則是鄺鎮禧近年創作脈絡一次集大成的展示計畫,值得觀眾從中觀察與探索思考。
香港藝術家鄺鎮禧於TKG+發表個展「黯淡上揚」,並宣佈成為該畫廊的專屬代理藝術家。(TKG+提供)
翻轉繪畫既有想像產生的藝術思考
回到2009年發表的《Book I》,其結合素描質感與超寫實風格的針筆畫創作,應是鄺鎮禧近十年來創作歷程的重要基底,以及生涯初期最讓人熟知的辨識風格。他一開始以繪畫作為主要媒材時,也嘗試用過壓克力顏料與具有主題敘事性的繪畫風格,但一段時間之後,卻也慢慢思考不處理敘事時,自己的繪畫能有怎樣的可能性?也因此他在《Book I》中開始用最低限的針筆素描形式,描繪圖書館中找到的書籍,一開始選擇了《The End of Art》這本書,但畫了之後覺得與原有的想像不符,後續便選擇了另一本封面完全空白且沒有資訊的書本,並在不同的時間,反覆繪製出乍看之下主題皆為這本空白封面書籍,卻在畫面中表現出不同視覺細節的圖像:在這個前提之下,時間、與最低限的物質性成了這系列繪畫傳達出的藝術想像與思考。
鄺鎮禧於2009年發表的作品《Book I》。(藝術家提供)
往後,這樣的基礎理念被鄺鎮禧延伸到多樣性的影音與現成物媒材之上,例如2009年以油墨與圓規反覆地描繪黑膠唱盤的《Record A》後,反而讓他對創作時圓規發出的聲音以及唱盤本身的功能性產生興趣,因此在後續2011年的《Needle Sound》中,他設計了一個聲音裝置,唱盤旋轉之餘,放出的音樂卻是作畫時圓規所發出的聲音,在「機械性」的繪畫動作與聲音播放的「機器」之間,產生了有趣的連結。在這之後,他的創作計畫中,不一定有繪畫(但本著這個源自翻轉繪畫想像的創作思考)而是直接援用現成物與裝置,去實踐更多物質與視覺想像並置與交錯的可能性。
鄺鎮禧於2011年的作品《Needle Sound》。(藝術家提供)
「黯淡上揚」中的物質想像與實驗
走進此次鄺鎮禧的「黯淡上揚」個展,畫廊大門口的《不要讓甜美的顏色成為負擔》是大家第一個留下印象的視覺亮點,這個裝置讓捕蚊燈乍看彷彿酒吧招牌常使用的霓虹燈管,而這個開場白,其實也預先讓觀眾意識到,改變現成物的物質狀態與使用途徑,進而讓它在社會上僵化的形象能產生怎樣的變動或獨特的哲學性思考,是貫穿此次個展的核心理念。
鄺鎮禧《不要讓甜美的顏色成為負擔》,LED燈管、捕蚊燈,38.4×64.5×8.5cm,2017。(TKG+提供)
鄺鎮禧《平局》,飛鏢盤、飛鏢金屬部件磨粉、壓克力消光劑、飛鏢塑料部件,飛鏢盤:直徑46cm、厚度4.5cm;每件飛鏢塑料部件:8.3cm,3.3 cm,2019。(TKG+提供)
鄺鎮禧《簽名圖 II》,油性馬克筆、壓克力燈箱,65x55x20cm,2020。(TKG+提供)
鄺鎮禧於TKG+的個展「黯淡上揚」展覽現場。(TKG+提供)
鄺鎮禧於TKG+的個展「黯淡上揚」展覽現場。(TKG+提供)
這樣的驚喜延續到當觀眾從畫廊一樓走到二樓主展場的樓梯,扶手上加裝了特殊的喇叭裝置,透過音波讓觀眾在觸摸扶手時,意識到這樣的震動,並且隨越接近展場而越趨明顯,之後進入展場迎面而來的就是一個名為《連續中斷》的錄像,畫面上拍手的動作,卻在即將兩手即將拍擊到的瞬間停止,這樣的安排讓「拍手」不再是「拍手」:因為拍手這動作原有的功能性已被抹除,而這個意念在後續的作品中不斷出現,例如《平局》將100支飛鏢裝設於牆上,但前方尖端的部分已被取下,被磨成細粉平鋪於隱身於牆之後的標靶之上,原本應該是用來測量水位高度的不鏽鋼水位尺,四周被折起一公分後被平放在地上,裝入水後從測量的工具成為了盛裝液體的容器,綿延貫穿整個展場,形成略帶荒謬與「無用之用」的奇想情景。
鄺鎮禧《平局》,飛鏢盤、飛鏢金屬部件磨粉、壓克力消光劑、飛鏢塑料部件,飛鏢盤:直徑46cm、厚度4.5cm;每件飛鏢塑料部件:8.3cm,3.3 cm,2019。(TKG+提供)
鄺鎮禧《泛濫》,水、不鏽鋼水位尺、不鏽鋼支架,每件18x98cm(共計20件),2019。(TKG+提供)
最後壓軸則是大型的裝置作品《虛擬挪移》,在TKG+二樓展場的一排落地窗前,又再重新立起一排落地窗,在這個落地窗朝外的玻璃面,刻上類似預防颱風來襲時貼上膠帶撕下後的殘膠痕跡。這類殘跡一般來說通常出現於玻璃窗向室內的一面:但這裝置在喪失原有功能性的情況下,它確實也是在室內。空間的意義也因此出現了有趣的互文對照。由此回顧藝術家的前作,當製造聲音的機械產生出的聲音不再用於聆聽、當規範度量衡的器具不再有效於詮釋度量衡、當拍手的行為不再是掌聲:而是在視覺上某種徒勞的規範常理,這樣無用之用的邏輯轉譯與哲學性思考,似乎也讓我們在人類文明生活下的各種規訓中,發現另一種解脫與喘息的途徑。
鄺鎮禧《虛構挪移》,強化玻璃雕刻、鋁製框架、鋁製軌道,每件241x130cm(共計4件),2020。(TKG+提供)
作為尚在發展中的香港年輕創作者,在臺灣畫廊的代理之下,本地觀眾也有幸可近距離地參與和見證鄺鎮禧未來最精華的一段創作生涯。例如本文重新回顧他的首件作品之後,認為後續發展迄今的創作多顯著地順著變換媒材物質性進而改變物件的原有功能性的這條脈絡,但另外其實還有一個關乎於「時間性」的思考,例如在《Book I》中不同的時間狀態下描繪的書本封面所出現的差異與痕跡,又或者在本次個展中三件平面作品的《高度透明II》、《高度透明III》與《高度透明IV》當中,雖是描繪窗邊的透明片,但是卻也可能暗暗地隱喻陽光射進窗戶時,不同日光、氣象與時間感中的陽光,因角度折射而可能造成的質感變化。這類關乎於時間的想像,或許是鄺鎮禧作品未來的另一個可觀之處。
鄺鎮禧《高度透明 III》,墨水筆、水彩紙,127.6x109x3cm(含框),2019。(TKG+提供)
鄺鎮禧《高度透明 II》,墨水筆、水彩紙,51.5x65x3.2cm(含框),2019。(TKG+提供)

黯淡上揚——鄺鎮禧個展

展期:2020.02.15-04.12
地點:TKG+ Projects
地址:臺北市內湖區瑞光路548巷15號2樓

 

陳飛豪( 115篇 )

陳飛豪,生於1985 年。文字寫作上期冀將台灣史與本土想像融入藝術品的詮釋。藝術創作上則運用觀念式的攝影與動態影像詮釋歷史文化與社會變遷所衍生出的各種議題,也將影像與各種媒介如裝置、錄像與文學作品等等結合,目前以寫作與創作並行的形式在藝術的世界中打轉。曾參與2016年台北雙年展,2019年台灣當代藝術實驗場之「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2021年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及2020/2021東京雙年展。著有《史詩與絕歌:以藝術為途徑的日治台灣文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