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在鄉下最深刻的記憶之一,便是家家戶戶多會在廳堂懸掛幾幅祖先像;相片多是黑白,襯得先祖們益發面無表情地肅穆。白天感覺還好,一到夜晚、尤其隻身行經廳堂,總不免疑心影中人正盯著人似的,彷彿時刻留意著子孫是否在其眼皮底下添亂。縱使明知那只是一幀幀相片,然而一旦經過影像對比或局部聚焦處理,甚至只是簡單地套了個相框,再結合外在環境的格局、擺設、照明等,儼然便召喚出一股連結起過去與現在人們心靈的不可思議氛圍。
肖像的魔力正在於此。然相對於現代攝影術之發明,古時要將人物形象記錄下來,非得仰賴繪畫此一媒介。在中國,肖像畫源自戰國時代,之後持續發展出逼真、寫實的技巧,創作內容也由祭祀和紀念性的祖先像,或具有「成教化、助人倫」之鑑誡功能的帝王、功臣像,擴展至記錄文人或庶民的日常生活寫真。為使讀者進一步認識肖像這一門豐富多元的藝術,本期《典藏.古美術》「寫真:明代肖像畫專題」專題特邀北京故宮書畫部李天垠,以清宮舊藏為中心,概述肖像畫在明代蓬勃發展之際的精彩展演;並搭配四篇專文和超過30件精品導讀,陪同讀者逐一翻閱包含帝王御容、禪宗祖師像、和內閣官員及文人行樂圖等精彩鮮活的相簿,深入中國肖像繪畫風格和時代的變遷,及當中蘊涵的深厚人文情感。
看過栩栩如生的肖像畫及其中精彩故事後,一段段近現代文物流散及收藏、研究的歷史,精彩程度亦不遑多讓。如「鑑賞」單元,由一件日人題跋米芾〈樂兄帖〉之長卷,悉心追索中國書畫東流日本經過,並重建當時中日學者與藏家間交往和鑑藏活動,讀來猶歷歷在目。「收藏」單元,則回顧近200多年瑞典國王等著迷於異國風華,傾皇室之力收藏亞洲藝術,遂使瑞典成為海外中國文物匯聚的大本營之點滴故事。「展覽」單元另介紹在加大柏克萊亞洲藝術研究中心及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分別舉辦的兩檔特展:前者以高居翰數十年來所建立的館藏及研究成果為主軸,緬懷這位藝術史大師未曾停止的藝術冒險;後者則聚焦香港藏家劉柱柏個人收藏,看其如何由「生活」的角度出發,探索明式家具在當時人文景觀中所扮演角色之歷程。最後,「焦點」單元藉由孫家勤家族捐贈書畫予文大華岡博物館之機緣,針對張大千及其「大風堂」一脈相承之書畫家進行梳理,讓作品回歸真實歷史情境,賦予鑑藏活動更多人文及美學價值。
此外,在「展覽」和「鑑賞」單元,還能透過藝術風格或審美文化大異奇趣的文物,拓展文物欣賞的不同視野。如在馬家塬墓地出土、看似粗獷卻相當吸睛的金銀器,所代表的是歐亞草原游牧民族與秦國或甘青地區異文化融合的因素;18世紀由西方傳入中國的玻璃畫,則在清宮巧匠的妙筆生花下,發展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精緻工藝;而正於台北故宮舉辦的「唐獎故宮文物選粹特展」,則揭露中國藝術中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呈顯中國文化精神的核心價值。延續前幾期主題,本期尚於「特寫」和「鑑賞」單元,分別介紹推廣古琴文化不遺餘力的「等閑琴館」,及賞析宋代流行的團扇繪畫和其爽氣宜人的魅力。更不用說眾所矚目的今年秋拍即將來臨,「動態」與「拍賣」單元自是密切關注蓄勢待發的全球中國藝術市場動向。凝眸一眼,或成千古萬年。
Tags
廖堯震( 57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