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20台北當代首日登場!直擊台灣畫廊的國家隊級藝術家名單

2020台北當代首日登場!直擊台灣畫廊的國家隊級藝術家名單

第二屆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今(16)日正式開幕,呈現99家頂尖畫廊及大型公眾藝術計畫。台北當代,儼然已成為台灣畫廊面向國際的重要平台,此次,台灣畫廊將推出何種精彩的藝術家名單,來體現台灣當代藝術國家隊的面貌。
第二屆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簡稱台北當代)今(16)日正式開幕,呈現99家頂尖畫廊及大型公眾藝術計畫,為藝文工作者與愛好者提供一個交流平台。台北當代聯合總監任天晉(Magnus Renfrew)及岳鴻飛(Robin Peckham)表示:「我們很高興與參展商、參與者和合作夥伴一起為第二屆台北當代揭開序幕。台北當代將吸引來自台北及其他地區的藏家、畫廊及更廣泛的藝術社群,同時彰顯台北在藝術舞台上佔主導性的文化地位。」
台北當代,已成為台灣畫廊面向國際的重要平台,而此次,台灣畫廊又將推出何種精彩的藝術家名單,來體現台灣當代藝術國家隊的面貌。
2020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今日正式開幕。(本刊資料室)
第二屆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今日展開。左起:台北當代聯合總監任天晉(Magnus Renfrew)、瑞銀集團台灣區負責人陳允懋及新上任的聯合總監岳鴻飛(Robin Peckham)。(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提供)
誠品畫廊
今年台北當代,誠品畫廊推出甫獲「總統文化獎」的藝術團隊——豪華朗機工。這也是豪華朗機工大量參與包括世大運、花博等國家級的大型專案後,再次現身藝博會。成員張耿華、陳志建表示,今年恰好是團隊成立十周年,他們也思索如何在十年脈絡中,找出成熟而完整的作品特質能夠在藝博會這樣的場域呈現。最後,他們選擇以「太陽」這樣能量光體的意象,展出運用鋁合金、不銹鋼等輕量材質,以13,000個零組件與馬達打造而成的動態裝置《太陽之詩》。以回收玻璃瓶安裝在不鏽鋼與鋁合金的骨架上,改造成以程式控制的《日光域》等作品。「匯聚」是豪華朗機工作品脈絡中的重要意義,不同領域技術的激盪、眾多回憶與共感塑造成觸動人心的狀態,在新媒體、技術、藝術表現與場域等面向,呈現一個跨領域藝術團體十年的積累與脈絡。
誠品畫廊呈現豪華朗機工的裝置作品《太陽之詩》與《日光域》。(本刊資料室)
誠品畫廊呈現豪華朗機工的裝置作品《日光域》。(本刊資料室)
采泥藝術
采泥藝術以「柔韌之力——旅外華人女性抽象藝術家」為名,串聯池農深、謝貽娟、王淑鈴的作品,形塑某種「女性抽象藝術」的跨文化樣貌。池農深的「建築」系列與《桃溪》(Brahms)分別以線條、色塊等抽象語彙凝聚兼容具象與寫意之空間;王淑鈴的兩件大幅新畫作描繪河川山景,天衣無縫地融匯了寫實風格、物質性媒材(細碎砂石)、古典山水與抽象意境。謝貽娟晚期經典的創作主軸「非空間」(None-Space)始終是展區亮點,此次尤為特別的是同時展出的小品與藝術家家屬私藏的作品系列「自畫像日記」。
采泥藝術帶來謝貽娟的「自畫像」系列。(本刊資料室)
采泥藝術呈現王淑鈴的《大地承載萬物》(左)與《山的語言》(右)。(本刊資料室)
亞洲藝術中心
亞洲藝術中心重磅呈現華人及印尼戰後抽象藝術、日本物派之複合媒材平面及裝置作品。重點作品有李真首次於藝博會展出的雕塑作品《光纖》,該作為2017年台北當代藝術館「『世』——一場自願非願的遊浮」展覽中盛大發表的「凡夫」系列作品之一,探討人類於現代網路社會所面臨的問題與掙扎,展現李真探討人性本質的強烈企圖;楊識宏《崢嶸》氣韻生動、氣勢磅礴,展現了東方繪畫的含蓄與詩意,將對中國書法的理解轉化為抽象藝術的用筆源泉,體現出一種東方式的深厚內蘊與精神平衡;董小蕙「老院子」抽象系列油畫,將出自院落週遭的所見景物,經過進一步的提煉後,透過造型上的省略、簡化等抽離過程,最後分解成符號性或點、線、面的抽象元素。此外,洪祝安的水墨作品則在藝術沙龍區展出。
亞洲藝術中心於台北當代藝博會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亞洲藝術中心於台北當代藝博會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尊彩藝術中心
尊彩藝術中心的畫廊關注包括前輩藝術家、現代水墨和前衛當代,此次參與台北當代推出現代水墨中少數的女性代表李重重之個展。現場展出作品包括《冷月浸雲》、《人文覓旅》和《行雲如空》等。李重重的水墨有其獨特的「微觀」特質,有深邃的空間感,也有近身的親切感,以類植物、花朵、瓜果形似的重彩,點染出飄渺如浮塵般的氛圍,而這些疊合經驗呈現豐沛的想像。另外,可觀之處包括其筆墨的風韻表現,有老辣、蒼潤、魄力、深渾,以自然主義與土地的人文主義,呈現現代水墨藝術史脈絡下的女性視野。
林俊傑、李重重和余彥良於尊彩藝術中心展位現場。(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尊彩藝術中心推出李重重的個展。(本刊資料室)
別古藏藝術空間
別古藏藝術空間呈現日本書畫家井上有一(Yuichi Inoue)的書法作品。藝術家認為漢字形成時的象形文字極富魅力,而東方文化的脈絡與美學養成過程,是許多被導入西方美學思維的大眾還未能深刻理解的。井上有一運用水墨寫漢字,並將抽象觀念帶入書道中,形成東方元素與西方藝術的對接。作為日本戰後現代書法發展進程中的代表人物,井上有一對於「書法」這個創作形式的企圖與跨度,早已超出古典意義中優雅和賞心悅目的審美範疇,而是在既有的傳統基礎上,以個人獨特的姿態和意志,進一步地延伸並突破原有的疆界,不僅開展出具有時代意義的美學創造工程,同時也回應了自身的生存現況,並在他的作品中不斷看見開創性的突破。
別古藏藝術空間呈現日本書畫家井上有一(Yuichi Inoue)的書法作品。(本刊資料室)
別古藏藝術空間於台北當代藝博會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TKG+
以耕耘台灣當代藝術前衛發展著稱的TKG+,在今年台北當代現場,推出周育正、何采柔與陳敬元作為理解台灣當代藝術發展面貌的線索。三位藝術家透過生活環境、日常感知及政治隱喻等共同交織的視線,描述當代生活中各種經驗中幽微的焦慮與危機感,觀者能在其間感受到強烈的既視感。周育正延續過往將作品核心概念以關鍵字陳列於標題的手法,展出的新作《電鍍金、流動、土壤、融合、稻米、畸形生長、毒素、關懷、法規》,作品顯見巨大的白米散落在電鍍金的背景上,兩種差異性材質的並置產生巨大的落差感,表現出意義的悖反與牴觸,但背後則能延伸關於環境汙染的議題,乃至援引經濟、法規與健康等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
TKG+呈現周育正的《電鍍金、流動、土壤、融合、稻米、畸形生長、毒素、關懷、法規》。(本刊資料室)
TKG+呈現何采柔的《IT IT》。(本刊資料室)
索卡藝術
索卡藝術以洪凌、毛旭輝、趙夢、張英楠與池田光弘(Mitsuhiro Ikeda)五位亞洲藝術家聯展,呈現畫廊根植華語地區、擴延亞洲的經營脈絡與光譜。此次特別提出「景觀社會」概念,並將展區規劃成「再現景觀形象」、「再現景觀視角」和「再現景觀場域」三個子系列。正同步於索卡藝術台北空間推出個展的毛旭輝採日常生活之物重新詮釋;洪凌新作於中等尺幅展現磅礴壯闊;張英楠的繪畫描繪瀰漫失落感的當代性;池田光弘以物件組合拼裝精神性風景;而現為哈佛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的陶藝家趙夢的雕塑,則融會東方傳統價值與西方現代藝術精神。
索卡藝術於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索卡藝術於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就在藝術空間
就在藝術空間今年參與台北當代的策略,是採平均地將平面藝術與裝置藝術並置於展出空間,並精選出陳建榮、王璽安、謝牧岐與毛利悠子(Yuko Mohri)四位能體現畫廊品味的藝術家。就在藝術空間代理的藝術家,擅長運用不同媒材顛覆與擾動當代藝術的定義,並呈現出亞洲藝術家多元的藝術風格。陳建榮展出其不斷反思繪畫的「平面性」,並以詩意的布局處理平面空間的模糊定義。毛利悠子的裝置作品,也成為展位顯著的亮點,藝術家經常透過蒐集日常生活的物件、機械零件,重新改造組合成一個新的集合體與意象,傳達出再定義、再創造可能的能量,並以幽微的感官與動力,例如磁、重力、光線和溫度來構築出作品體驗的豐富層次。另外,謝牧岐透過繪畫省思與重繪台灣美術史的脈絡思考、王璽安透過繪畫與物件的結合創造出層次豐富的對話關係。
毛利悠子(Yuko Mohri)作品於就在藝術空間展位現場。(本刊資料室)
真善美畫廊
徐瑞謙是台灣近年最具潛力的新銳藝術家之一,甫獲「台北美術獎」優選的作品《浴室》另人記憶猶新。其作品的身體感與空間性,甚至是「氣味」的摻入,讓徐瑞謙的「雕塑」有著穠纖合度的精準。「微晃3mm」是藝術家於今年台北當代的最新個展,展現出媒材的趣味,無論是垂掛在PU跑道的片狀塑料,亦或用片狀的斷面來暗示轉折處的鋼材,還是在等距的彈簧螺旋中,被刻意加長部分區段。「3mm」並非指涉特定物件的尺寸,相反的,是媒材透過手的介入和參與後,無法絕對精準的落差及微調,這是一個在與「物」的對話後,才能察覺的物理特性。
真善美畫廊展出徐瑞謙的個展「微晃3mm」。(本刊資料室)
谷公館
藝術家藉相異的媒材與主題,折射出不同世代的感性。而谷公館尤擅整合上述狀態,並在豐潤的文氣中,穿插意想不到的詼諧與趣味。擅長物件與空間裝置的羅智信,今年獲邀第11屆「利物浦雙年展」(Liverpool Biennial),現場作品《像是顆濾心,物質穿越過你便成為你的一部份(暮光之城)》結合洗手台的流水裝置,與鏡面反射,透露血液與疾病間的隱喻關係。蔣勳、吳俊勇、劉安民到簡翊洪,彷彿當代筆墨的光譜縮影,本質性的追求,取而代之的是筆墨精神的擴張。來自菲律賓的劉安民,以石墨和壓克力顏料營造禪意般的疏密錯落,透出鮮有的詩意。牛俊強《內關》一作,融合中醫經脈和基督聖像,直視心適所在的境界。
谷公館呈現羅智信的《像是顆濾心,物質穿越過你便成為你的一部份(暮光之城)》。(本刊資料室)
谷公館於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展位現場。(本刊資料室)
双方藝廊
在本次台北當代中,双方藝廊所推出表現亮眼的藝術家非台灣的陳萬仁、德國籍創作者佛羅里安.克拉爾(Florian Claar)莫屬。前者延續其將運動人物去背融合至其他單純平面背景的系列,展出的《宇宙允許時間反轉》當中讓兩個不同時空狀態下的兩位運動員,分別依序地隨著順時針與逆時針的方向前進,藉此隱喻時間流逝與補回的抵消狀態。克拉爾則擅長使用數位虛擬影像,將現實中的場景重構,展出的錄像創作《漫遊者》(Wanderer Frame) 透過攝影機穩定器風格的滑動影像,讓觀者從視覺開始進入由日常碎片拼湊的異質空間。
双方藝廊呈現佛羅里安.克拉爾(Florian Claar)的雕塑創作,其作取材自錄像素材,表現出不同空間介質效果。(本刊資料室)
双方藝廊呈現佛羅里安.克拉爾(Florian Claar)的創作,他除了錄像之外,也以公共藝術雕塑知名。(本刊資料室)
大未來林舍畫廊
始終以華人美學為核心,大未來林舍畫廊此次參展以長期合作的中堅輩藝術家為主軸,包含中國的劉煒、申亮、趙趙,以及台灣藝術家陳界仁、郭維國、賴九岑、劉時棟、黃嘉寧與王亮尹。展覽扣合在呈現華人當代多元面貌的意旨上,表達藝術家在繼承過去美學的同時,如何藉由與歷史進行不同角度的對話,開展當代的美學面貌。每位藝術家均帶來全新創作,除了可見彼此美學間的連結,同時可見藝術家個人的最新發展。也因此,高達九成的作品被訂購一空,展覽現場成為台灣藝術家進入國際目光的窗口,也為畫廊下一次展覽預作積澱。
大未來林舍畫廊於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展覽現場。圖為劉煒、劉時棟、黃嘉寧新作。(本刊資料室)
郭維國新作於大未來林舍畫廊展位呈現。(本刊資料室)
安卓藝術
奠基於過往合作基礎,同時延續畫廊在不同展覽均會呈現的「風景」主題,此次安卓結合旗下合作12位來自台灣、羅馬尼亞、菲律賓、英國及日本的藝術家,以「風景」和「劇場」兩主題,投射「人們看待世界」和「在舞台上被觀看」的面向。整體以文人風景而非西方風景的角度切入,儘管奠基在西方的技術、基礎下,但仍投射東方美學。「風景」呈現了觀念行為藝術家石晉華的走筆,林煒翔輕薄、純淨的油彩畫作,以及劉文瑄源自自身和世界間觸感對話的紙張雕塑。在「劇場」的人造風景主題中,則以傅饒、李明則、鍾江澤、謝鴻均、黨若洪的繪畫和複合媒材作品演繹,呈顯多樣的敘事。作品也有近六成的售出。
安卓展出安娜.瑪瑞亞.米庫(Ana Maria Micu,左)與克里斯托弗.戴樂(Christopher Taylor,右)的攝影作品。(本刊資料室)
安卓藝術展出李明則(左)與劉文瑄(右)作品。(本刊資料室)
耿畫廊
耿畫廊以「光景拾年」為題,透過吳大羽、蘇笑柏、薛保瑕、蔣友梅、姚瑞中及陳浚豪這六位不同世代的華人藝術家近兩年的新作系列,展現畫廊的野心與品味。無論是蘇笑柏展露藝術家持其成熟語彙的進一步開拓,薛保瑕對視覺、身體與精神氣場的持續擾動,蔣友梅在紙本水墨與布面油彩間的變奏,還是姚瑞中以金箔和線條、陳俊豪以蚊釘山水建構出的景觀流動,以及吳大羽濃重的色彩撞擊,都明顯觀察到色彩、材質與空間布局的美學如何成為貫穿其間的線索。
耿畫廊於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耿畫廊於呈現蘇笑柏的作品。(本刊資料室)
亞紀畫廊
亞紀畫廊展出攝影、繪畫、裝置甚至是書畫作品,都能在勻稱的調性中,充滿鮮活的互文與豐富的思辨。交融攝影般的寫實,與又不符合現實視角的繪畫性,濕熱氤氳的氛圍成就了陳昭宏超寫實主義風格,此次展出即獲得不錯的的迴響。台灣年輕藝術家張碩尹作品《房間》與林亦軒「無題」系列分別在版畫和繪畫中,道出反叛的革命思維和書寫性繪畫的探索。來自北京的許炯則從書法出發,在書寫的道路上探索繪畫性的邊界。藍仲軒結合攝影和物件,以裝置攝影回應並紀念現實生活發生過的事件。
亞紀畫廊於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亞紀畫廊呈現陳昭宏的《自畫像》。(本刊資料室)
非畫廊
走進非畫廊的台北當代展位,則是以雕塑藝術家張乃文與林鴻文為主要的推介藝術家。他們分別以石雕與鐵鑄焊接的媒材運用,在古典與當代的想像交錯下,讓整體的展出氛圍偏向質樸與剛健並存的狀態。其中,張乃文的《操控自然》將黑色大理石製的方向盤,插在綠色花岡岩之上,並將人類機械產物與自然素材並置,傳達出幽默的效果。林鴻文則以鐵片的焊接創作,在不過於改變原媒材的狀態下,將焊接接口的凹凸質感如實呈現,在矯飾與極簡之間,探索了另一種可能性。
非畫廊此次以張乃文的石雕系列,作展位的重要門面。(本刊資料室)
ARTouch編輯部( 163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