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與收藏家的陪伴之道,瑞銀知道!——林明弘、吳燕玲作品於「台北當代藝博」瑞銀典藏廳現地發表

與收藏家的陪伴之道,瑞銀知道!——林明弘、吳燕玲作品於「台北當代藝博」瑞銀典藏廳現地發表

瑞銀集團環球市務總監Johan Jervøe表示瑞銀集團對於當代藝術的熱愛面向,是和企業客戶與收藏家們有著「同位語境」的情懷,因為瑞銀在收藏當代藝術已經有了60年的歷史和超過3萬件的收藏品。實質上,熟悉全球藝術收藏動向的機構均深知,若無瑞銀,1990年代以降的當代藝術展會市場將恐怕無此榮景。
以全球一線高規設定的首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簡稱「台北當代藝博」),除了重要推手總監任天晉(Magnus Renfrew)之外,但若是沒有瑞銀集團(UBS)以首席贊助之姿,提供厚實無比的支援,也大概造就不出25年以來全球首屈一指的巴塞爾藝博會(Art Basel)、六年前的香港巴塞爾藝博會(Art Basel HK)旋風,以及本週萬眾矚目的「台北當代藝博」。
而在「台北當代藝博」供頂級收藏客戶休憩餐飲的瑞銀典藏廳,也罕見以兩件有如雙年展委託製作的創作,採取「只展不藏」(展會結束後作品仍屬創作者擁有)的方式,發表了藝術家林明弘的現地製作、穿梭在餐飲場域的《展間》(Booth),以及在典藏廳門廊前,吳燕玲創作由大數據演算資料庫應用而成的互動裝置《紐帶》(Nexus)。
左起:瑞銀集團環球市務總監Johan Jervøe、藝術家林明弘、設計師吳燕玲,與瑞銀集團台灣區負責人陳允懋。(攝影/吳牧青)
瑞銀集團環球市務總監Johan Jervøe在致詞時表達了瑞銀集團對於當代藝術的熱愛面向,是和企業客戶與收藏家們有著「同位語境」的情懷,因為瑞銀在收藏當代藝術已經有了60年的歷史和超過3萬件的收藏品。論時間長度,幾乎和當代藝術的歷史等量齊觀,論收藏質量,瑞銀甚至高過全球多數大型美術館的館藏量。「若就企業收藏而言,分布在全球850間的集團據點,我們應該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Johan Jervøe於席間針對收藏質量上則只作了企業收藏居冠的謙虛表示。實質上,熟悉全球藝術收藏動向的機構均深知,若無瑞銀,1990年代以降的當代藝術展會市場將恐怕無此榮景。
「對瑞銀而言,我們覺得透過文化活動,和客戶一起洞悉未來,是很重要的一件事。」Johan Jervøe強調,如果「台北當代藝博」的瑞銀典藏廳沒有委託藝術家作品在此,這裡就只是一般的接待室而已。
瑞銀集團台灣區負責人陳允懋則在致詞之先再次強調,「台北當代藝博」居於首席呈獻的瑞銀,並不僅僅是台灣在地分行的支持,而是動員了瑞銀集團全球總部的支持。不難看出瑞銀在「台北當代藝博」的佈局與對亞洲藝術收藏產業的重視。
瑞銀集團委託藝術家林明弘的現地製作《展間》(Booth)。(攝影/吳牧青)
瑞銀集團委託華裔英籍設計師吳燕玲製作的互動裝置《紐帶》(Nexus)。(攝影/吳牧青)
具有台、荷血統的瑞銀藝術收藏亞太區經理艾心玫,開場便秀了一段流利的中文。她簡介了瑞銀集團自1960年代即已開啟的收藏史,即已包含當代藝壇不陌生的委約創作作品,也有許多委製的作品如今都還放置在瑞銀辦公空間的大廳。艾心玫強調,「對公眾的關注」是瑞銀從事企業藝術收藏的項目裡,非常重要的一環使命。
林明弘的《展間》,呈現了藝術家風格和台灣在地文化的雙重辨識度極高的揉合,以場域關係進行思考,它的啟發來自於藝博會展位隔牆的暫存性,也一併為全球規格的藝術展會提供了明確的在地脈絡線索。這也令人聯想,「台北當代藝博」命名的由來,它並不像香港巴塞爾做為一個「亞洲分站」,而是啟動一項新的品牌。
以織品設計為背景的華裔英籍設計師吳燕玲,她推出的作品《紐帶》除了在裝置造型上呈現流線華美的時尚感之外,和公眾議題息息相關的是,這件具有互動觸控螢幕的裝置作品,來自和研究機構「瑞銀實證實驗室」(UBS Evidence Lab)的大數據資料庫應用,採集全球8,000座空氣品質監測站的數據,《紐帶》一作的數據來自全球各國的都會城鎮,在「台北當代藝博」的瑞銀典藏廳則設定了台灣五個城市的空氣指數,供藏家在和作品互動時,進一步思索環境議題。這件作品,最終在3月下旬,以三件式雕塑作品之姿,也將在香港巴塞爾的瑞銀典藏廳,作為飽受空污困擾的「大中華區域」第三站呈現。(首度發表於瑞銀大中華區的研討會)
除了超過半世紀的企業收藏,與「只展不藏」的藝術家委託製作,瑞銀集團透過「台北當代藝博」呈現全球一級市場展會的氣勢之外,也透過公眾議題的推廣教育,明喻了在藝術品和收藏者之間的夥伴關係,並再點亮了「台北當代藝博」的扼要slogan:「Art & Ideas」。
吳牧青( 111篇 )

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特約主筆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