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在地藝術的文化正典變貌,宜蘭美術館展「正典與延異:宜蘭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

在地藝術的文化正典變貌,宜蘭美術館展「正典與延異:宜蘭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

Local Art’s Shifting Canonical Cultural Features: “Canon and Difference: Shift in Societies in the Exhibition of Four Yilan Artists” at Yilan Museum of Art

宜蘭美術館展出的「正典與延異:宜蘭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由白適銘策劃,邀請四位「宜蘭」藝術家陳東元、洪東標、陳世強及林欽賢聯合展出,經由同樣出身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的藝術家「正典」背景的對照,在學院教育、社會變動以及個人經歷等「轉向」的影響下,檢視其間的連結與差異,藉以探討「宜蘭美術」正典化的過程、現象與其後產生多元延異的階段變貌。

現正於宜蘭美術館展出的「正典與延異:宜蘭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由白適銘策劃,邀請四位「宜蘭」藝術家陳東元、洪東標、陳世強及林欽賢聯合展出,透過梳理臺灣美術的歷史脈絡,分析中央與地方的分疏關係。藉由其共同接受代表戰後國家最高美術殿堂機構教學培育的時代背景,檢視其不同世代或群屬之間的連結與差異,藉以探討「宜蘭美術」正典化的過程、現象與其後產生多元延異的階段變貌。同時,經由四人出身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正統」背景創作內容的對照,在學院教育的滋養、社會變動因素以及各種「文化轉向」議題的影響下,探討他們如何以藝術回應。 

「正典與延異:宜蘭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展覽現場一隅。(宜蘭美術館提供)
「正典與延異:宜蘭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一展由白適銘策劃,邀請四位宜蘭藝術家陳東元、洪東標、陳世強及林欽賢聯合展出,圖為101特展室展出洪東標作品,中間展牆作品《朝陽映秋溪》(左)、《牧牛老翁》(右)。(宜蘭美術館提供)

日治時期以來,隨著「現代化」(Modernization)建設之推動,臺灣開始輸入西方美術概念,同時透過美術教育、美術團體、展示活動、批評體制等機制,形塑「美術群屬」(Art Society),藉由殖民統治轉接而來的西化過程,產生折射性的「文化轉向」(Cultural Transformation)。戰後政治局勢丕變,國族主義凌駕一切,產生另一波以政治正確為依歸的文化轉向,在冷戰中尋找民族復興契機的戰後美術,卻長久陷於「東方/西方」、「現代/傳統」、「本土/外來」、「地方/中央」等二元論戰之中。解嚴後,社會價值觀或藝術面向始趨於民主及多元,逐漸邁向摸索文化身分及主體認同的嶄新時代。

宜蘭美術館「正典與延異:宜蘭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藉由展出在地藝術家作品,透過梳理臺灣美術的歷史脈絡,分析中央與地方的分疏關係。(宜蘭美術館提供)
「正典與延異:宜蘭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101特展室一景,中間展牆作品為林欽賢《階梯》、《家族》。(宜蘭美術館提供)

臺灣百年美術的發展,與學院美術教育的推動習習相關,從戰前的圖畫師範科到戰後美術院校的成立,在兼顧實用及美育理想的雙重目標下,歷經反映時局、維繫政權、跨越族裔及作為國際化文化資本等不同階段,演化出不同世代、群屬及價值觀等的美術典型。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為首的戰後學校美教單位,莫不在此種時代氛圍或體制主導的前提下,開展其機關面貌。透過符合國家政策及現實需求之考量,樹立其學術威權、國族或文化「正典」(National/Cultural Canon)等價值。

宜蘭美術館「正典與延異:宜蘭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201特展室展出林欽賢作品《福爾摩沙之歌》(左)、《民主與美國職籃》(右)。(宜蘭美術館提供)
宜蘭美術館「正典與延異:宜蘭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201特展室一隅。(宜蘭美術館提供)

「正典性」(the canonical)的打造、解構或再造,來自於對「文化轉向」的共識凝聚與行動實踐,藝術家若僅依賴其被體制賦予的特殊資格而擁有聲名地位,即無法不受主流價值的牽制。反之,拒絕牽制,或透過美學再建構的力量,始能達成轉向的目的,形成「延異」(Différance)的外擴現象。藝術風尚的改變,關乎對「正典」所代表的價值進行重新評價,不同世代基於美學認知或對政治、社會議題投入程度之差異,產生屬於或彰顯世代意識、群屬身分的不同「正典」類型與「延異」結果。

宜蘭美術館「正典與延異:宜蘭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201特展室展覽現場。(宜蘭美術館提供)

此外,在探討被慣稱為臺灣「後山」的宜蘭時,其「地方美術史」藉由學院或首都美術權力關係的連結,歷經何種「正典化」歷程?外移與內徙宜蘭所謂「在地」藝術家的定義是否改變、形成何種「延異」現象?本展覽以四位地藝術家聯展的形式,經由四人出身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正典」背景的對照,在學院教育、社會變動以及個人經歷等「轉向」的影響下,檢視其間的連結與差異,藉以探討「宜蘭美術」正典化的過程、現象與其後產生多元延異的階段變貌。

本展覽以四位地藝術家聯展的形式,經由四人出身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正典」背景的對照,在學院教育、社會變動以及個人經歷等「轉向」的影響下,檢視其間的連結與差異,藉以探討「宜蘭美術」正典化的過程、現象與其後產生多元延異的階段變貌。(宜蘭美術館提供)

陳東元早期靜物創作反映嚴謹細膩的寫實風格,為日常物件與材質建構雄辯而客觀的典範性,然隨著鄉土主義的興起,轉而關注被長久遺忘的土地邊境、自然荒野及純樸風物,或簡或繁、或動或靜、或宏觀或微觀地,彰顯其為所謂「人間淨土」立傳建碑的人文思維。洪東標強調變形、分割及造型重組的表現形式,雖來自立體派、未來派,其目的卻在於解構其中的規制與模仿,同時形塑穿越國界、歷史與現實邊線的魔幻情境,藉由經年的教學反饋與身分省思,重燃對東方與在地美學的熱情,故鄉如詩夢土宛若再次初醒般地躍然紙上。

陳東元《群牛戲水》,油彩、畫布,130.3×193cm。(宜蘭美術館提供)
洪東標《朝陽映秋溪》,水彩、紙,110×176cm,2019。(宜蘭美術館提供)

陳世強多變的創作興趣,游移在不同藝術尺標之間,或許來自求學時期的自我啟蒙以及對詭譎時局的敏銳覺察,濃重卻貼近觀者的視角、冷熱並存或凝縮現實與幻境的拼組手法,反映包含普普藝術的威權解放以及後現代乖離、雜揉、嘲諷與不實的真實感等的異化歷程。林欽賢藉由人像、肢體語彙,組構帶有藝術史圖像意涵的經典畫面,來自學院時期個案研究的分析性經驗,形塑宛若紀念碑式的結構與氛圍,後殖民強調文化主體、族裔身分重建的觸發,加速此種返回山海原生性的正典化工程,透過「肖像」重塑「本土價值」的桂冠榮光。

「正典與延異:宜蘭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101特展室展出陳世強作品。(宜蘭美術館提供)
陳世強《細漢仔》(局部),壓克力、畫布,90×700cm,2000。(宜蘭美術館提供)
林欽賢《野柳的桂冠》,油彩、畫布,182×259cm,2020。(宜蘭美術館提供)

正典與延異:宜蘭藝術家四人展的群屬轉向

展期|2022.03.31-06.19
地點|宜蘭美術館(宜蘭縣宜蘭市中山路三段1號)
策展人|白適銘
展出藝術家|陳東元、洪東標、陳世強、林欽賢

宜蘭美術館( 4篇 )

宜蘭美術館以「純美術」為核心,連結舊城工藝能量,主題式的策展讓研究與展覽、典藏、推廣相互連結,進一步帶動地方美術風氣,具體發揮美術館的專業功能。前身為台灣銀行宜蘭分行的宜蘭美術館,位處舊城中心地帶,見證著宜蘭城市不同時代的歷史。窗牆歲月,生命再造,從金融機構到美學空間,宜蘭美術館傳承歷史記憶,再現舊城風華,以嶄新的藝術風貌與世人見面。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