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國家人權博物館「人權素養教具箱」開箱,並提供線上申請

國家人權博物館「人權素養教具箱」開箱,並提供線上申請

Unboxing National Human Rights Museum’s “Human Rights Literacy Educational Tool Box”, Online Application Now Available

國家人權博物館近日舉辦人權素養教具箱空間篇「昨日招待所」開箱暨成果線上發表會,線上公佈6款應用於高中、國中及國小階段之主題學習行動教具箱,藉由教具箱輔助引導人權議題融入教學現場。

國家人權博物館近日舉辦人權素養教具箱空間篇「昨日招待所」開箱暨成果線上發表會,線上公佈6款應用於高中、國中及國小階段之主題學習行動教具箱,藉由教具箱輔助引導人權議題融入教學現場,落實108年課綱核心素養。

杜可瑜、葉桑如、雪克《穿越時空找回他們的聲音》。(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創作者群《那些偷藏起來的秘密旅程》米奇鹿、《巧克力2號店》施懿容及劉思慧、《行過黑暗之路》陳臻、《尋人啟事》周武翰及張綺君、《穿越時空找回他們的聲音》雪克、《新生》王河洛及應元宜,種子開發教師郭希瑜、陳玉綸、葉桑如,以及學生代表廖芝璇、宋柔葶一同參與發表會,並邀請到多位貴賓: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執行長楊振隆、台北二二八紀念館館長蕭明治、鄭南榕基金會/紀念館董事鄭竹梅、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董事長葉德蘭、彰化縣文化局副局長吳文昇、勞工博物館主任林晏瑩、政治受難者前輩及家屬蔡焜霖、蔡寬裕、陳中統、林燿呈、吳建東、陳欽生、陳列、陳武鎮、藍芸若、陳恩祈,各人權議題教育輔導團召集人、人權與教育NGO組織等。

國家人權博物館自2019年起推動校園人權議題融入課程計畫,結合跨領域及跨學科,提供豐富且多元之館外延伸人權教育學習資源,促進人權議題與轉型正義於教育現場之對話。今首次推出之「昨日招待所」人權素養教具箱,以國家人權博物館2018至2019年邀集藝術家、創作者及公共教育工作者共學成果為基礎,9位提案創作者、12位種子教師展開長達半年共學過程,針對各級學校不同領域及學科需求,轉換白色恐怖時期不義遺址史蹟點空間歷史及歷史記憶,開發出6款教具箱,24位來自全台北中南東不同縣市各級學校的老師,一同經歷15場次前期試教階段,修正成為適合教學現場的人權素養學習資源。

蘇健倫、王河洛、應元宜《新生》。(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陳俊宏表示,如何教授創傷歷史是教育心理學中一個重要課題,學術界稱之為困難知識(difficult knowledge),學生所接收的不僅是知識或資訊,也是一個無法化約的情感。由於困難知識的轉化難度頗高,需要持續性的激盪與交流,國家人權博物館將作為台灣推動人權教育的「學習樞紐」,每年彙集各式人權議題素材、設計學習工具箱,並舉辦教師研習工作坊,期待能以不同的合作模式成為教師的支持體系,輔助教育工作者轉化創傷記憶,也期待透過這樣的陪伴機制,從點、線擴及到面,逐步形成全國性的人權教育網絡。

李雅雯、蘇佩君、林淑華、黃一軒、張釋分、陳臻《行過黑暗之路》。(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創作者陳臻於會中分享合作過程,是由創作者首先提出概念與骨架,再讓老師填入合適的材料,包括如何選擇人物故事或文本,才能貼近同學們的日常生活,與過往的工作模式非常不同。他提到印象最深刻的經驗,來自於同學們從一開始的打鬧、到最終安靜下來思考,「這是我聽到最感動的故事,期待能夠將這些感動帶到更多教室。」

郭希瑜、米奇鹿《那些偷藏起來的秘密旅程》。(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本系列教具箱包含:《巧克力2號店》品嚐不義滋味之不義巧克力開店任務,《行過黑暗之路》感受不義囚禁身體經驗模擬,《穿越時空找回他們的聲音》廣播劇錄製不義歷史聲音體驗,尋人任務《尋人啟事》與以白色恐怖情境體驗為核心之桌遊》新生》等5款國高中教具箱,以及針對國小學生繪製之政治受難者生命歷程版畫教具《那些偷藏起來的秘密旅程》。

陳玉綸、彭心儀、施懿容《巧克力2號店》。(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國家人權博物館期望能協助教育工作者,除傳遞人權歷史及知識外,能強調以「人」為人權歷史主體之學習歷程,透過情意教育引導學生感受人權價值。更盼透過人權歷史教育,讓因都市發展更迭及改建致消失及褪逝之人權歷史空間記憶重現,建構起每個人與人權歷史空間之連結,意識到身處看似日常的生活空間,即是台灣人權歷史及民主發展歷程的見證。

昨日招待所」人權素養教具箱空間篇,自即日起至8月15日止,將開放線上申請教育推廣免費試教場次,後續亦將辦理全台北中南東分區線上教師研習活動,讓各級學校教師能於教育現場充分利用教具箱及進行教學。

ARTouch編輯部( 166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