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煸」,大家第一個會想到的菜色應該就是「乾煸四季豆」吧!不過為什麼「煸」似乎不如「煎、煮、炒、炸」那麼常聽到呢?原來「煸」是一項技術難度較高的烹調方法,廚師們還將烹製乾煸菜餚稱為「火中取寶」或「搶火菜」。在《神廚賽恩師》帶大家了解「煸」的奧義之前,就先來說說關於「煸」的料理「肉鬆」~香酥下飯的「肉鬆」是許多人的最愛,但它原本可是先被煮壞了,後來才用「煸」的方式救回來的呢!
大約在170多年前,清朝的廚師林鼎鼎當年在一位官員的家裡擔任主廚,因為同時烹調多種菜色,一時不察把豬肉煮糊了,為了補救這道料理,便決定留下還算耐煮的瘦肉,加入醬油、砂糖、五香粉,用重口味彌補流失的肉味,再加熱煸乾水分,被煮爛又再煸的肉,纖維已經鬆散了,取而代之的是香酥的風味,想不到大受歡迎。後來林鼎鼎的肉鬆也知名度大開,不但經營起肉鬆店,更在萬國博覽會中獲得金獎肯定!
要做出好吃的肉鬆,可是要費一番功夫,首先選用筋跟油少一點的里肌肉或後腿肉拿去滷50分鐘,再順著紋路切開,在古代做肉鬆都是用手撕的,現在則有機器可以替代來輾碎;為了瞭解口感上有甚麼差異,《神廚賽恩師》分成兩組分別使用手撕以及模擬機器製作的搥打兩種方法,並將豬油放入鍋中融化以後轉小火不斷翻炒,「煸」個50分鐘就可以完成。
手撕及捶打兩組的肉鬆口感是略有不同,手撕會比較扎實一些,用肉槌敲碎的吃起來比較蓬鬆,因為用槌子捶肉,纖維會被破壞得比較厲害;此外不斷地煸炒,乾燥到了一個程度,纖維散開就會有毛茸茸的感覺,所以古代的肉鬆也叫做「肉絨」。由於「脫水」是「煸」功夫的關鍵,因此在肉變成肉鬆的過程中,會喪失非常多的重量,兩組生肉都差不多300克出頭,最後的完成品則是115跟116克,水分流失沒有相差太多,大約都在百分之七十左右。
看了製作肉鬆的過程,那麼「煸」又要如何應用在日常的料理製作呢?「煸」的原理是先烹調加工讓食材快速脫水,再小火翻炒入味,《神廚賽恩師》使用杏鮑菇分別經過煮、烤、炸、煸之後,檢測出煸的顏色最暗,表示最為入味;在口感硬度方面則是煸>煮>炸>烤,含水量也是煸過的杏鮑菇水分最少。
至於為什麼「煸」可以最入味呢?答案就在於「脫水」這個步驟,因為高溫讓食材的水分減少,後來用中小火去烹調時加的調味料是高濃度溶液,所以會因為「滲透壓」的現象進入食材,而變得較容易入味。
再用大家常聽到的乾煸四季豆為例,先炸再煸的四季豆因為脫了水,調味料就容易滲透,除了夠味,口感也比較脆。要是先煮後煸的話,在煸的過程當中四季豆的水分可能還會不斷地釋放,除了較難入味,烹煮的溫度大概都在100度上下,也不太容易產生梅納反應會出現的焦香味,所以「煸」是一個複合式的料理技法,記得要讓食材先脫水就成功一大半囉!
再介紹一道很受歡迎的「客家小炒」,也是運用了「煸」的技巧,不過在煸的過程中,因為每種食材的含水量是不同的,所以下鍋的先後順序就非常重要了!提示就是「水分越多的食材要越早下鍋」,這樣客家小炒的三樣主角豆干、肉絲、魷魚誰要先煸、誰要後煸,你猜出來了嗎?別忘了和《神廚賽恩師》一起探索「煸」的美味秘訣唷!
《神廚賽恩師》播出時間:
■公視主頻:每週五晚間6點首播;每週六上午9點半重播
■公視三台:每週六晚間6點半首播;每週日上午9點半重播
■公視三台:每週六晚間6點半首播;每週日上午9點半重播
小典藏ArtcoKids|小編報報( 1382篇 )追蹤作者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