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預展現場的臺灣藝術市場脈動:2025 ART TAIPEI精選展位(下)

預展現場的臺灣藝術市場脈動:2025 ART TAIPEI精選展位(下)

隨著 ART TAIPEI 2025 熱烈登場,臺北藝術界再度成為亞洲矚目的焦點。本屆博覽會延續其作為區域重要藝術平台的地位,除聚焦臺灣市場的在地能量,也吸引多國畫廊參與,激盪出跨文化的創作對話。藝博會不僅是交易與展示的舞台,更是觀察當代藝術脈動的重要窗口。本文為第二篇報導,將精選15家參展畫廊,從展位策劃到作品風格,帶讀者一窺當代藝術的多元樣貌與市場新趨勢。

隨著ART TAIPEI 2025的熱烈展開,臺北藝術界再次匯聚焦點。本屆博覽會延續其作為亞洲重要藝術平台的地位,除了聚焦在地藝術市場的發展,也匯集了來自多個國家的展商,持續促進在地與國際藝術界的深度交織。

藝博會不僅是藝術品展示與交易的平台,更是每年檢視當代藝術趨勢、捕捉市場脈動的重要場域。透過其規模與展出內容,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已成為臺灣眾多藝術活動中的重要指標,深受國際的持續關注。

2025 第32屆ART TAIPEI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本刊資料室)

在ART TAIPEI 2025的第二篇報導中,我們將繼續介紹一批具備特色的參展畫廊。這些畫廊通過各自的展位定位與作品呈現,豐富了本屆博覽會的整體內容,同時展現了當代藝術在文化與情感表達上的多樣性。

2025台北藝博會展場平面圖與15間精選畫廊展位。

日升月鴻畫廊│A04

日升月鴻畫廊這次帶來許悔之、潘信華、林宏信、徐嘒壎、林浩白、蔡芙郡等幾位重要藝術家,不僅在年齡跨度上緊密銜接中生代,他們的創作也在技法上各有精妙之處。本次展出最引人注目的焦點之一,是詩人與藝術家雙重身分的許悔之所帶來的「茶染系列」作品。這是他多年來對茶湯作為創作媒材的深刻實驗與內在回應。許悔之以茶代墨,巧妙跳脫了傳統水墨對筆觸線條的敘事依賴,轉而運用「染」的方式,營造出如波光微動般的抽象意象。與此同時,水墨藝術家潘信華則是以精緻的「工筆設色」聞名。他的作品根植於水墨,卻毅然擺脫了重筆墨、重氣韻的文人畫氣拘泥,將古典美學與當代題材結合,以細膩的筆法開拓了水墨藝術的當代敘事空間。

林宏信的畫作從數位圖像的思考出發,探討現代人在社會化影響下,所產生的精神分裂與內在質疑。徐嘒壎的繪畫則是一種安放內在安全感的儀式,她以直覺性的塗繪為始,層層疊加的顏料如記憶般摺疊積累,是她將生命經驗與情感關聯儲存於畫布空間的獨特方式。林浩白則以沉靜的寫實靜物油畫來進行內在對話。作為多次獲得奇美藝術獎等重要獎項的優秀具象畫家,林浩白的靜物不僅是技法上的擬真,更是一種借物抒情的手法。年輕藝術家蔡芙郡 「錦兔」系列已成為個人標誌。她將平凡的兔子幻化為長有鱗鰭的錦兔,象徵著平凡個體跳脫來自生活壓力與角色扮演的制約,找到蛻變的力量,給予觀者自我肯定與價值歸屬感。

2025 Art Taipei 日升月鴻畫廊展位風景。(本刊資料室)

科元藝術中心│A12

長期深耕臺灣現代與當代藝術的科元藝術中心帶來五位合作藝術家作品。

陳建榮的繪畫透過色彩與線條建構空間、卻消解結構,也轉變幾何線條通常的說明功能為美學表現的手法。張光琪近期的作品關注時間性在繪畫中的表現,包裹之物本身(如古琴、古物)的時間性,創作過程中的痕跡以及對痕跡的擬造中包含的時間性等等,成為她透過以包括棉布在內的複合媒材創作時貯存於作品中的哲思。此次展出的繪畫作品,還包括王董碩一系列描繪視覺圖景的抽象素描,廖震平以寫實技法創造種種兼具視覺與辯證張力的繪畫。

現場唯一以雕塑形式創作的藝術家林怡芬,以土、木、礦物等自然材質雕塑自然,蘊藏對於自我與自然之間關係的深層求索,展現時常在科元藝術中心的藝術家作品中看到的溫潤質地與哲思取向。

2025 Art Taipei 科元藝術中心展位風景。(本刊資料室)

平藝術空間│A13

平藝術空間此次參與ART TAIPEI,以「經典×新聲」的主題對話呈現多元展覽。畫廊將長期關注的藝術家,與首次在ART TAIPEI登場的新生代創作者同場並置,展現其對市場與藝術脈動的平衡觀察。

本次帶來多組藝術家的全新系列作品。任哲持續以其金屬流光武士雕塑,展現東方武俠的堅韌美學。雷曉晗則以溫柔木色的小怪獸形象,傳達療癒與陪伴的當代情感。展位另有徐書涵的粉色靜謐氛圍繪畫,以及格哈德.德梅茨(Gerhard Demetz)的木構沉思雕塑。首度登場的李怡璇,她以玻璃球般的折光技法,將城市的呼吸與花影收進一瞬寧靜。平藝術空間透過平面與雕塑的對話,呈現藝術家們豐富的媒材與創作方向。

2025 Art Taipei 平藝術空間展位風景。(本刊資料室)

宛儒畫廊│A25

宛儒畫廊以「藝識流—台灣藝術家創作展」為策展主題,聚焦於藝術與知識之間的交融與流動,匯聚連建興、陶文岳、黃碧惠、楊林以及杜鎮祥等五位藝術家之作,亦扣合畫廊「創作不設限、風格多元化」的核心理念。獨家代理的連建興為臺灣魔幻寫實畫風的領銜者,寬度近兩公尺的鉅作《杉林溪幽境》將實景轉化為詩意幻境,映照出汲取於自然的豐沛想像。旅法藝術家陶文岳則以抽象語彙探索東西文化記憶的交織,透過色彩對比與線條節奏建構理性與感性的平衡,展現靜謐而內斂的精神律動。旅居美國的杜鎮祥長年拍攝北美山脈與冰河的原始景觀,以冷靜且精準的構圖捕捉自然的壯闊與孤寂,使畫面在靜止中蘊含深遠的生命力量。宛儒畫廊也將持續串聯臺北與西雅圖的據點,推動更為密切的跨國交流,讓臺灣藝術的精神與能量在國際舞台綻放。

2025 Art Taipei 宛儒畫廊展位風景。(本刊資料室)

索卡藝術│B05

此次索卡藝術邀請觀者體驗藝術如何成為情感與思想的連結,展出來自臺灣、中國、日本、韓國與英國等地的十餘位藝術家,不僅可以窺見于彭《草堂問志》等富有韻律的的綺麗油彩畫幅,更有王依雅反思女性地位角色的絹本工筆細繪鳳冠大畫:鳳冠上人物百相的刻畫維妙維肖,人臉頸項直到胸前的部位反而都以純白線條白描,彷彿這些畫像只記錄了尊貴的地位,而忽視了帶著鳳冠的個體存在。詹佶昂的瓶中花卉姿態旖旎妖嬈,彷彿盈笑而來的妙齡女子,彩蝶紛飛更添態勢。

以少女與貓、兔等寵物為畫面主體的吳若昕,透過黑暗的底色與溫潤低彩度,以及不甚飽和的主體,營造出靜謐通透的片刻氛圍,引發觀者的情感共鳴;閆占城超越性別、種族、身分的簡約人物刻劃,以半有機半幾何,如石雕一般具有量體的造型,搭配比例誇張的衣帽,聚焦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非個體的認同;具有佛教造像經驗的手嶋大輔打造的女孩面容睿智又童稚,可愛逗趣的姿勢,尤其以五體投地者為眾,背負著蘋果與骷顱頭,以詼諧的方式窺探生的姿態與死的重量。

2025 Art Taipei 索卡藝術展位風景。(本刊資料室)

就在藝術空間│B11

就在藝術空間呈現方偉文、毛利悠子、謝牧岐、王璽安與許尹齡五位藝術家的最新創作。五位藝術家分別以繪畫、裝置與跨媒材的形式,展現他們對身體、環境與文化的觀察與思索,延續畫廊長期對當代藝術多元面向的關注。

甫於五月於就在藝術空間個展的毛利悠子,作品以蒐集城市日常的物件與各種機械零件,將其拆解、重組,轉化為具有節奏與能量感的裝置作品聞名,這次展出廣為人熟悉的《Decomposition》系列,也將帶來兩件全新平面畫作。謝牧岐、王璽安與許尹齡三位藝術家,則各自以獨特視角延展對繪畫語言的探索——謝牧岐透過個人繪畫銜接環境與文化,思考繪畫在當代的定位;王璽安雖以繪畫作為主要創作媒材,卻更著重於繪畫背後的觀念性思考,作品具有一種低調內斂的理性。許尹齡關注人類行為與心理相關的議題,探討人類的情緒、動作、精神狀態,以繪畫折射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另外,方偉文則以繪圖、摺紙與拼貼等元素,透過純然手工勞動的方式,將媒材「縫織」入自己的世界中。展現創作與身體之間的連結,也呈現出作品中獨有的不定性。

2025 Art Taipei 就在藝術空間展位風景。(本刊資料室)

大雋藝術│B19

大雋藝術本次以「可變的恆常」為題,匯聚八位來自國內外的藝術家,探討在變動的時代中,藝術如何於流轉之間尋得秩序與精神的恆定。展位上,一件由藝術家黃柏仁所作的大型黑狗雕塑,格外吸引目光。其「The Dog’s Note」系列以狗的純真為起點,延伸出愛、希望與溫柔的意象。現場亦展出以不鏽鋼為材的小型雕塑,無論是吹出愛心、或被氣球牽引升空的狗兒形象,同樣帶著輕盈與療癒的幽默。

而同樣令人注目的,還有荷蘭雙人組 Rotteveel Vermeer 介於繪畫與雕塑之間、八件顏色、尺幅各異之作。藝術家以柔軟金屬箔片包覆底板,並透過摺疊或膠帶黏合創造出多層皺摺,其表面顏色會隨著光線與觀者移動不斷產生變化,形成動態光影與視覺混色的錯覺效果,也揭示「完成」與「未完成」的張力。

另一側,智利藝術家 Franklin Collao則以獨特的「搓揉」技法,在暈染畫面中捕捉時間的流動。當顏料未乾時,藝術家以指腹與布料反覆推抹,使顏料滲入纖維層,形成柔滑而深邃的層次,在視覺上宛如光在畫布上游移,也蘊藏對日常與時間的細膩凝視。綜觀大雋本次展出作品橫跨不同媒材之作,呈現「恆常」於不同文化語境下的多重形貌與技法探索。

2025 Art Taipei 大雋藝術展位風景。(本刊資料室)

日帝藝術│B21

日帝藝術為本屆ART TAIPEI帶來具代表性的合作藝術家陣容,包括來自義大利的曾美禎,澳門的霍凱盛,及五位臺灣創作者沈昌明、尤瑋毅、賴昱成、簡志剛和葉誌航。

其中,畫廊為其所代理的最資深的藝術家沈昌明規劃了專門的個展區域,展現其以「量子藝術」為主題的多年創作。他以砂顆粒製成的陰刻文字座位每幅作品的基底,再施以多層次油彩,出自《周易》與佛經的篆刻於畫面中若隱若現,與其創造的「雨水皴」繪畫技法構成作品之一體兩面,呼應「微塵」之展題。

曾美禎細緻描繪義大利巴托羅冰川的木口木刻版畫、霍凱盛具代表性的古地圖針筆畫引人入勝,簡志剛融合動漫角色與東方神獸的作品頗受歡迎,於開展前即完售。霍凱盛也將於明年代表澳門參展威尼斯雙年展。

2025 Art Taipei 日帝藝術展位風景。(本刊資料室)

德鴻畫廊│B34

德鴻畫廊匯集臺灣、日本、韓國與法國藝術家陣容,包括:邱杰森、細江英公、金光男、Tez KIM以及佛朗索瓦茲.佩特羅維奇(Françoise Pétrovitch)。現場亮點可謂日本戰後重磅攝影師細江英公於1960年代創作的「鎌鼬」、「薔薇刑」以及遠赴紐約拍攝草間彌生工作室的經典系列作品,揭示在人物表象之下的內心狀態。生長於日本,身為韓國移民第三代的金光男,聚焦於成長經歷、身分認同等探索,以絹印轉譯拍攝的圖像再燒灼畫面表層的石蠟所形成的不確定軌跡來指涉自身的飄移狀態。臺灣藝術家邱杰森以精細且耗時的身體勞動重新建構當代社會之中的地圖定義,也將線的連接意象從物理到心理進行更深化的組構。而法國女性藝術家佛朗索瓦茲.佩特羅維奇擅於捕捉青春男女在幽微情愫之間流轉的淡淡憂鬱,吸引觀者駐足細賞。

2025 Art Taipei 德鴻畫廊展位風景。(本刊資料室)

朝代畫廊│B35

朝代畫廊於2025 Art Taipei展出跨越國界與世代的精選藝術。長期定居臺灣的日本藝術家水谷篤司以「風景的風景」為題,透過木雕與複合媒材構築詩意空間,探索記憶與現實交錯的界域,呈現風景生成的心理層次。

展位同時呈現多元創作語彙。草間彌生以逾70年的創作歷程,凝視自然生命的循環與永續。韓國藝術家具本妸以東洋畫的筆韻與絢爛層次,探討生命在時間長河中的流轉與消逝。臺灣藝術家林餘慶與魏杏諭以角色「Wulala」構築出具壁畫意象的敘事世界,穩定色調中蘊含時代共感。金屬雕塑家宋璽德則以鋼鐵結合自然意象,藉材質對話展現動靜之間的詩性張力。

2025 Art Taipei 朝代畫廊展位風景。(本刊資料室)

名山藝術│C01

名山藝術於本屆ART TAIPEI呈現八位藝術家的精彩創作,帶來融合傳統與現代、交錯東西方語境的藝術展覽。作品橫跨水墨、油彩等多種形式。
 
展區聚焦水墨藝術的當代拓展。鄭月妹擅長新水墨與科技結合,以抽象結構構建山水,承載生命哲思。李君毅以軟木拓印皴法,在手造紙上勾繪「心花」系列,對比自然生息與消費文化。李英皇在絹本上探索墨色與留白,營造靜謐禪意的山林氛圍。吳上瑋則以精細墨點堆砌樹木,藉藍色礦物顏料隱喻自然的柔韌與時光的變動。
 
此外,李佳駿、吳東龍、能條雅由與彭禹慈的作品,建構起油彩與多元媒材的對話。吳東龍以理性極簡的線性、色塊構成形體。能條雅由援引日本傳統畫派的金屬箔為基底,結合絹印技法,作品光澤隨光影流動轉換,體現時序的流動。

2025 Art Taipei 名山藝術展位風景。(本刊資料室)

大河美術│C02

大河美術致力於推動亞洲藝術的國際能見度與跨文化交流,此次以「流動的界線」為題,聚焦記憶、身份與感知等當代議題,呈現八位國內外藝術家之作,嘗試在變動時代中揭示藝術身體於感知、科技與文化之間持續延展的可能性。

在平面繪畫區,以韓國藝術家 Lili Lee 與越南藝術家 Mai Ta 的作品作為起點,前者探討信任與對話的本質與可能,後者則以細膩筆觸描繪親密與和解的心靈風景。而兩位同為加拿大籍的藝術家:陳康俊(華裔)與Tessar Lo (印尼裔)之作,同樣關注文化記憶的重構,前者以1990年代香港電影的視覺語彙重組都市意象;後者則透過拆解流行符號與自由構圖,形構出詩意且開放的敘事結構。

在立體雕塑區,則聚焦於美籍臺裔藝術家王尋的最新作品。結合3D數位技術與傳統雕塑語彙,他已發展出具代表性的「時差雕塑」與「視差雕塑」系列,本次新作更聚焦於思考物質與虛擬、身體感知與時間流動之間的關係。

2025 Art Taipei 大河美術展位風景。(本刊資料室)

藝星藝術中心│C06

藝星藝術中心在展位醒目展示數件今年剛剛辭世的藝術家黃志超之作,包括其代表性的繽紛山水、香閨裸女,引人回顧其獨特的東、西融合方式。 國家文藝獎得主梅丁衍是畫廊長期代理的資深藝術家,現場展示多件暗藏政治與文化隱喻的繪畫與裝置。

邱國峯、鄭崇孝、盧俊翰等幾位藝術家各自開闢出當代山水的獨特路徑,他們各有明確可辨識的筆觸與結構性元素,創造出節奏感十足的具象繪畫,又深受數位時代圖像建構的影子,以隱喻手法關懷諸多普世性的當代議題。幾位年輕世代的藝術家進一步在風景描繪上與之現成對話,包括以紮實的寫實功力結合色彩元素表現出的想像力與結構性的蘇頤涵,以及作品表現出夢境般的混雜與表現力的陳昱凱。而鄭宇宏模擬倉頡造字的思維,透過翻轉中文字,創造出角色和符號,也在漢字書法與繪畫的關係間展開探索。同時,施承澤的抽象雕塑造型簡約而張力十足,他也有作品於公共藝術區展出。

2025 Art Taipei 藝星藝術中心展位風景。(本刊資料室)

加力畫廊│C15

來自臺南的加力畫廊,帶來四位藝術家的作品。展位亮點聚焦於臺灣中生代藝術家葉子奇,他甫結束於亞洲大學附屬現代美術館的個展,便特別帶來旅居花蓮第19年的最新創作《三月驚蟄・白茶花・紅瓶》。以白茶花搭配紅瓶,其紀念母親所創作的靜物寫實油畫作品。

此外,展位還呈現了其他多樣性的創作。有被譽為「心象攝影」的郭英聲,帶來1970年代旅居巴黎的黑白攝影《巴黎近郊蒙梭公園》,以銀鹽相紙顆粒營造出法國的詩意。居於屏東的周珠旺則展出最新油畫《石陣》,以厚重肌理堆疊出如史前巨石陣般莊嚴的石群,隱含祈福、療癒與朝聖的意義。而義大利藝術家莎賓娜.費洛奇(Sabina Feroci)則展出首次在荷蘭曝光的「複影」系列雕塑,圍繞著她對母女關係與生命探索的創作本質。

2025 Art Taipei 加力畫廊展位風景。(本刊資料室)

Bluerider Art│D06

本次Bluerider Art呈現16位國內外藝術家的作品,跨越歐、亞、美三洲的國際視野,其中不乏初次合作的新鮮面孔。

其中,加拿大藝術家珍娜.華生(Janna Watson)以抽象繪畫同時逃避與發覺現實世界,以鮮明的色彩召喚觀者情感。她將顏料混合的筆觸稱之為「瞬間」,有各自的情感權重,構築一個揭示內在的繪畫空間。展間與之並置的還有繽紛的植物與花卉作品,或來自德國藝術家海納.蓋斯貝(Heiner Geisbe),掌握自然的物象後,轉化表現植物在人文與個體經驗中的不同體驗與詮釋可能,時而看似寫實,時而挪用、重製植物學圖鑑元素,喚起植物與地景對於觀者的私密個人經歷。另一位以花卉吸引目光的是瑞士藝術家西瑞.菲茲(Thierry Feuz),時而漫天飄散、時而連綿生長的百花是經過變形改造的「記憶之花」,從小在爺爺農場中長大的他,畫作中時常可見瑞士傲人的山脈,與各種奇花異草,本次特別因個展帶來為臺灣特別創作近四公尺的巨作《微風・玉山》,令人動容。

以「交疊繪畫」(Crossover Painting)令人稱奇的德國藝術家瑪蒂娜・齊格勒(Martina Ziegler)發展出展出「多重肖像」(Multiple Portraits)的獨特創作方法,橫跨手繪、數位創作與輸出,從具象經過切割拼組成變形肖像,再液態化扭曲成為完全抽象的作品,挑戰肖像畫的邊界,同時暗指女性因應生命不同階段與身分轉變時產生的劇變,必須「保留本色」而「重組自我」。

2025 Art Taipei Bluerider Art Bluerider Art展位風景。(本刊資料室)

ART TAIPEI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展期| 2025.10.23-10.27 (10/23 貴賓預展12:00-21:00;10/24 公眾展覽14:00-19:00)
地點|臺北世界貿易中心展演一館(臺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五號)

ARTouch編輯部( 1851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