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臺裔美國藝術家謝德慶將貫穿其創作生涯的11件藝術計畫捐贈給迪亞藝術基金會(Dia Art Foundation),基金會隨後不久便確定將於2025年10月在迪亞畢肯美術館(Dia:Beacon)揭幕為期兩年的謝德慶回顧展「謝德慶:生命作品1978-1999」(Tehching Hsieh: Lifeworks 1978–1999)。這將是這位以創作與時間相關作品著稱的行為藝術家,與這一傳奇機構的重要交會。
1974年成立於紐約的迪亞藝術基金會(Dia Art Foundation)半個世紀的傳奇歷史,不僅是其肩負的資產,也是在每一個歷史時期求變與求新的基石。迪亞有別於典型博物館的展覽和營運模式,持續關注如何為藝術家提供持續實驗與實現雄心計畫的空間與資源。在對迪亞藝術基金會與謝德慶的這次合作展開多層次探討之前,我們先行採訪了迪亞藝術基金會總監傑西卡.摩根(Jessica Morgan),談談這一傳奇機構的當下樣貌與挑戰。

迪亞使命的延續與再述
典藏ARTouch(以下簡稱典藏):迪亞藝術基金會自1970年代創立之初就以專注於極簡主義(Minimalism)、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和大地藝術(Land Art)聞名。從很多層面來看,迪亞一直代表著某種藝術理想。迪亞的核心使命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是如何演變或擴展的?
傑西卡.摩根(Jessica Morgan)(以下簡稱為摩根):迪亞藝術基金會成立於1970年代,致力於支持那些因規模或範疇可能無法實現其願景的藝術家。在最初支持的許多專案中,迪亞都需要對位於傳統畫廊或博物館空間之外的作品進行長期承諾,而這在傳統機構中是辦不到的。透過填補這個空缺,迪亞得以見證藝術家們最具野心的想法實現。
幾十年來,雖然我們對極簡主義、觀念藝術和大地藝術的投入始終堅定不移,但我們也擴大了範疇,與其藝術實踐與迪亞使命及我們最初支持的藝術家遺產相契合的當代藝術家合作。這包括更強調永續性、檔案研究和國際對話,以確保迪亞仍是一個充滿活力且反應迅速的機構,並持續推動藝術和策展的界限。

典藏:作為領導基金會達十年的總監,您對迪亞藝術基金會未來的願景,與十年前有何不同?尤其是在當今這個正經歷深刻社會、政治和文化變革的世界,這樣一個傳奇機構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摩根:十年前我加入迪亞時,將重心放在振興基金會的計畫、空間和收藏策略─這項工作至今仍在繼續。像迪亞這樣的機構,必須在保護和詮釋歷史作品的同時,批判性地應對當下。我們已採取措施,審慎地擴充我們的收藏,以更完整地講述這段藝術史;支持那些受當前社會政治環境影響的當代藝術家的新委託創作;並加強與全球藝術家及其他機構的合作。我們的角色依然是為深度藝術交流提供環境,促進藝術家與觀眾之間有意義的互動。
典藏:在快速變遷的藝術圈和文化環境中,迪亞如何持續以具建設性的方式培育和支持當代藝術家,無論是現在或未來?
摩根:支持藝術家一直是迪亞使命的核心。在當今快速變化的藝術界,我們專注於與藝術家建立長期關係,為他們提供時間和空間來發展有雄心的專案。透過展覽、出版物和場域特定委託創作,我們確保藝術家有平台進行實驗並與觀眾深入互動。我們的方法始終以藝術家為中心,強調持續性的投入,而非曇花一現的潮流。

典藏:迪亞長期關注大地藝術和環境永續。承襲這一脈絡,基金會目前正在進行哪些持續性或計畫中的專案?面對氣候變遷的潛在危機,迪亞2024年啟動了與薩拉.澤德工作室(Studio Zewde)合作的迪亞畢肯美術館園區計畫,從資料上看,這個具有「彈性景觀」並與水體共存的園區在設計上與迪亞的永續意識高度契合。您能詳細說明該專案的目標以及它如何融入迪亞的使命嗎?在設計和施工過程中,是否有任何值得注意的經驗或見解?
摩根:迪亞長期以來一直站在大地藝術的最前線,無論是我們對大型歷史專案的支持,還是作為幾個重要作品的保管者而言,都是如此。我們對環境永續性的承諾,影響著我們的管理方法,並持續塑造藝術專案,以及迪亞作為一個機構對景觀的整體策略。薩拉.澤德工作室主導的迪亞畢肯美術館(Dia Beacon)景觀改造就是這項努力的關鍵部分。這個專案重新構想了周邊環境,整合了原生植物和永續土地管理方法,以提升訪客體驗並加強暴雨適應能力。透過這項計畫,我們的目標是創造一個既反映迪亞藝術價值觀,又足以擁抱當代環境需求的空間。

國際視角與機構策略
典藏:在加入迪亞之前,您曾在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波士頓當代藝術中心(ICA Boston)和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MCA Chicago)等知名機構工作,並在全球領導或參與了無數策展和組織專案。這些多元經驗如何影響您在迪亞的方法和決策?您過去的哪些特定經驗為領導這個傳奇基金會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參考?
摩根:在這幾家美術館和博物館的經歷,極大地影響了我在迪亞的工作方法。每個機構都為我提供了策展、機構管理和觀眾互動的不同視角。在迪亞,我從這些經驗中汲取養分,以在嚴謹的學術研究、雄心勃勃的藝術委託創作和公眾可及性之間取得平衡。從策劃大型回顧展和監督機構轉型中學到的教訓,對引導迪亞的發展至關重要。同樣地,我參與的專案,如2014年的光州雙年展,以及即將為巴黎皮諾典藏(Pinault Collection)進行的策展工作,還有我在巴塞隆納當代藝術博物館(MACBA)、慕尼黑藝術之家(Haus der Kunst)和孟買安巴尼藝術中心(Ambani Art Center)等機構所參與的許多國際諮詢委員會,都為我們在迪亞的國際視角提供了參考。

典藏:迪亞的資金來源自其創立以來發生了顯著變化,基金會也曾面臨財務挑戰。迪亞如今如何應對潛在的財務困難?您採取什麼策略來確保基金會的永續發展?募款對包括迪亞在內的許多藝術機構都至關重要─您認為在這方面有任何關鍵原則或不可或缺的方法嗎?
摩根:在迪亞,我們有一個雖然小、但充滿投入精神的董事會,他們是我們所有工作的關鍵支持者,並在各自的專業領域提供寶貴建議。此外,我們與像Bottega Veneta這樣傑出的支持者建立了策略性合作夥伴關係,並參與創新的募款模式,例如,最近我們就與限量版畫創作平台Avant Arte以及我們的董事會成員喬治.康多(George Condo)合作,他們為迪亞創作了特別版作品。透過這種方式實現資金來源的多樣化、鞏固和發展我們的捐助者基礎,以及建立我們的捐贈基金,都是我們財務策略的關鍵要素─作為一個機構,必須謹慎行事,避免過度依賴於任何一個領域。
典藏:迪亞的藝術收藏高度聚焦,並不一味追求規模擴大。近十年來,收藏中的藝術家數量顯著增加,其中女性藝術家和亞洲藝術家的代表性也有明顯提升。迪亞現今的核心收藏策略是什麼?又是如何與藝術家或藝術家遺產管理者合作的?這些收藏如何能在不同時代保持其深刻性和相關性?
摩根:迪亞的收藏一直都注重策劃性,而非大量擴充型。近年來,我們有意且審慎地擴充藏品,納入更多女性藝術家、多元族裔藝術家和代表性不足的群體的聲音。我們的購藏依然以使命為導向,強調那些與迪亞歷史和觀念框架深度契合的作品。與藝術家和藝術家遺產的長期合作是我們收藏策略的重要一環。我們收藏中的每位藝術家都代表著一種深度的關係,這種關係可能透過多年的展覽、出版物和公共計畫來展現。
謝德慶回顧展與行為藝術檔案
典藏:2024年,謝德慶向迪亞藝術基金會捐贈了11件貫穿其整個藝術生涯的重要作品。迪亞如何看待謝德慶的檔案文獻對於藝術界和基金會收藏的意義?這些文獻在這次展覽中將以何種形式呈現?考量到謝德慶來自臺灣,而您也曾於今年春天訪問臺灣,是否為迪亞提供了與臺灣藝術機構、組織或藝術家建立更深層合作的機會?

摩根:謝德慶捐贈的11件主要作品是對我們收藏的強有力的補充。他的藝術實踐,嚴謹地探索時間、耐力與藝術的界限,與迪亞的使命深度契合。即將舉辦的回顧展是謝德慶藝術生涯的首次回顧展,將呈現他標誌性的五件《一年行為表演》以及他最後的《十三年計畫》,為他激進的藝術願景提供深入視角。我們將在迪亞畢肯美術館寬敞的下層空間展出這些作品,展覽設計將以一個建築模型為核心,並讓空間反映謝德慶賦予每件表演的相對時間。
這次機會也為迪亞與臺灣的機構、藝術家和觀眾建立關係開啟了新的可能性,促進跨文化交流,豐富我們對行為和觀念藝術的理解。今年三月來臺灣時,我們與多家臺灣的藝術機構就潛在的合作進行了許多對話,並且很期待在未來幾年逐步實現這些構想。

典藏:進一步來說,迪亞藝術基金會在處理行為藝術檔案方面有何經驗?迪亞在支持和呈現行為藝術上,採取了哪些具體策略?
摩根:迪亞基金會長期以來一直與行為藝術有所淵源,特別是那些挑戰傳統形式的藝術家。這種淵源可追溯到我們在1970年代創立之初,當時我們舉辦了前衛音樂家拉蒙特.楊(La Monte Young)和藝術家瑪麗安.扎齊拉(Marian Zazeela)的「夢想節」(Dream Festival),並為羅伯特.惠特曼(Robert Whitman)的作品設立了一個專屬空間,直到2024年在迪亞畢肯美術館呈現的麗塔.麥克布萊德(Rita McBride)的「競技場動量」(Arena Momentum)等更為當代的展演。我們處理行為藝術檔案的方法包括細緻的文獻記錄和研究,確保這些轉瞬即逝的作品能夠被研究和展覽所用。透過保存這些歷史並以有意義的方式呈現它們,我們為圍繞行為藝術及其在當代藝術實踐中角色的持續性討論做出了貢獻。

典藏:隨著當代觀眾的觀看習慣受到數位文化的影響,迪亞藝術基金會是否會運用新的方式,讓觀眾能夠參與或理解像謝德慶這樣以時間為核心的作品?
摩根:迪亞藝術基金會在社群媒體上相當活躍,透過各種管道推廣謝德慶的作品,也是這個計畫的重要部分。我們的網站流量也很高,觀眾可以在上面更深入地了解謝德慶的創作。除此之外,我們也很期待圍繞這次展覽開展一系列深入的公共計畫,並將讓它們在線上同步發生。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