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關西世博自四月登場後熱潮不斷,除臺灣館「TECH WORLD」外,文化部延續去年巴黎的文化奧運經驗,組織規劃了更多層次的「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以下簡稱「We TAIWAN」),圍繞混融、多元、未來等關鍵字,將臺灣的島嶼風土與文化精神,透過八月間於大阪展開的一系列展演活動和線上遊戲釋放出來,也將創造繼巴黎文化奧運之後,臺灣在國際舞台上的又一次文化外交範式。
文化部今(15)日公開「We-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主視覺及超Q彈角色「a-We」,接續將繼續展開各系列活動暖身,也讓大眾體驗a-We的療癒魔力。-min-1024x576.jpg)
這次「We TAIWAN」主要將包含位於大阪三個截然不同空間場域的實體活動「混融色彩」、「跨域創造」、「萬變氣場」,以及已前導開跑的線上遊戲。尤為吸睛的是簡約可愛的主視覺吉祥物「a-We」,這一「於海底板塊推擠下誕生」,「擅長彈跳、變形、又說著異世界語」的獨特生物,出自設計師方序中之手,以充滿彈性的姿態象徵著貫穿了整個「We TAIWAN」企畫之中的「韌性」精神。
本次活動兩個主要室內場地的選址也頗具意味,形塑新與舊的多重交錯:「混融色彩」展現臺灣視覺藝術演進及與工藝、聲響的結合,其所在地為去年剛剛啟用的大阪梅田新地標「Grand Green Osaka」的VS展館;而側重文化與科技之交匯的展演「跨域創造」,則將在百年歷史建築大阪市中央公會堂舉辦。這樣的交織也呼應了臺灣這座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多元融合的特性。
在這一大型專案逐漸成型之際,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策展團隊代表林昆穎和吳季娟、主視覺設計師方序中以及負責執行統籌的游智維接受了我們的專訪,細談策劃與執行過程中的枝與幹。
「We-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將從當代展演地標到百年古蹟建築、線上到線下,跨越時空邊界,將臺灣文化魅力帶到世界眼前。-min-1024x576.jpg)
「文化世博」:文化奧運之後再出擊
去年巴黎文化奧運的經驗為本次「We TAIWAN」之「文化世博」帶來了寶貴的反思與啟示,直接影響了許多策略上的規畫與創新。就此,王時思次長表示,巴黎文化奧運因單一舞台場地所限,展現形式僅限於表演藝術;而這次前往大阪,則從一開始就以展現更多元的臺灣文化面向為基礎架構,規劃整合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傳統工藝、文學、電影等各方面,並特別融入文化科技的呈現,本次活動因而一開始就採多形式、多場域的基本結構。
臺灣因特殊國際身分,需要以更為軟性的姿態站上國際舞台,本次「We TAIWAN」的一大核心任務,便是規劃出能讓人感受到臺灣多元韌性之本色的展演內容,從文化精神中打造一張臺灣名片。這次活動也積極與大阪市府及大阪府合作,爭取官方支持,藉此於民間層面強化台日之間的友好關係。
王時思次長認為,相較於小規模的策展活動,依附於世博這樣的既有大型活動來組織策劃文化展演,能夠更容易擴大國際能見度,符合「文化外交」的期待。若本次大阪世博的運作模式成功,文化部考慮將其主架構作為未來國際大型活動的參考範本,將在此基礎上,依不同時空事件背景來進行變化和調整出更多不同版本。
這次專案也標誌著臺灣文化外交在主動出擊、建立海外資源網絡方面的努力。本次活動採取了更為積極主動的方式,從場地租用到媒體溝通平台都由臺灣團隊親自搭建與處理,這與過去被動接受安排的方式不同,積累了寶貴的跨國溝通經驗。
而除「自我呈現」為主的大型展演外,本次「We TAIWAN」也規劃有「在地連結」性質的活動,例如包括文學之夜、電影之夜在內的不同「主題之夜」,旨在與日本當地相關社群相連結,而不僅是單向的自我呈現。透過更為靈活多樣的文化活動,為與與當地人、當地團體建立更長期的交流進一步作準備。
為活動會場之一,將策劃「臺灣光譜」特展,透過臺灣視覺藝術的演進,映照出臺灣文化融合、創造與再生的縮影。©RAM-KATZIR-photo-VS.PROJECT-1024x716.jpeg)
「混融色彩」:沉浸感知與島嶼色譜的交會
大阪新地標「GRAND GREEN OSAKA」中的展館VS.,位於自然公園與商業區之接壤地帶,這一特殊位置,也與臺灣自身在人文地理環境交織中的狀態形成抽象意義上的呼應。同時,這一為新媒體和科技媒體應用而專門設計的場館,內部設有多個「黑盒子」空間,擁有高規格的影音設備,以及高達15米的展演空間,適合沉浸式和新媒體藝術的呈現。
VS將展呈的展演活動以「混融色彩」為概念,於三個主要展廳內呈現多感官的沉浸式體驗。據這一展區的策劃統籌林昆穎介紹,受邀的創作者和團隊利用VS內的設施,將臺灣多元的文化、歷史和自然元素轉化為沉浸式、多感官的體驗,使抽象的「混融色彩」概念得以於具體的展演中生成,並與建築空間的能量產生動態的互動。

其中,「臺灣本色」與國立臺灣美術館合作,將其典藏的日治時期至1995年期間的臺灣美術作品透過9米高、約30米寬的大型沉浸式投影呈現。這些作品描繪了臺灣的風土人情與歷史事件,它們所涵蓋的這一個百年間,臺灣發展出高度集中且多元融合的藝術史脈絡。「臺灣本色」透過繪畫的色彩與光影配置,將台灣的山海土地及歷史轉化為沉浸式的視覺體驗,而VS內15米的高黑盒子空間以及高規格投影設備,使得這些畫作得以前所未有的巨大規模和沉浸感呈現,讓觀者「仰望」這些作品,感受到強烈的視覺震撼。

「光織自然」展區聚焦「臺灣的土地和植物所生出的顏色」,透過傳統工藝、尤其是天然染藝,以具象的「臺灣顏色」詮釋「混融色彩」的抽象概念。2023年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陳景林三十餘年來研究臺灣植物,利用其中提煉出的染料製作了一套獨特的「臺灣色票」,將臺灣的自然色彩系統化。這次展覽現場將設有「染織工藝牆」和「臺灣色譜牆」,分別展示從植物中萃取染料的過程,以及陳景林所染製的上百塊布料,以飽滿的視覺和手感經驗,展現臺灣的山海、植物與文化色彩。
柯智豪策劃的「島嶼聲譜」則展現臺灣獨特的聲音地景,山林、海洋、廟宇、市集、天氣,以及許多細碎的事件型聲響將鋪陳於空間之中。展場運用VS既有的環場喇叭系統營造出沉浸式聽覺體驗,並將一些小型喇叭巧妙地藏於「臺灣特有種」神獸裝置之中,讓觀眾行走於多重臺灣聲場之中。此外,也將加入檜木和森林的嗅覺元素,形成多感官的體驗。儘管此區以聲響為主,但它仍然是「混融色彩」多感官體驗的一部分。林昆穎特別提及,藝術家們是在場勘時發現了VS展館高規格喇叭的潛力,使得場館方也樂意開放更多空間給臺灣團隊,音響的卓越品質和多層次的聲音鋪排,豐富了觀眾對「混融色彩」的多感官覺知。
日公開將於大阪市中央公會堂展演的內容。©大阪市中央公会堂-min-1024x716.jpeg)
「跨域創造」:百年建築與文化科技的碰撞
位於中之島的大阪市中央公會堂是一座建於1918年的古典建築,在舊場地中帶入新的當代科技文化內容,也回應了文化部希望展現臺灣文化「多元融合」的特性及「跨域創造」的主題,以更人性化、貼近生活、充滿希望的方式來演繹科技。
負責此次中央公會堂展演的策展統籌吳季娟表示,「跨域創造」的觀看路徑從「人的視角」開始,逐漸過渡到「科技的視角」,並結合貫穿了戶外及室內的一樓、三樓空間。歷史建築內部展演場地限制較多,例如,其單向舞台,就對進行三面或環場設計的臺灣互動科技表演創作團隊構成挑戰,而面對壓縮至一日內的布展搭建和排演時程,臺灣團隊也需展現出強大的韌性與應變能力。

編舞家出身的臺灣科技藝術家黃翊,以結合程式機械手臂和真人舞者的創作表演《黃翊與庫卡》將在中央公會堂一樓完成其日本首演,對他而言,來到日本演出,也是與「有哆啦A夢的陪伴自己」這一兒時夢想相連結的時刻。雖公會堂內無法使用煙霧和特殊燈光效果,但這一古蹟場域與科技之間的張力不僅可激發新的創造力,也為文化與科技的結合增添了更多體驗和反思的維度。
中央公會堂三樓將以VR甚至XR展演為一大側重,包括陳芯宜《無法離開的人》和《留給未來的殘影》、河床劇團「開房間」三部曲在內,以及狠劇場導演周東彥的多層次VR觀演作品《放開你的頭腦》等等,足以一窺臺灣近年來在VR創作上的多層次造詣。體驗形式上,也突破一般VR展演的個人觀看限制,讓多人可以集結在一起共同透過VR進行互動。

臺灣電影與文學也將是中央公會堂展演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策劃的「臺灣電影的璀璨今昔」影展,精選《台北之晨》、《上山》、《千禧曼波》、《王船祭典》、《哈勇家》、《飲食男女》、《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光陰的故事》、《大俠梅花鹿》和近期即將上映的《書店裡的影像詩:停駐與穿越》等十部風格迥異的臺灣電影,也回顧1970年大阪萬博會為背景的《萬博追蹤》。這些電影都具有望向未來的不同面向或主題關懷。
臺灣文學館策劃了以「魔幻臺灣」為名的文學展,展期適逢日本「盂蘭盆節」,也呼應日本夏日怪談之傳統,以神怪民俗這一日本和臺灣共通、但相異的主題切入臺灣的奇幻文學。
包含文學展將藉助的光影技術在內,大阪中央公會堂展演的一條線索,則是臺灣在科技發展推動下的媒介演進。「跨域創造」展區的策展統籌吳季娟表示這一脈絡是在工作過程中逐步顯現的,而歸根到底的策劃思路,皆是為了回應大阪世博「讓生命閃耀光輝的未來社會藍圖」之主題,期望示範臺灣除了半導體等產業實力外,也具有能將科技與人文、文化深度結合的能力,以更人性化、貼近生活、充滿希望的方式來演繹科技。
-min-1024x683.jpg)
「萬變氣場」:從傳統偶戲到共感市集,於中之島看見臺灣文化
毗鄰大阪中央公會堂的東廣場以及中之島公園,也將以「萬變氣場」為主題,聚集大型偶戲、布袋戲、故事劇場與市集等表演和活動。在中央公會堂戶外的東廣場,由陳柏潔和陳鈺分的創作團隊「藝術報國」所創作的4.2米高的戲偶艾拉,將藉《艾拉-相遇中之島》亮相日本。艾拉的製作工法參照了臺灣傳統偶戲的架構,與西方人偶指揮系統有所不同。這個角色被設定為一個穿越來到臺灣的未來的孩子,要將自己的臺灣見聞帶回未來去跟朋友們分享。她將連續三個週末在中央公會堂東廣場與觀眾見面,也是除了「a-We」之外,唯一一個貫穿「We TAIWAN」不同活動的重要元素。
此外,由新勝景掌中劇團與九天民俗技藝團團隊呈現的光雕布袋戲《伏魔英雄帖之再現白光劍》、演出團隊「拚場」結合「電氣神將」的民俗新編作品《狩 siù》,以貼近臺灣民間的精神內涵注入當代社會。「移動故事屋」、「童書之森」等面向親子受眾的活動,也透過故事蘊藏的無窮想像力結合多元展演內容,吸引大眾參與。
」同框.jpg)
「遊戲能力」與「a-We」的軟性溝通力
操刀這次大型活動主視覺設計的方序中,回顧「a-We」這一形象的設計初衷,是被設定為一個「可愛、無害、原始但充滿韌性的小生物」,其形象融合了「TW」的縮寫,近乎「碧水綠」的色彩則來自臺灣山海自然景觀,但顏色和形狀能因所處環境或情緒而改變,象徵臺灣這座島嶼在板塊擠壓下生成、能自在應對挑戰的生命力。
這一角色設計深受日本遊戲文化啟發,是方序中對日本眾多受歡迎的卡漫角色特徵(眼睛、比例、顏色、形狀、線條)的梳理與研究後而設計,也象徵著一個從最弱小的角色,透過學習、進化而變得更強大,具有夥伴、冒險、集結等遊戲特質,鼓勵人們參與其中。「a-We」成功將台灣「混融色彩」、「韌性」、「遊戲能力」的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生動、多層次的視覺體驗,不僅在美學上創新,更深層次地傳達了臺灣的文化精神與應對挑戰的積極態度。
方序中將設計和籌備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也視為在遊戲中「打怪」,每次挫折都是增加「經驗值」的機會。而「a-We」的設計也成為本次活動中的一種軟性的溝通方式,讓抽象且深奧的文化概念變得更親近而有趣,讓更多人願意靠近,並產生思考對話的可能。
這種積極樂觀的「遊戲能力」不僅體現在工作團隊克服挑戰的精神上,也延伸至已經開跑的線上前導遊戲「a-We Poke Poke」、以及開幕後的AR互動遊戲「a-We to go」,鼓勵民眾透過點擊、收集道具等方式參與,即使身在臺灣也能與大阪活動連結,增加趣味性和參與度。同時,團隊也於開展前好幾個月,就開始透過X(Twitter)等國際性社群平台與日本和國際觀眾進行互動,讓他們主動參與、創作,形成文化交流的「共創」模式,而非單純的資訊接收。
負責執行統籌的游智維也表示,「遊戲力」作為策展過程中最後一個到位的概念,是整個策展的「最後一塊拼圖」,旨在成為能將所有不同的活動串聯起來的連接點,並提供一個溝通的介面,即使觀眾無法親臨現場,也能參與其中。他認為這其實關乎設計一個完整的「消費者旅程」,從活動開始前民眾就可透過線上遊戲與「a-We」互動,到實際走進場館,都能感受到台灣文化的豐富性,並引發思考與對話。
總體而言,本次活動是文化部在國際文化交流上的一次重要嘗試,旨在透過多元形式、科技融合與獨特的臺灣韌性敘事,期待能為臺灣在國際社會中建立更具辨識度和影響力的文化形象。而每一次文化外交的過程都彷彿一次挑戰,這些實戰經驗將有助於臺灣未來在國際舞台上組織規劃更複雜、更大規模的文化交流活動。
延伸閱讀 ︳法蘭西斯.培根與聖西門的眺望:大阪萬國博覽會的未來想像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
活動日期:2025年8月2日(六)至8月20日(三)
活動會場:線上、VS.(at GRAND GREEN OSAKA)、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中之島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