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一窺日本東西洋雕塑系統:日本當代名家雕塑展

一窺日本東西洋雕塑系統:日本當代名家雕塑展

於7月8日起在赤粒藝術展出的「日本當代名家雕塑展」,是難得在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之後所策畫的展覽。雖然本次因為疫情原因,展出的藝術家無法親自來臺,但臺灣觀眾仍可以一炙其作品風采。
「日本當代名家雕塑展」展場一景。(赤粒藝術提供)
於7月8日起在赤粒藝術展出的「日本當代名家雕塑展」,是難得在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之後所策畫的展覽。雖然本次因為疫情原因,展出的藝術家無法親自來臺,但臺灣觀眾仍可以一炙其作品風采。
策展人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教授賴永興。(赤粒藝術提供)
本次受邀參展的幾位藝術家,策展人賴永興提到他們都是學院體系出身,也多在學院環境中活動。林武史(Takeshi Hayashi)、木戶修(Osamu Kido)、深井隆(Takashi Fukai)均任教於東京藝術大學,上條文穗(Fumiho Kamijo)、波多野泉(Izumi Hatano)任教於沖繩藝術大學,石田陽介(Tosuke Ishida)任教於金澤美術工藝大學,水上嘉久(Yoshihida Mizukami)與多和圭三(Keizo Tawa)任教於多摩美術大學,日原公大(Kodai Hihara)任教於宇都宮大學,即使是沒有任教的青野Sequoyah(Sequoyah Aono)也是東京藝大畢業。對賴永興來說,這些藝術家最大的特色,大概是他們與臺灣之間的聯繫,許多人之前在臺灣已經辦過個展或參與藝術博覽會,或是與臺灣的藝術院校有過交流的經驗。
水上嘉久作品。(赤粒藝術提供)
日本引介西方的雕塑訓練體系,始於明治維新之後設置的「工部美術學校」,延聘義大利籍的勒古薩(Vincenzo Ragusa)擔任雕刻部教師。然而,日本自己亦有歷史悠久的佛雕傳統,東西方的雕塑系統在學院體制內進行衝撞與交融,逐步開展出屬於日本特有的風格。即使是當代的作品當中,也可以看到東西交融的特殊表現。像是水上嘉久以古代山水畫為靈感,透過古畫中的山水形貌,以鑿刀在白色大理石刻畫出嶔崎嶙峋的肌理,宛如雨水沖刷山石表面,形塑出日本人心中的「山」。波多野泉則使用了日本傳統佛教造像時的技法「乾漆脫胎」,表面用生漆與貼金處理,雖然本次展出的作品多為人像、動物等寫實風格,亦帶有濃厚的東方風味。日原公大則是以多種不同材質拼組出動物形象,在顏色與圖案的使用上具有日本文化獨有的特色。
波多野泉作品。(赤粒藝術提供)
日原公大作品。(赤粒藝術提供)
木戶修《SPIRAL.NIJU-2》。(赤粒藝術提供)
除了東西文化交融的面貌外,此次展出中也不乏有作品展現出造型與材質的純粹美感。如木戶修的不鏽鋼作品多為曲線的造型,賴永興提到作者對於大自然的螺旋型態深感興趣,因此他以數學公式計算出螺旋的曲度與形狀,再依此切割鋼材、加以焊接、打磨。以無機的硬質金屬,呈現出反映自然生命的曲線造型,成為木戶修作品的一大特色,具有明顯的識別度。此外,這次也展出木戶修早年的作品,將完整如蘋果形狀的果實模型,以線狀切割器切出連續的弧面,再加以翻模成金屬作品,與近期較為人所知的作品比較,有著別樣的趣味性。
多和圭三《Bu, Tsu, Shi, Tsu ー島》。(赤粒藝術提供)
多和圭三的作品也呈現出在物質的本體與作者頻密敲擊所交織出的相互效應。賴永興提到多和本人宛如「做工的人」一般的樸實自然,但在面對作品卻有著獨有的細緻美感。以鐵鎚不斷敲打在鐵塊上所呈現出堆疊痕跡的半球狀作品,因為鐵塊本身的重量,有著與作品尺寸不相符的厚重質感。打磨光滑的作品底部則反映出藝術家一絲不苟的嚴謹作風,在看似粗獷的表面印象之外,感受到日本人纖細頂真的內蘊。作品也反映出藝術家的人生觀,賴永興提到,多和圭三以槌子敲打實心的鐵塊,他覺得鐵塊就像社會一樣,槌子敲打在平整處不受影響,宛如支持著社會運作的中堅份子,但敲打到邊緣處剝落了,就像是社會邊緣承受不住壓力的人,他覺得他自己就像是鐵塊邊緣處敲打剝落的部分。藝術家自外於社會的自我意識,藉由純粹的物質性暗示出來,似乎也反映出日本文化中含蓄內斂的氣質。
石田陽介《甦醒》。(赤粒藝術提供)
此外,本次展覽中以人物為主題的藝術家也有精彩的表現。賴永興介紹現為金澤美術工藝大學副校長的石田陽介,與其他東京藝大出身的藝術家略有不同,乃是長期耕耘日展的創作者。日展的前身日本文部省美術展覽會(後改制為帝國美術展覽會),乃是日本參考法國沙龍展覽制度所發展出的美術競賽體系,在戰前有極大的影響力,日治時期臺灣重要的藝術家,如黃土水、陳夏雨等人,皆曾入選這個代表日本藝壇核心的重要展覽,對臺灣藝術史有相當重要的歷史意義。戰後日展幾經變革,從官方轉由民間單位主辦,在戰後現代藝術發展的劇烈變化中,已經不復過去定於一尊的權威性質,但仍是日本藝壇相當重要的活動之一。石田陽介長期參與日展出品,所代表的是較為古典的人體塑造體系,他主要的創作是以泥塑人物為主,近10年來改以木材創作。此次所展出的木雕人物小品,石田陽介以泥塑般的雕塑手法,用雕刻刀處理出迥異於一般木雕創作的人物肌理,在嚴謹的古典風格表現之餘,卻帶有當代性的視覺經驗。
青野Sequoyah作品。(赤粒藝術提供)
另外,此次展出藝術家中年紀最輕的青野Sequoyah,是本次展出藝術家中唯一沒有在學校任教者,其作品也是首度在臺灣展出。混血背景的青野有著紮實的人物寫實功力,除了日本之外,也活躍在紐約的藝術圈,他的木雕自塑像以寫實手法,但極富個人意識。一系列的木雕人像作品,描寫出他在紐約看到的行人百景,但又被他切割重組。據賴永興提到,藝術家希望能藉作品重回未完成的方式重新喚起作品製作過程中的美好體驗與所迸發的創意與想像力。
「日本當代名家雕塑展」展場一景。(赤粒藝術提供)
由於場地與運送的限制,本次展出的作品多半尺寸較小,但其多樣的材質與表現手法,亦能感受到日本戰後雕塑多元發展的一面。賴永興談到,日本有雕塑相關學系的學校甚多,每年都培養出大量的雕塑專業人才,因而要為日本戰後雕塑發展理出一條明確的脈絡確有難度。但賴永興特別提及,此次來臺展出的日本藝術家,均是親力親為,獨自完成每一件作品,不假手助理或工作團隊。如此的執著態度,更顯得每件作品獨一無二,充滿藝術家灌注的精神與技藝,在作品上顯現出凝練細緻的質地,值得我們一再低吟回味。

日本當代名家雕塑展

展期:2020.07.08-2020.08.23
地點:赤粒藝術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大安路一段116巷15號

 

李孟學(Li Meng-Hsueh)( 95篇 )

嘉義市立美術館專案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