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紅毛港遷村實錄-家

紅毛港遷村實錄-家

一眼望去,白色牆面宛若攤開廢墟拆除的圖錄,紅毛港聚落分布空照圖,像是拆除計畫的工事地圖。竹師藝術空間於上月展出…
一眼望去,白色牆面宛若攤開廢墟拆除的圖錄,紅毛港聚落分布空照圖,像是拆除計畫的工事地圖。竹師藝術空間於上月展出入圍第13屆台新藝術獎的陳伯義作品「紅毛港遷村實錄-家」,展間中央有著六張桌子,上頭擺著人生各重要階段的舊物:舊式身分證影本、印章、書信、學生證、明星花露水等,這些皆來自於已消失在地圖上的紅毛港聚落。
陳伯義,層跡-高雄 紅毛港 海汕1路154號吳稱讚宅-,攝影,2006,藝術家提供。
高雄紅毛港因荷蘭統治時期貿易船隻的頻繁進出而得名,其自1624年開始逐漸形成聚落,直至1967年因高雄港的擴建計畫開始長達38年的遷村史。專業是水利工程的陳伯義,就讀成功大學時因攝影引領他進入紅毛港,隨著2006年拆遷開始將自己丟入廢墟之中,同時進行「遺留」、「層積」與「窗景」三系列的創作。隨著居家空間逐漸被清空、拆卸所遺留下的物件,牆面因人類活動所留下的痕跡,窗戶被破壞後的室內與室外景觀,時間留下了人「曾在此」的皺褶,陳伯義以他的角度,讓可能消失的紋理成為可見。遷村將人、聚落曾經紮實的生活一步步地搬運、清除,而陳伯義則透過攝影,將這種過程中隱含的生活的細節細膩挖掘、層層剝開,為隱匿於其中、具血肉溫度的情緒續寫新的故事,同時讓觀者反思:經濟開發與人和土地的關係,該如何拿捏才能達到所謂的平衡?
孫孟巧( 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