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在陳伯義的鏡頭下構成如何的「風景」敘事?2009年在莫拉克風災後,他曾挺進高雄那瑪夏區的南沙魯部落,記錄土石泥流肆虐後的廢墟家屋,磁磚牆上爆噴的泥痕,促使天災的痕跡成為省思的凝視。這道著力紀實「痕跡」的美學逸徑,於此次非畫廊展出「後莫拉克」,再次以影像呈現人為與天然地質事件(Artificial geological event)弔詭的參照。對於陳伯義而言,台灣每次經歷重大災害就應學習到新的思維,「面對災害,我們不能僅停留在災害的痛苦,應該思索從災難習得怎麼樣的經驗?」如「921」地震,台灣建構了更趨近歐美的救災體系,而具有土木工程學背景的他,面對莫拉克時他識別的更是台灣工程單位,重新反省對於台灣山林工程的治理。
陳伯義|後莫拉克-2015高雄勝境橋II 2015 125x100cm 非畫廊提供
「後莫拉克」系列是以荖濃溪的莫拉克重建工程的地景影像為主體,在記錄風災現場過後,他不斷思考「如何回到災害現場?」以影像重新書寫,「後莫拉克」為延續性的綜合性作品計畫,然此次展出聚焦災害工程和地質等重建工作的紀實影像,尤其呈現災後交通建設的重建工程。陳伯義表示,在生態工法已無法因應極端氣候的暴烈後,台灣山林的災後重建工程轉而以最剛性的工法為主流,如外科手術般先清除道路沿線所有不穩定的山坡與碎石,於山壁上打上岩釘,再將整片山壁灑滿水泥,如同包膜般澆灌起來,最後再於乾燥的水泥噴上充滿混合種子的培植土,當甘霖落下,草芽併發,假幕般的山林自然又重現在用路人的眼前。在荖濃溪的田野過程中,人為與自然地質事件不斷交織著敘事,「這些重建工程設施應該也要算是大自然地質事件的一部分。」他企圖在影像中的同一現場置入兩種敘事,一邊是天然、一邊是人為的地質事件,一邊是人為的野溪溫泉歇腳處、一邊是土石流的現場,即便兩張影像分開並置,然只要退後就會發現兩張影像具有交界相連指涉的都是同個現場,「在自然環境間你無法完全區分自然與人為,但帶給我們的省思是人在自然界活動間應該要有一個範圍,而那個範圍就是我們以何種態度去面對自然。」
陳伯義|後莫拉克-2014高雄玉穗溫泉 2014 125x100cmx2 非畫廊提供
「後莫拉克」系列是以荖濃溪的莫拉克重建工程的地景影像為主體,在記錄風災現場過後,他不斷思考「如何回到災害現場?」以影像重新書寫,「後莫拉克」為延續性的綜合性作品計畫,然此次展出聚焦災害工程和地質等重建工作的紀實影像,尤其呈現災後交通建設的重建工程。陳伯義表示,在生態工法已無法因應極端氣候的暴烈後,台灣山林的災後重建工程轉而以最剛性的工法為主流,如外科手術般先清除道路沿線所有不穩定的山坡與碎石,於山壁上打上岩釘,再將整片山壁灑滿水泥,如同包膜般澆灌起來,最後再於乾燥的水泥噴上充滿混合種子的培植土,當甘霖落下,草芽併發,假幕般的山林自然又重現在用路人的眼前。在荖濃溪的田野過程中,人為與自然地質事件不斷交織著敘事,「這些重建工程設施應該也要算是大自然地質事件的一部分。」他企圖在影像中的同一現場置入兩種敘事,一邊是天然、一邊是人為的地質事件,一邊是人為的野溪溫泉歇腳處、一邊是土石流的現場,即便兩張影像分開並置,然只要退後就會發現兩張影像具有交界相連指涉的都是同個現場,「在自然環境間你無法完全區分自然與人為,但帶給我們的省思是人在自然界活動間應該要有一個範圍,而那個範圍就是我們以何種態度去面對自然。」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追蹤作者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企劃主編《刺花 Tshiah-hue》、製作《調皮 The Skin Surfing》卡帶專輯,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