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簡稱「ART TAIPEI」)試圖在畫廊展位之間另創不同的可能性,五大特色展區的擘劃貫穿於台北世貿廣闊的展位間,主辦方嘗試藉由所茅定的不同特色進行更加多元的演繹,其中包括美術館特區、藏家錄像藝術收藏展、公共藝術特區、科技特展,以及台灣戰後美術特展五個區塊,典藏ARTouch也將分成上、下兩篇,為各位讀者介紹每個特展所試圖面向的主題。
有章藝術博物館展出現場。(本刊資料室)
美術館特區
此次ART TAIPEI以「無形的美術館」為題,特展區也實際邀請美術館以精緻的策展呈現,包括台北當代藝術館、有章藝術博物館、毓繡美術館、鳳甲美術館等四座館舍,分呈各具風貌的精藏及策劃,並與大會主軸相呼應。四個館所針對自身的特色典藏及展覽脈絡進行主題式的展覽策劃,突顯出台灣美術館的特色與樣貌。
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現場。(本刊資料室)
台北當代藝術館以「視覺x身體x世界的互換體系——行為藝術八個展」作為策展主題,以黃明川工作室所拍攝記錄的的三位藝術家:李銘盛、楊金池、許淑真,以及瓦旦.塢瑪、段英梅等人的行為錄像紀錄展出,讓這項極少在藝博會展出的創作類型,透過展呈共同思考行為藝術在商業機制下收藏的可能。有章藝術博物館展區則試圖在展覽中探討「學院型美術館創造當代藝術的趨勢」,當新生代藝術家不再承襲舊有,而試圖開創新趨時,所呈現質感優質的裝置與錄像作品所建構的是什麼。毓繡美術館帶來館方典藏的澳洲寫實雕塑藝術家山姆.詹克斯(Sam Jinks)極度寫真的雕塑作品。鳳甲美術館以侯怡亭的錄像作品構成「繡像檯」展覽,呼應美術館的刺繡館藏所進行關於觀念上的挪移。
毓繡美術館展出現場。(本刊資料室)
鳳甲美術館展出現場。(本刊資料室)
開.窗:藏家錄像藝術收藏展
本屆ART TAIPEI推出去年就開始醞釀的錄像藝術收藏展,由台灣藏家聯誼會(今年由中華民國畫廊協會輔導成立)組織籌辦,集合了來自多位台灣藏家所藏之具有代表性的24件錄像作品,16位藝術家中有比爾.維歐拉(Bill Viola)這樣如雷貫耳的錄像藝術先驅人物與近藤聰乃(Akino Kondoh)等海外藝術家,也有高俊宏、袁廣鳴、崔廣宇、許家維、周育正、許哲瑜、吳其育、陳依純等台灣活躍的中青輩影像創作者,展呈中不乏他們的代表作,值得仔細品味。
「開.窗:藏家錄像藝術收藏展」入口處。(本刊資料室)
可惜的是,坐擁於遍布藝博會現場繪畫、雕塑作品中間的這一難得的錄像展區,卻並未提供錄像藝術適宜的觀賞環境,而是如周遭展位一般,將作品在牆上如畫作般一字排開、偶有如小件雕塑般置於展檯上,作品中的聲響本應如何觀眾也不得而知(因僅有低音量且互相干擾的擴音),現場也鮮有觀眾長時間逗留觀賞。從特展規劃上來說,原本立意上佳,旨在推介台灣藏家錄像收藏的眼界與脈絡,卻未見更多足以在藏家與藝術家、作品間建立起連結的線索,遑論引導觀眾理解這些收藏品味背後的故事、認識錄像藝術收藏的獨特之處、吸引更多人開始自己的錄像收藏。在保守而粗糙的展呈規畫下,藏家隱而不見,藝術家則儼然早已不再是自己作品的主導者。
傑西.麥克尼爾(Jess Macneil)《迴旋》(Revolution,2011)於展覽現場。(本刊資料室)
吳其育《折射》(2015)於展出現場。(本刊資料室)
公共藝術特展
以巨型取勝的公共藝術作品,向來是吸睛拍照、搶鏡頭的重點,今年ART TAIPEI特別將公共藝術展區獨立於畫廊展位之間,座落在各主要走道上,企圖吸引流連在各個展間往返的觀眾,本屆的公共藝術展區特別推出三組截然不同形式的雕塑、裝置之作,包括台灣藝術家劉柏村、日本藝術家赤松音呂(Nelo Akamatsu)與戶木修(Osamu Kido)。
台灣藝術家劉柏村的巨型鐵雕作品《八方維度之金剛造像》。(本刊資料室)
位於主展場走道後方,一件高達300x300x400公分,由鋼鐵圍牆拼接建構而成的八面體空間,是台灣藝術家劉柏村的鐵雕作品《八方維度之金剛造像》,仔細觀看此作會發現由雷射切割尺寸不一的金剛造像隱於其間,觀者走進空間後,即被尺寸不一的金剛人形包覆其中,位於上方是紫色LED投射燈,依照時間運算閃爍不已,彷彿時間在無意識中流逝,藝術家藉以回應工業時代在科技快速發展之下,人們對時間的感受逐漸鈍化,對事物原本存在的價值面臨各種挑戰與崩潰的臨界點,生命的存在已是可有可無般的虛無飄渺。
日本藝術家赤松音呂(Nelo Akamatsu)的聲音裝置《手水缽渦旋瓶》(Chozumaki)。(本刊資料室)
另一件位於主走道展場中央,由漂亮如耳朵狀的玻璃瓶組合而成的大型聲音裝置,是日本藝術家赤松音呂的作品《手水缽渦旋瓶》(Chozumaki)。此作靈感源自於參訪日本神社之前會先在淨手處洗去塵埃,回歸神與自我內在的對話。瓶中的水渦透過磁鐵帶動水波的震動,觀者除了觀看攪動過程所產生無數的氣泡外,也必須抱持沉靜的心才能聆聽到其所發出的聲響,藝術家藉此作試圖改變觀者的物理感知,開啟人類五感的敏銳度。
日本藝術家戶木修(Osamu Kido)的螺旋金屬雕塑吸引不少人駐足拍照。(本刊資料室)
此外,位於畫廊B、D區的走道上同樣也是日本藝術家之作,任教日本東京藝術大學雕塑系的戶木修,從螺旋狀DNA的靈感啟發而來,透過精算程式創造出最為優雅的圓弧度,在光線照耀之下燦燦金光閃爍。不過可惜的是,今年公共藝術展區雖然展出作品精彩,但整體規劃上似乎稍嫌薄弱,數量著實有限,讓人直呼不過癮!
Tags
ARTouch編輯部( 1689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