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年換著方式讀繪本,主題式閱讀特別有趣,同一主題一字排開,各各自帶光芒,創作者或從自身經驗感受與觀點出發,或擷取生命中某個重要時刻、那些閃亮亮的回憶、珍而重之的期待與盼望。
從懷孕開始,殷殷企盼孩子精光健壯的,一直到呀呀學語,相伴探索這個無比新奇的世界。這些放諸四海皆準的故事,一代代傳承下去,把愛和溫暖帶進每個家庭。
身為資深(反骨)媽媽,不可能安於此。讀膩了這些柔軟的故事,更喜歡柔中帶剛的,甚至讀起來有點苦澀、有點心酸的類型。
這類型的繪本裡,最怕的就是《有時母親,有時自己》。讀書會上被迫讀了《有時母親,有時自己》時,倏忽被揭開的隱匿,刺刺的,渾身不對勁。沒有眼淚,只是疼痛。本來最害怕的人獸造型,卻在結合了母親的渴望而變得犀利,鳥的翅膀、原始獸性的內蘊,每幅圖像都牽引出深邃的思考與衝擊,從最討厭到最喜歡,因為理解才變得可愛,算是明證。
於是,對「不一樣的母親」感興趣:會發脾氣的大象媽媽只需要五分鐘而已都很困難,阿文的媽媽會噴火多痛快,企鵝媽媽大吼大叫之後,只好自己去收拾殘局,還有叛逆的野獸國媽媽,享受過美酒狂歡之後,躺在浴缸裡的快意暢然。隱藏在這些小小叛逆背後的思維,是母親不一定要完美,不一定要犧牲奉獻,不一定要把自己縮得很卑微無聲,母親就只是自己,也曾經是孩子是少女是渴望被照顧呵護的人,很簡單很自然。我會跟孩子說:媽媽也會累,媽媽不是無敵鐵金剛,媽媽不是情緒垃圾桶,我希望孩子在被愛的必然裡,同時能滋養出愛人的能力,懂得同理別人的感受,即使是最親暱的父母親,也要以禮相待,敬愛以對。這種能力變得很重要,我見過很多孩子在外面待人溫和有禮,遇到父母就粗魯任性、大呼小叫,家人之間的份際最難拿捏,多一點成了溺愛,少一點是疏離,愛與被愛是生命的恆常課題,進一步退一步都是練習。

讀完韓國劉智娟《媽媽的畫像》,慶幸自己走進繪本的世界,得用一本書厚度才說得完的故事,短短幾十頁的圖文就做得淋漓盡致。有好多次我帶著它去演講,一開始光是看封面大家就搖頭不喜歡,等到聽完故事,幾乎所有反應都是不發一語,然後深深嘆一口氣。常常會說某本書後勁很強,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出框」與出走,框架可以是擁有與關注,更是打破既有的限制,讓身心靈都不同的可能。這本書最有趣的是女兒的視角出發,從不理解的起點出發,一步步找尋答案,人生不正是如此,因為有疑惑,因為困頓,才有新的可能。這是我喜歡的故事,喜怒哀樂凝聚成一條河,你我皆泅泳其中。

以為充滿母愛的正向繪本從此很難感動我,直到遇見《我想告訴你》。
王淑慧是我很喜歡的插畫家之一,簡單的線條裡盡是多情的滋味。文字輕簡,圖像飽含和煦溫暖的質地,幾幅跨頁都讓我駐意良久,像是跟熊孩子一起灌注小花苗,右半頁是矗立的大樹,文字是這樣說的:「你來了之後。我們一起經歷了許多事,日子總是特別快。」圖像將時空的流動交織著情意綿綿,令人動容。一眨眼熊孩子變成大毛孩,時間是最殘酷的主題,一轉瞬就只能望著孩子離去的背影,母親的宿命是等待,是構築溫暖舒適的避風港,盼他歸來可以喝杯熱茶,聊聊心事,已然足夠。

養過「熊孩子」的媽媽都懂得,日常並不是都踏著輕快幸褔的腳步,會有充滿希望的時刻,哭泣無力的時刻、心滿意足的驕傲時刻交織而成,而最殘酷的課題是時光,它會帶走依依眷眷的嬰孩,換給你一個高壯獨行的大毛孩,本該是握著牽著的厚實小手,很快地你只能仰望他離開的笑臉,用力更用力的揮手說再見,不讓眼淚流下來。你只能緩緩地搭建一座溫暖舒適的避風港,然後等待,再等待,等他回頭看你一眼,等他需要你的時候為他遞上滿滿的關懷,一杯香氣四溢的熱茶。遠遠的守護,靜靜的等待,是母親心上的願,滿心的愛。
我討厭流淚,卻一遍遍在這些愛的故事裡傷感,然後釋懷。

延伸閱讀
【無所不在的母愛】
媽媽你會永遠愛我嗎?(維京)
猜猜我有多愛你(上誼)
媽媽這是給你的禮物(大好書屋)
媽媽的一碗湯(格林)
我的媽媽(青林)
媽媽的祈禱(維京)
有一天(親子天下)
【失去與想念】
想念(親子天下)
再見了!變成鬼的媽媽(小熊)
我好想媽媽(水滴)
媽媽是一朵雲(巴巴文化)
【媽媽的勇敢】
媽媽的紅沙發(三之三)
媽媽做給你(維京)
讓我安靜五分鐘(維京)
阿文的媽媽噴火了(阿布拉)
大吼大叫的媽媽(親子天下)
【天下的媽媽都不一樣】
有時母親有時自己(字畝)
媽媽的畫像(台灣東方)
媽媽的一百張臉孔(大穎)
三位媽媽三份便當(青林)
奇怪的媽媽(小魯)
我的阿嬤媽媽(三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