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藏」即特殊館藏(Special Collection)的簡稱,主要包括古籍及文獻,約在1911年以前出版的書籍皆屬古籍;至於文獻則範圍廣泛,包括舊時的檔案、契書、手稿、圖片(拓片、明信片)、影音、繪作乃至於實物(書版)等。特藏具有珍罕、藝術以及研究等特性,久為圖書館所重視,過去多以保存為主,「養在深閨少人知」。約在2000年時,國內配合全球資源數位化的風潮,啟動「數位典藏(Digital Archives)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歷時十餘年,由最早的七個機構拓展到近千個保存特藏的公私單位,參與計畫者藉此掌握到特藏數位化的程序,意識到特藏的活化與利用,進而發揮特藏的影響。
一般的圖書館所藏的不外乎書刊、雜誌、視聽資料或電子資源,只有少數圖書館擁有特殊藏品,它需要具備天時、地利及人和等因素,才能薈萃於一館。臺大圖書館創建於日治時期,國立臺灣圖書館的前身是日本總督府圖書館,兩者都藏有大量的日治時期特藏,這是「天時」;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古籍和檔案沿自清宮所藏,算是「地利」;國家圖書館在抗戰期間從藏書家手中買入甚多價值連城的古書,既要避開敵偽的偵查,又要和國外勢力比速度,過程驚濤駭浪。當時在上海淪陷區由若干護書心切的學者組成「文獻保存同志會」,與在重慶的館長蔣復璁合作無間,「人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特藏在圖書館享有高規格的待遇,包括溫、濕度的管控,並且配屬防火、防水、防盜、防蟲等種種設施,藏品進入專屬書庫之前需要消毒,出借閱覽需要符合規定,以上種種作法無一不顯示出它的特殊和重要。
國家圖書館設有特藏組(現稱特藏文獻組),從藏品的蒐集、保存、編目乃至於出版、展覽、推廣,幾乎全由該組一手包辦。我曾經擔任過特藏組的主管,有人戲稱我作的是「提頭辦事的活兒」,因為一般圖書若是找不到,還可以報失;但若是特藏少了一冊,被質疑的將不單是那件藏品,還包括整體的管理。

國內特藏的活化利用
除了國家圖書館,臺灣大學圖書館與國立臺灣圖書館,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傳斯年圖書館都是國內特藏數位化的重要典藏機構,其來源包括了1949年遷移來臺的藏品,也有臺灣本土以及日治時期和近代的作品。它們代表了民族淵源以及本土文化,例如國家圖書館的古籍、當代手稿,臺大圖書館的原住民資料、清代檔案、美援史料,臺灣圖書館的日治時期書刊、圖像,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古籍、地圖及檔案,傅斯年圖書館的清代線裝書、西南邊疆古籍;此外,還有國立師範大學及政治大學的校史檔案。從這些資源,我們可以勾勒出臺灣成長的淵源及發展的軌跡,這當是原始藏品以及數位化的重要性。
圖書館重視使用勝於典藏,活化利用是特藏循環利用週期的重要一環,唯有活化利用才能產生影響力,繼續開發蒐集特殊藏品,並推動數位化,以各種方式加強曝光度,吸引一般民眾及專業人士瞭解及研究。國內各收藏單位具有許多活化與利用的良法,值得彼此觀摩,以下簡介若干特點:
提供影像,建立合作平臺
各館皆提供線上影像瀏覽,並建置查詢系統。臺大圖書館數位資源種類最多;國家圖書館、臺灣圖書館與傳斯年圖書館兼有整合查詢系統,可跨資料庫查詢;部分圖書館的影像需申請瀏覽,甚至只限內部瀏覽,頗為不便;國家圖書館及傅斯年圖書館與國外圖書館建立了合作關係,以共享影像資源,內容更加豐富。
國家圖書館建置「通用型古籍數位人文研究平臺」,整合了影像掃描、光學字元辨識(OCR)、自動標註系統等,提供了全文檢索、資訊視覺化、人物社會網絡分析等功能,方便民眾接觸,也提供研究素材。
出版與展覽,生動活潑
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文獻的出版品,包括書目、解題、圖書、全文、影像、校勘、明信片、書籤、影片及文創紀念品等類,豐富齊全,其中《美援臺灣與狄寶賽先生(DVD)》歷史紀錄影片(2008),取材於美援顧問狄寶賽(Valery Sergei de Beausset)捐贈的個人檔案、日記、信件和影片,描述臺灣在美援時期的成長與發展,這部作品曾獲得優良政府出版品獎項。國家圖書館近年來的授權合作出版,廠商以網路募資,也很有成效。
國家圖書館官網有「特藏線上展覽館」,內收有歷來展覽的說明以及展品介紹;臺大圖書館舉辦的重要展覽都留下「環景導覽」,其中「重返田野:伊能嘉矩與臺灣文化再發現」,內容包括手稿、檔案、影音等,為伊能嘉矩在臺灣從事人類學研究的紀錄回顧,頗具深度;國立故宮博物院舉辦過「水不在深」數位文獻特展,並巡迴移展,內容包括清代渡海來臺時的坐船、院藏古地圖中對臺灣地理的記載,以及清領時期水沙連地區(今南投境內)沿路所見的風土民情與自然風貌等等,並配合動畫、360度虛擬實境(VR)互動以及擴增實境(AR)方式的沉浸式學習(Immersive Learning),觀者可參與並互動。
數位加值,創意推廣
「數位加值」(Digital Value-added)可以改善藏品並創造更高的價值,以上所述也都屬於廣泛的加值。以下例子尤其能夠看出加值的重要,包括:國家圖書館「古籍數位資源創意教育推廣計畫」,以影音圖像呈現古籍的內容,例如「近代臺灣原住民的身影」,國家圖書館又以林良〈一間房的家〉及〈小太陽〉為文本,使用原作者的繪畫與手稿,運用沉浸式虛擬實境(VR),來看作家生活起居的溫婉;國家圖書館及臺灣圖書館也都以清代郁永河所寫《裨海紀遊》這本書作為題材,以虛擬實境體驗1697年的臺灣人文景物;國立故宮博物院官方影片《聽我說文物》,以〈臺灣圖附澎湖群島圖〉為題材,提供線上分享。


其他方式,增加利用
臺灣圖書館曾利用「密室逃脫」遊戲來推廣特藏資源;國家圖書館拍攝了許多影片,放在YouTube,推廣特藏文獻,並且將若干藏品的出版、展覽及演講通過系列結合,以擴大其影響;國立故宮博物院於2004年拍過一部電影《經過》,由桂綸鎂主演,她是故宮助理研究員,自小聽著資深員工阿超伯的故宮往事長大,對隱身故宮的山洞庫房,有著浪漫想像,是置入行銷的好方法。
30多年前,我曾經承辦將國家圖書館所藏的《金石昆蟲草木狀》印製出版,該書為明代著名女畫家文俶親手繪製,包含1316幅圖,繪有1070種本草植物,既是一部中藥圖譜,也是大自然動、植、礦物的彩繪百科全圖。其中有一幅稱「益州金屑」,以金液繪上,逾數百年後,猶如新繪,毫不褪色,當年找來印製許多佳作的中華彩色印刷廠,他們看後表示無法拍攝製作如實,2013年,世界書局以國家圖書館的數位掃描影像為底,出版彩印本,刷印多次至今。

課堂上同樣吸睛的還有臺灣大學圖書館的《美援臺灣與狄寶賽先生》紀錄片,片中包括狄寶賽所贈的私人檔案及影音,當時參與者的訪談以及過去的紀錄影片穿插敘述。美援翻轉了臺灣的經濟體質,狄寶賽堪稱是中美雙方的總策劃師,當時臺灣的菁英官僚與企業家都現身在片中,如李國鼎、孫運璿、王永慶,透過臺美雙方的合作,奠定了臺灣諸多的基礎建設,如水庫、電力、鐵路乃至於肥料、塑膠、棉紡等,狄寶賽說過一句令人動容的話「只要田裡多一磅肥料,就可以遠離共產黨一大步。」
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擁有大量中國特藏文獻,己經全數掃描,並且開放線上利用,數位影像的畫質好,查詢也很便利。該館由著名的書目學者編寫了六巨冊「書志(Analytical Bibliography or Critical Bibliography)」,並且選出具有代表性的佳槧,印製了系列出版品,在《哈佛燕京圖書館文獻叢刊》之下,包括《館藏中文善本彙刊》、《館藏蒙文文獻彙刊》、《館藏稿鈔校本彙刊》等,不計其數。
由這些例子,可看到特藏文獻確實是圖書館的重寶,而透過數位化,妥加利用,更是如虎添翼。
借鑑他山之石
「展覽推廣」是圖書館及博物館的要務,國內外圖書館及博物館可資啟發的地方所在多有,但「南橘北枳」,不必「削足適履」,茲選擇以下例子加以介紹。
國立故宮博物院的3D影像
故宮博物院所藏書畫、器物在活化利用上的程度超過古籍、檔案,如〈清明上河圖〉、〈百駿圖〉都有3D動畫的數位效果,可供參考,以貼近社會大眾。
大英圖書館的動畫介紹
大英圖書館製作了系列影片,多達千部,其中多有啟發,該館藏有〈大憲章〉羊皮紙的原件,以動畫生動地說明當年的制定以及對歷史和當代民主的影響,深富教育意義。


美國科羅拉多州「柯林斯堡歷史連線」
美國科羅拉多州(Colorado)科林斯堡的Poudre公共圖書館區與當地博物館Fort Collins Museum of Discovery共同建立了「柯林斯堡歷史連線(Fort Collins History Connection)」,使用者可以查詢到有關科林斯堡的大事記、建築物、譜系資料、個人傳記、地圖、照片等等,是一個成功的博物館和圖書館線上合作之模式(Poudre Libraries & Fort Collins Museum of Discovery, n.d.)。

日本東洋文庫圖書館和博物館的合作普及
日本東洋文庫以研究亞洲歷史文化為主,文庫所屬的圖書館和博物館合作辦展,日前舉辦的「亞洲傳記─編織歷史的人們」特展,旨在以亞洲視野審視從古代到現代的歷史,並且從史料中看歷史人物的成就及其影響,探討亞洲歷史而不是國家或地區的時代趨勢和特徵。該特展選出《漢摩拉比法典》、《元朝秘史》、《歷史地圖集》(1732年巴黎出版)等圖籍,來呈現以下五個子題,分別是:古代帝國的建立與廣大宗教領域的誕生、世界宗教與當地文化的融合以及新社會階層的興起、從蒙古帝國統一歐亞大陸到後蒙古時代、強國的繁榮與東西方的接觸、現代國家形成的軌跡。展覽的角度廣闊、視野宏觀。

2003年東洋文庫還與日本國立情報學研究所合作進行「數位絲路計畫」大型研究項目(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該計畫由東洋文庫善本數位檔案館提供245部善本的數位檔案,計有7萬2591頁高解析度影像,包括探險紀錄、學術研究、歷史紀錄及照片。根據東洋文庫收藏的探險隊的調查報告,「數位絲路計畫」得以進行若干絲路中的洞窟壁畫的數位重建。在「善本中的絲路」子項目中,大量使用以上善本書中的人物和照片,講述絲綢之路沿線的文化遺產,圖片清晰而生動。

為了推廣「數位絲路計畫」,東洋文庫博物館同時配合開發若干普及活動,包括2011年「遷畫─絲路」(遷画─シルクロード),該活動可以從虛擬的數位展品影像,列印出原始圖片之明信片,深受兒童的喜歡,既能得到創作的樂趣,也能瞭解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產。
由以上所知,特藏的活化利用將面對廣大的民眾,更有必要推廣到年青族群,甚至兒童少年,以充實他們現有的網路資源。


未來的發展與期待
上述特藏文獻的數位化與活化利用互為循環,然而數位化需要經費的挹注,在「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結束後,國內目前只有傳斯年圖書館繼續以「數位典藏創新計畫」爭取特殊經費,其他各館則需自行安排,這對特藏的活化利用不無影響。
整體而言,國內特藏文獻的數位比例以及活化利用的程度較諸美國國會圖書館、大英圖書館、東京大學圖書館,不在其下。雖然國內各館性質不一,但是彼此間可資觀摩處甚多,也不必期待一致。各館之間的聯繫不應因為數位典藏計畫的結束而停止,仍然有必要彼此互通,合作分享。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British Library. (2015). What is Magna Carta? Retrieved from https://reurl.cc/xvxA0N(2024/8/6)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 & Toyo Bunko. (2003). Digital Archive of Toyo Bunko Rare Books. Retrieved from http://dsr.nii.ac.jp/toyobunko/ (2024/7/27)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 (2003). Digital Silk Road Project. Retrieved from http://dsr.nii.ac.jp/ (2024/7/27)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 (2007). Digital Silk Road Project. Retrieved from http://dsr.nii.ac.jp/senga/postcard/ (2024/8/6)
Poudre Libraries & Fort Collins Museum of Discovery. (n.d.). Fort Collins History Connection:an online collaboration between FCMoD and PRPLD. Retrieved from https://history.fcgov.com/(2024/8/6)
Toyo Bunko Museum. (2024). Asian Figures Who Shaped History. Retrieved from https://toyo-bunko.or.jp/en/museum-exhibition/308/ (2024/7/27)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