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故宮正館增改建,官民意見交鋒:故宮修復及再利用計畫說明會實況

故宮正館增改建,官民意見交鋒:故宮修復及再利用計畫說明會實況

Officials and Public Opinion Clash over Expansion and Renovation of NPM’s Main Building: What Happened at NPM’s Restoration and Reuse Plan’s Briefing Session

「北部院區整(擴)建計畫」分項計畫,針對北院既有建築汰換老舊設備並補強結構,改善耐震、防水,提升文物典藏及展示安全。由於故宮正館於109年登錄為臺北市歷史建築,依文資法規定,故宮在整建過程中須分階段舉辦公開說明會,與民眾面對面交流意見。此案不僅牽涉故宮老舊部件的汰換修復,更關乎整體建築外觀、內部空間利用,將直接影響故宮形象與未來的參觀體驗,值得公眾關注。新的故宮會是什麼樣貌?是否取得社會共識?本刊實際參與3月1日說明會,呈現現場交流實況。

為強化故宮的觀光動能,行政院於106年12月6日核定「新故宮─故宮公共化帶動觀光產業發展中程計畫(107至112年)」,擬從景觀優化、展覽創新、活動整合、交通串連、行銷國際等五大面向強化故宮南北院之硬體設施及服務品質,並分為「故宮北部院區整(擴)建計畫」、「故宮南部院區國寶文物修復展示館建設計畫」及「博物館群國際觀光網絡系統建置計畫」三個分項計畫,全案預計投入新臺幣101億元經費。

其中「北部院區整(擴)建計畫」分項計畫,針對北院既有建築汰換老舊設備並補強結構,改善耐震、防水,提升文物典藏及展示安全。由於故宮正館於109年登錄為臺北市歷史建築,依文資法規定,故宮在整建過程中須分階段舉辦公開說明會,與民眾面對面交流意見。此案不僅牽涉故宮老舊部件的汰換修復,更關乎整體建築外觀、內部空間利用,將直接影響故宮形象與未來的參觀體驗,值得公眾關注。新的故宮會是什麼樣貌?是否取得社會共識?本刊實際參與3月1日說明會,呈現現場交流實況。

2024年3月1日,歷史建築「國立故宮博物院」修復及再利用計畫說明會。攝影/江采蘋。

國立故宮博物院修復及再利用計畫

「國立故宮博物院修復及再利用計畫」由宗邁建築師事務所擔任執行單位(協同主持),馬康俊建築師事務所任計畫主持。說明會開始,由建築師馬康俊對故宮建築梗概介紹,包括歷史建築概要、修復沿革、構造系統與材料、建築特色、現況損壞修復建議等,著重於「修復」、「補強」二部分。追溯歷史,位於外雙溪的故宮館舍由建築師黃寶瑜設計,1965年建成,後因空間需求進行過多次擴建。經歷數十年歲月,建築各部件出現各種劣化,如磚牆脫落、髒污黴菌、金屬鏽蝕、植物根系對牆體破壞、不當加裝管線和設備……等,建築師事務所已將建議修復事項列表彙整。

其次,事務所對材料進行檢驗,並評估結構安全性,發現(1)結構體現況混凝土抗壓強度各棟平均值低於估計的設計強度;(2)正館部分區域氯離子含量試驗高於標準(氯離子會腐蝕鋼筋,致使混擬土撥離);(3)C棟有較嚴重的混凝土中性化,其他棟屬中等程度(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令混凝土碳化,鹼性降低,間接使鋼筋生鏽);(4)正館大部分建築耐震容量與需求比皆小於1(CDR,Capacity to Demand Ratio,比值大於等於1為耐震合格),工程將以鋼板包覆柱梁,補強結構,以符合現行耐震規範。

相較修復與補強,「再利用」部分對故宮的外觀、動線、空間利用將有更大影響。據宗邁建築師事務所分析,故宮現有問題包括入口意象不明、展覽及服務空間不足、人車動線混淆、無障礙設施不足等。藉增建、改建改善問題之際,舊有與新設建物間亦須取得平衡。建築師費正元表示:「故宮是一個歷史建築物,我們做這個建築物的設計,一方面要有一些新的想法,另一方面還是要呼應一些原有建築物的精神。我們不希望去重複或者拷貝舊的建築物,希望舊的建築物有它舊的建築物的外觀、新的建築物跟新的一樣,以後來看也可以很清楚看到時代的不同。」費正元補充:「其實故宮博物院這棟建築物,從1965年開幕,兩年後就已經開始增建,一直到現在,它陸陸續續增建改裝,這是一個活的建築物。跟全世界很多成功的、有名的博物館一樣,因為參觀人數增加,還有對於展覽的需求、諸多原因,它們一直在擴建,所以全世界各地很多博物館,都是一個活的建築物。」此次規劃增改建的主要項目含:

故宮入口亭俯視模擬圖。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 改善入口意象

故宮二樓有一戶外平臺,一旁建築有「中山博物院」匾額及紅色拱門,為早期出入口,2007年故宮整建後拱門封閉,改由一樓左右側出入。費正元認為,以古典建築軸線來說,目前故宮的出入口不明顯,且目前二樓平臺並未被實際使用,希望新建一座入口亭,橫跨地下一樓至二樓,四周為玻璃帷幕,將光線和挑高的空間帶入地下室,並將廣場、花園等周遭景緻連結到室內。入口亭上方有大面積的折面屋頂,期盼呼應古典建築物意象。此外,建築師計劃將目前位於一樓旁側的餐廳閒居賦移至二樓中軸線,將紅色拱門重開,作為閒居賦入口。

故宮二樓戶外平臺,可見「中山博物院」匾額及紅色拱門。攝影/江采蘋。

◆ 恢復室內中央八角中庭

費正元表示,1965年黃寶瑜設計故宮時,中間原是一個挑空的空間,本次整建計劃拆除故宮的大紅樓梯,將此處改為八角形挑高的中庭。

故宮入口亭及八角中庭示意圖。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 戶外連通道及無障礙設施

未來將配合戶外全區無障礙動線規畫,在至善路捷運站出口直接設置無障礙電梯,連接圖書文獻大樓。研究大樓與正館平臺間增設三公尺寬的鋼構人行連通道,避免人車衝突。

◆ 改善展示空間

當前館內缺乏挑高展廳展示巨幅書畫,現僅有走廊旁的202展廳可資使用,相當有限,未來將規劃巨幅書畫專用的挑高展廳。

入口亭設置引起熱議

自華表大道望向故宮正館,現狀(左)與模擬圖(右)。
自研究大樓望向故宮正館,現狀(左)與模擬圖(右)。

針對修復及再利用,以入口亭引起最多討論,各方發言及建築師回應摘錄如下:


大雙溪好土聯盟練燕村:

故宮是1950年代臺灣仿古建築的代表作品,在109年10月26 日被登錄為歷史建築。根據文資法34條規定,歷史建築以及古蹟在修復時,不能遮蓋其外貌,或者阻塞觀覽的通道。故宮入口亭的增建,可以很明顯看到歷史建物的外觀被破壞。故宮身為歷史文物維護保管的機構,怎麼做出破壞正館歷史性文化資產價值的舉動,實在讓我非常想不通。

故宮於111年12月19日提出的這個修復案,在文資審查會156次會議中,已經被文資委員全部否決。但是故宮再次提出的修復案,跟上一次沒有太多變化,只有屋頂的形狀改變了,而視覺分析圖跟上次的一模一樣。這個修復案跟上次被委員否決的有何差別?

委員的意見是,增建屋頂遮蔽了正面的景觀;其次,八角中庭在安全上是否有疑慮。再來,對於把公眾利用的平臺,納入閒居賦咖啡廳的空間,委員持有意見。建築師報告中提到「這個空間很少被利用」,實際上,外國觀光客來訪時,尤其是大陸觀光客,全都在找「中山博物院」匾額。若將這個便利的拍照平臺,移入室內空間,是剝奪公共空間。再加上一樓的平臺增加的入口亭,總共會減少多少公共空間面積?本來大家都可以使用的空間,被包在室內中,是剝奪公眾利用、欣賞的機會。

我想要提醒,歷史建築應該修舊如舊,故宮要做結構補強、管線更新、漏水修復,我都沒有意見,唯獨不應該破壞景觀,歷史建築就應該保持原貌。請故宮三思而後行,撤回這個計畫案,重新規劃。不要作破壞歷史建築的罪人。

說明會上,民眾舉入口亭模擬圖表達不滿。攝影/江采蘋。

宋女士

這個灰白屋頂,感覺很醜,陰沉喪氣、烏雲罩頂;原本的黃牆很高貴且有代表意義,象徵典度,新的屋頂根本不協調。故宮是公共財,增建是不是應該有公投?調查全國民眾意見?這個再利用計畫沒有依照故宮原有的風格面貌修復,而且大片斜的屋頂遮蔽了中山博物院的門額,中山博物院的入口意象被遮蔽,我完全不認同。

第二,故宮沒有入口意象問題。十多年前為了彰顯了入口意象,就做了廣場草書玻璃天牆,也解決了人潮問題。玻璃天牆很有代表性,為什麼還要藉口入口意象來擴建、增加玻璃屋頂?是不是弄巧成拙?新建的玻璃門是重複洞開,從側面、正面都毀壞了故宮歷史建築中軸線視野,且安全性的維護有困難,還不如原先廣場的草書玻璃天幕。

假設因為少數人偏見、好大喜功,就曲解法規、改建故宮歷史建築,恐怕開一個惡例,以後恐怕層出不窮,藉修復再利用來浪費人民的公帑,名實不符。故宮不需要一再對歷史建築硬體做非必要的冒險改建,更迫切的是對軟體教育展覽、古物維修研究與文化交流的創新跟加強。

目前故宮一樓出入口與草書玻璃天牆。攝影/江采蘋。

東吳大學林同學:

如果你是遊客,而故宮入口不明顯,你會放棄遊覽的行程,或是問人入口在什麼地方?不會有人專程而來,因為入口不明就返回。應該改善的是遊客動線,引導他們進入故宮展間內。設計入口亭是本末倒置的作法。

第二,故宮的意義是保存文化,但入口亭的斜屋頂跟玻璃帷幕,和原本中華宮殿的建築風格並不接近,破壞了黃色的正體,還遮蔽了中山博物院的匾額、紅色圓拱門。就歷史層面來講,失去了原有的精神跟樣貌;就藝術的層面而言,它破壞了對稱美,像是中華宮殿跟西洋包浩斯的混血產物,不再是臺灣人民所認識的那個世界級博物館。


李先生:

我知道建築師想要模仿羅浮宮的金字塔,有新舊差別的概念,但是羅浮宮是一個很開闊的地方,而故宮前面有兩排龍柏,是一個直接的縱深。增建對於景觀的影響很大。

再來請教屋頂的材質,它是會反光的金屬面?還是一樣是燒瓦?公共建築上有好幾個案例,例如說法官學院,一開始銀色是很漂亮,結果落成後影響到周邊,不管是文昌國小或周邊的住戶,最終又把它漆成別種顏色,狀況跟當初的設計完全不同。故宮對面有住宅,在太陽照射下也可能影響到周圍的鄰居,甚至是來參觀的民眾。

建築師有他的想法,但是這個設計對於我們一般民眾來說,確實是一個很大的衝擊。真的需要做成這個樣子嗎?是不是可以再思考一下更好的方式,來呈現出偉大的建築跟設計。


宗邁建築師事務所費正元:

我知道各位可能對造型還是有一些意見,我先解釋一下我們跟上一版做的改變。我們減少了屋頂的面積,也減低了屋頂的高度,然後做了一些折面。

我想藉這個機會講一下對於故宮的一些認知,還是蠻重要的。我們現在看到的故宮這棟建築物,其實跟當初黃寶瑜設計的建築物截然不同,連黃寶瑜自己在增建的時候,某種程度也會遮擋他原來的建築物。其實2007年,一樓整塊原來黃寶瑜的建築物就通通不見了,現在的草書天窗是2007年的建築物,也不是古典建築物的手法。我的意思是說,在2007年舊建築物的語彙,就已經破壞掉,我們某種程度希望透過新的語彙,跟舊的有很明顯的區隔,但還是有秉持一些古典建築物的意象。

為什麼需要做一個入口亭,其實故宮最大的問題就是公共空間。在疫情前,故宮一天有一萬名訪客,非常擁擠,所以我們之所以要做這些改變、擴建,要把閒居賦擴大,就是為了符合這些服務的空間,希望能夠平衡不同需求。

我們是一個新的建築物,用新的設計手法,並沒有想要去模仿舊有建築物,我們也不想代替黃寶瑜去設計一個東西。黃寶瑜的建築物在2007年被遮蓋起來了,我個人認為是有點可惜,一樓的歷史建物看不到了,入口也不能打開了。我對這個拱門的想法也是類似的,它是一個歷史物件,但還是希望它可以被使用,讓觀眾穿透它。我知道各位可能對新的建築物的設計,有個人主觀或者一些不同的看法,沒有關係,我們其實也希望瞭解各位的想法。

關於屋頂材質,其實我們希望這個屋頂是有紋路的,不要像鋼建築物,希望是精細設計的,它有一些輪廓,可以呼應到現有故宮的屋頂,但不是把舊的拷貝,再貼上去。我們的確也考慮過瓦或金屬,但是我們知道金屬反射是一個問題,目前只是一個初步設計,我們還會持續探討。

2022年,故宮提報文資審議之舊版設計圖,此時入口亭屋頂沒有折面,八角中庭亦貫通至三希堂。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其他討論

除入口亭,民眾對於八角中庭、動線、展覽廳亦提出不少問題。民眾關心八角中庭是否將打通三希堂樓地板?是否影響結構安全?費正元回應:「我們並沒有要把三希堂給做天井,也就是說三希堂的樓板功能還是會跟現在一樣。對於結構的顧慮,其實結構技師公會有出文,說我們做的這些結構不影響。八角中庭還會增加一些新的鋼樑,整個作一層提升。這兩點希望可以澄清。另外我要提一點,黃寶瑜1965年第一期的建築,這個兩層樓的中庭的屋頂,就是一個流明的屋頂,當初在設計的時候就希望能夠引進自然光進來,但是沒有辦法做出來,那個天花板就封掉了。我們現在可以透過LED技術,在八角中庭天花板,做一個模擬陽光的照明,這個想法就是來自黃寶瑜建築師的中庭想法。」

關於參觀動線,民眾質疑是否有統計調查遊客如何到達故宮?如搭乘捷運、公車、自小客車,其來源將影響出入口,應納入動線設計考量。此外,也詢問館內展廳動線不明的解決方式。

正館立面歷年變化。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費正元說明,未來自捷運起始的無障礙通道、一般行人路線,將把人潮導引至一樓空間。乘遊覽車及小客車者,則從地下一樓進入並匯流至一樓。因一樓大廳為訪客集中空間,禮品部將從地下室移至一樓西側,會有新的對外櫥窗、獨立的出入口,未來即使故宮休館,禮品部亦可獨立營運。他補充,未來出入展廳皆會經過八角中庭,有助觀眾辨別方向,且八角中庭的兩側設置玻璃的電梯及開放性樓梯,動線將一目了然。

故宮改建後模擬圖,圖截自故宮提供之模擬動畫。
故宮改建後模擬圖,圖截自故宮提供之模擬動畫。
故宮改建後模擬圖,圖截自故宮提供之模擬動畫。

面對故宮展廳空間不足的問題,民眾懷疑新設計能否有效改善。影音導覽公司董先生提出,雖然入口亭向外推移,但若售票及服務櫃臺沒有一併移動,實際上展廳空間不會增加。大雙溪好土聯盟練燕村指出,故宮晶華為BOT案,使用期限至2030年12月12號,若空間收回,是否可將禮品部、餐飲部移過去,沒有必要為此增建。礙於說明會時間,細部問題未及被一一回覆。

故宮修復及再利用計畫的工期訂於2028至2031年,動工前需先通過文資審議並取得社會共識。事關故宮前程,茲事體大,故宮應鼓勵民眾參與,然而2022年9月故宮召開說明會,未主動於官網提供完整簡報;今年3月之說明會,雖有發布簡報,卻未寫明說明會召開時間及地點,未免有大事化小之疑。針對民眾疑義,故宮方應公開詳盡數據、方案,如八角中庭施工安全數據、修復前後展廳面積的變化、公共空間面積增減、入口亭對「中山博物院」匾額遮蔽與否、施工採全館封閉或半半施工等,以昭公信。

故宮修復及再利用計畫相關資料,含3月1日說明會簡報、空間模擬動畫、模擬圖下載。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江采蘋( 65篇 )

《典藏.古美術》編輯,古文明愛好者,關注書畫藝術活動,秉持幽默看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