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場上永遠的「1」號先生─張宗憲(Robert Chang),1928年出生於上海古董商世家,父親張仲英是上海著名古玩商號「聚珍齋」主人。張宗憲年少20歲隻身一人赴香港創業,1950年代初轉身投入古董業,開設「永元行」古董店,在1960年代的香港已經坐擁五間分店。
1968年倫敦,他參加了人生中首場拍賣會,自此縱橫海內外,成為國際拍賣場上大名鼎鼎的「羅伯特.張」,至今未停止競拍。他以精彩的中國工藝品、字畫收藏聞名,在國際上享有極高聲譽,成為引領中國藝術市場的時代傳奇人物。
從私人收藏走入大眾展示
步入晚年的古董商兼收藏家,如同西方許多慈善家,慷慨地將畢生的部分珍藏捐贈給博物館,作為回饋社會的禮物。張宗憲認為作人不能忘本,生於上海的他,去年(2023)9月隆重地將一批明清時期的銅胎掐絲琺瑯精品,捐贈給上海博物館(以下簡稱上博),藉此補強上博館藏的不足。
今年張宗憲再度捐贈9件琺瑯器,前後共計55件精品,上博為此在4月推出「金瑯華燦:張宗憲捐贈掐絲琺瑯器展」(圖1),全數展出,以饗觀眾。過去,2007年蘇州博物館曾舉辦「絢麗.華貴.至尊:香港張宗憲先生珍藏御製宮廷掐絲琺瑯器特展」(簡稱蘇州展),展出百餘件掐絲琺瑯器,首次呈現張宗憲自2004年起跨足全球,致力尋找明清宮廷掐絲琺瑯的豐厚成果。而本次捐贈上博的掐絲琺瑯器中,有超過半數(31件)的琺瑯器曾於蘇州展展出,屬於2007年以前的購藏品。

張宗憲自述對於掐絲琺瑯的喜愛,可追溯自2004年10月,在紐約佳士得「Audrey B. Love Collection」專拍中,被一對清代掐絲琺瑯香爐(圖2)深深吸引,並以1023萬9500美元成交價(折合新臺幣約3億4624萬元)入藏(註1)。這對別具代表意義的香爐,不但兩度成為張宗憲珍藏展的海報主視覺,同時也在本次上博受贈之列。掐絲琺瑯器在清中期以前由宮廷作坊製作,為皇室貴族獨享用器,民間少有流傳。此香爐源自圓明園,胎體厚重,掐絲整齊勻稱,色彩潤澤鮮明,氣派非凡,使張宗憲從此陷入琺瑯器的魅力之中,無法自拔。

出身皇室貴族的掐絲琺瑯工藝,可上溯自元代,至晚明以景泰年間製作的掐絲琺瑯為尚,故得名「景泰藍」。景泰藍製作工藝困難,所費不貲,在清宮用途廣泛,包括生活用器、宮殿陳設(圖3)、文房用品、禮儀祭祀、佛堂用器等,涉及宮廷生活的方方面面。今日多數掐絲琺瑯器藏於兩岸的北京故宮、瀋陽故宮、臺北故宮,少數散見於其他博物館。19世紀英法聯軍入侵中國時,宮中大量精美的景泰藍流散至海外,直到了近代不少文物透過拍賣,從歐洲被購藏「回家」。

景泰藍的定年分岐
在中國古代工藝中,景泰藍可說是少數由官方嚴格控管的技藝,一直到清代統治沒落、同光中興之後才走入民間,在清末民國初逐漸成為代表北京的傳統工藝之一,一度熱銷出口海外。(註2)
本次捐贈展出55組件器,多製造於明清時期,定年於明代者:有明初花觚1件、嘉靖盆景1對、胡人坐像1對、執壺(多穆壺)1件,共6件。其餘文物皆記為清代(1644-1911),橫跨17至20世紀。康熙年間有四足爐1件,標示乾隆年間有26件:圓明園薰爐、圓明園香亭、梵文碗、蝴蝶屏風、錦雞、風景掛屏各1對;八吉祥碗、花瓶、來通式杯、水丞、八方龍鳳紋瓶、獸面紋壁瓶、麒麟香爐、獸面紋匜、雁形燭臺、龍紋尊、花卉紋水丞、四層果盒、殿閣圖鏡、辟邪水滴各1件,其中8件落有乾隆年款。
由於上博暫時未有專攻琺瑯器的研究員,在本次展覽圖錄的目錄頁,明確標示「文物信息由張宗憲先生提供」,包括器物定年、品名、尺寸等。而捐贈的掐絲琺瑯器,曾在蘇州展展出的部分,其定年皆與2007年相同。
當時蘇州展的圖錄,附有一篇專文〈清代乾隆掐絲琺瑯器綜述〉(註3),作者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張榮(琺瑯器專業)。張榮在文中曾數度提及張宗憲購藏文物的製作年代,但比對圖錄內頁文物年代,會發現部分與張榮專文中的定年不一致。可見,文物的斷代與張榮並無直接關係。
舉例來說,本次進入上博館藏兩件標示「明代」的〈掐絲琺瑯胡人坐像〉(圖4)及〈掐絲琺瑯龍紋執壺(多穆壺)〉(圖5),張榮在2007年推斷為「清康熙」年製,並說明:「雖無康熙款,但從其釉色、花紋、風格看均為康熙朝琺瑯。」(同註3)關於文物的定年,仍有待上博館員進一步研究為大眾解惑。


拍賣場上的同款器物
在拍賣市場上,器物類的文物經常會出現同款、雷同的作品,掐絲琺瑯器也不例外。在本次入藏上博的景泰藍中,就有兩組同款器,皆是張宗憲賣一捐一。兩組器物雖相似,但定年卻截然不同。
展中一對被定年為明嘉靖的〈掐絲琺瑯荷塘盆景〉(圖6),從過去的拍賣紀錄查詢發現,另一對雷同的荷花盆景,定年為清嘉慶年,並於2018年售出。清嘉慶年的這對荷花盆景,曾為蘇格蘭藏家舊藏,2011年11月張宗憲在倫敦佳士得以36萬1250英鎊成交價購入,並於2018年保利廈門春拍中以張宗憲舊藏的名義拍出人民幣667萬元的高價。兩組器物無論花盆顏色、作工樣式、開光紋樣等乍看十分相似,但從荷葉紋路、色澤,仍可分辨並非同一件。兩者斷代定年,落差遠超200年。

另外一組,則是2007年蘇博曾展出一件清乾隆〈掐絲琺瑯鎏金銅御製詩萬年如意掛屏〉(圖7),在2016年5月佳士得香港春拍,以1564萬港元高價成交。根據典藏出版《2017文物拍賣大典》統計,此品在2016年家具類排行第五高價,銅器類排第六高價,深受市場肯定。(註4)

這件被售出的乾隆如意掛屏,承傳有緒,最早出自19世紀紐約大藏家畢曉普(Heber R. Bishop);1900年代初轉手紐約安德森畫廊(The Anderson Galleries);2005年7月張宗憲從倫敦邦瀚斯拍下;2007年進入蘇州博物館展出;2016年在佳士得拍賣時,檢附蘇博展覽紀錄。而在本次上博捐贈中,也有同款作品(圖8),但年代僅定在「清代」,而非乾隆時期。

這件具「臣于敏中敬書」款的如意掛屏,如意形金邊浮雕萬字、雙魚紋,屏心以藍色琺瑯釉為地,掐絲「萬」字錦地上飾博古圖。屏心描繪盆景花卉、靈芝、石榴果盤,上方淺刻填黑御製詩「彤庭增喜氣,綠野遍春光」。原詩出自〈御製新正重華宮侍皇太后宴詩〉,祝福太后褔壽雙全,佳士得專家推測此作應為乾隆慶祝母后生日的賀禮。
前後兩件掛屏,分別在蘇博及上博展出,由於定年差異,仔細比較兩者後,確實可以發現已售出的乾隆掛屏,品質明顯高於清代掛屏(圖9)。像是瓜果盤內的石榴,蘇博品的果肉粒粒飽滿分明;上博品則是簡筆勾勒。再說青銅壺的木座,蘇博品完整無缺;上博品則缺了右下一角。此外,蘇博品的金邊浮雕更立體、細節清晰,青銅壺用色也更豐富等等。

在2016年5月高價賣出張宗憲所藏的乾隆如意掛屏後,僅相隔半年,同款器物陸續出現於市場。同年的11、12月北京保利先後賣出兩件尺寸略小,但造型、圖案、落款皆相同的如意博古掛屏,成交價分別為人民幣9200元及218萬5000元。不僅如此,查詢歷年拍賣紀錄,在2017年北京東正、2018年廣州華藝國際、2021年北京金字塔的小型拍賣會上,也都有定年為清乾隆的同款掛屏流通,拍品說明與佳士得介紹大同小異。但是,比較每件拍品的細節紋樣,仍可發現其中差異,並非同一件器物。
景泰藍工藝的延續
從上述捐贈品的定年,所衍生出的一些疑問,尚有待學者未來研究釐清。但從這批跨越16至19世紀的珍貴藏品,仍可認識清代不同時期掐絲琺瑯器的特色。例如,乾隆皇帝仿古品味的展現,以及採用動物造型製作掐絲琺瑯陳設器,為當時一大創舉。而乾隆對景泰藍的嚴謹態度,也使掐絲琺瑯工藝技術達到鼎盛。
上博受贈的一件清乾隆〈掐絲琺瑯雁形燭臺〉(圖10),一隻振翅欲飛的白雁立於龜背上,雁頂有蠟錐可置蠟燭,寓意為「海宴河清」象徵天下太平,相同的燭臺可見於臺北故宮(中琺000444、故琺000445)。一件清乾隆〈掐絲琺瑯麒麟(獅子)香爐〉(圖11)腹部內空,背部有鏤空花形蓋,可做香薰用,類似的獅子陳設品在北京故宮(故00116345)和臺北故宮(中琺000348、000349)也有成對收藏,屬18世紀後期文物。


到了晚清民國初期,約19世紀左右,北京民間有老天利、德興成、靜遠堂、寶華生等幾間作坊大量生產琺瑯製品,水平雖大不如前,但卻呈現出多元的審美面貌。本次展出19世紀〈掐絲琺瑯雙耳瓶〉(圖12),有別於清宮皇室的復古審美,淺黃、淺藍配色清新,紋樣別緻,別具一番趣味。

文物有靈,分散各地的中國景泰藍,最終相聚於此。身為惜物之主的張宗憲,將之贈與博物館,應是給予珍愛文物的最好歸宿。
註釋:
註1 見展覽圖錄序言,蘇州博物館《絢麗.華貴.至尊:香港張宗憲先生珍藏御製宮廷掐絲琺瑯器特展》,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7。
註2 李林琳〈清末民國景泰藍興衰之研究〉,首都師範大學碩士中國美術史論學位論文,2006。
註3 張榮〈清代乾隆掐絲琺瑯器綜述〉,《絢麗.華貴.至尊:香港張宗憲先生珍藏御製宮廷掐絲琺瑯器特展》,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7,無頁碼。
註4 2016年中國文物分類拍賣排行榜,詳見《2017文物拍賣大典》,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7,頁30、31。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上海博物館《金瑯華燦:張宗憲捐贈掐絲琺瑯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24。
唐克美、李蒼彥主編〈清代的景泰藍〉,《金銀細工藝和景泰藍》,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頁212。
金瑯華燦:張宗憲捐贈掐絲琺瑯器展
上海博物館│2024/4/25-
(本文出自《典藏.古美術》384期〈流散古董的歸宿──上海博物館「金琅華燦:張宗憲捐贈掐絲琺瑯器展」〉,作者:朱佑霖。)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碩士,現任典藏ARTouch編輯。對東亞區域跨物質與視覺文化研究感興趣,近期關注臺美史中的植物圖像。
歡迎來信投稿:yulin@art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