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李立鈞專欄】教堂裡的群獸:馬丁.路德與羅馬教廷的影像戰爭

【李立鈞專欄】教堂裡的群獸:馬丁.路德與羅馬教廷的影像戰爭

事實上,16世紀在歐洲發軔的宗教改革運動不只是一場關乎教義的論戰,更是一場以「影像」所發動的戰爭。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維滕堡(Wittenberg)城堡教堂的大門上張貼了他著名的「95條論綱」。對於路德而言,這只是一封與羅馬教廷辯論「販賣贖罪券是否符合基督教義」的公開信。然而,從歷史上看來,這封公開信不僅標示了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開端,更間接造成了教會後來的分裂。
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維滕堡(Wittenberg)城堡教堂的大門上張貼了他著名的「95條論綱」。對於路德而言,這只是一封與羅馬教廷辯論「販賣贖罪券是否符合基督教義」的公開信。然而,從歷史上看來,這封公開信不僅標示了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開端,更間接造成了教會後來的分裂。
在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公開「95條論綱」之後,即使在路德本人不見得情願的狀況下,這份論綱仍很快地被大量印刷,流傳了出去。此圖為1517年於紐倫堡(Nürnberg)所印製的版本。(CC BY-NC-SA 3.0 DE)
路德和羅馬教廷的分歧主要在於,他認為每一個人都能「直接」透過自身的信仰與上帝聯繫。人並不需要過教會這個「中介機構」才能隸屬於上帝。眼見自己教區中的居民成群至鄰近地區購買贖罪券,而不誠心懺悔,成為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這讓路德開始公開批判教會的腐敗與濫權。不過,如果我們就此以為路德是以一種理性、論理、道德勸說的方式來推動改革的話,我們就錯估了他用來煽動民眾的策略。
事實上,16世紀在歐洲發軔的宗教改革運動不只是一場關乎教義的論戰,更是一場以「影像」所發動的戰爭。
如同他批評的對象「教會」本身,路德深知「圖像就是不識字民眾的聖經」的道理。因此,從一開始,除了著手將新約聖經翻譯成一般人可以閱讀的通俗德語或是發表號召貴族反抗教會的文章,他更在著名畫家盧卡斯.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1472-1553)的協助之下製作了一系列詆毀教廷的傳單。
「驢子教宗」,此圖早在1523年就已經製作出來,這邊為1545年重新複刻的版本。(CC BY-NC-SA 3.0 DE)
在路德與他的支持者製作用來攻擊教會的傳單中,流傳最廣的是將教宗與修道士描繪成「驢子怪物」與「畸形牛犢」的圖像。不過,這些圖像並不僅只是將羅馬教會「妖魔化」而已。在這些傳單上簡短的圖說中都點明了圖中的「怪物」是在何年何地所發現的:「驢子怪物」的屍體於1496年在義大利台伯河(Tiber)被沖上岸,而「畸形牛犢」則是1522年誕生於弗萊堡(Freiberg)。透過援引這些「真實」的案例,路德不但增加了這些圖像的「可信度」,更將這些「怪物」詮釋成是上帝捎給人類的訊息:一方面,「怪物」揭示了教會的「真實」面目,另外一方面,它們也預言了末世的即將到來。
圖面右邊為「畸形牛犢修士」,1586年版本。(CC BY-NC-SA 3.0 DE)
在1523年路德以木刻版製作出了這一批傳單之後,這一批影像一再被翻印、重製,以單張或是集結成冊的形式發行。回顧歷史,我們甚至可以說,宗教改革運動並不只是「利用」了約翰尼斯.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在15世紀發明的印刷術,其實它更「助長」了印刷術在歐洲的發展,並使「印刷品」在16世紀初真正成為了一種「大眾媒介」:在16世紀初,德國最古老大學之一的萊比錫大學(Universität Leipzig)藏書還不到900冊,不過1524年在宗教改革運動風潮下印刷出來的傳單、小冊就已經接近200萬份,而當時在德國、奧地利與荷蘭教區的居民加起來的人數也只不過1,500萬。
馬丁路德1545年印製用來攻擊教廷的傳單 。(CC BY-NC-SA)
在這邊,我們必須知道的是,路德用來攻擊教會的方式不僅是將教宗呈現成「怪物」而已。譬如,他也將教宗、修道士描繪成由惡魔所生下、由復仇女神撫養長大的一群野人,或是直接呈現出人在教宗的三重冕中「拉屎」的場景 。此外,他更讓他批評的對象直接在圖裡被處以吊行,並展示出魔鬼將他們的靈魂擄走的景象 。在當時,路德的友人甚至問他,是否有必要以如此骯髒、齷齪的方式來推動宗教改革。不過,路德的態度始終堅決。一直到他過世之前,他仍認為,唯有「圖像」才能讓不識字之人看清羅馬教會的真面目。
出自《Abbildung des Bapstum》,1600年。(CC BY-NC-SA)
羅馬教會是如何回應這些圖像的?除了宣布路德為異端之外,他們也製造了一系列圖像來「回敬」路德。在他們創造的圖像中,路德被描繪成七頭怪獸、與魔鬼握手的同謀、行走江湖的貪婪之人、愚人云云。除此之外,他們也製作了一系列「怪物報導」,以相同策略,來「證實」宗教改革派的顛倒是非。
「擁有七顆頭顱的馬丁.路德」,這邊描繪的怪物讓人直接聯想到《啟示錄》中所敘述的「七頭怪獸」,1529年。(CC BY-NC-SA 3.0)
「馬丁.路得與路西法」,1535年。(CC BY-NC-SA 3.0)
這張傳單描繪被驅逐的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他手上的酒杯和凸起的啤酒肚暗喻著他不加節制的生活方式,約1625年。(CC BY-NC-SA 3.0)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16世紀初期的歐洲不僅漫天流傳著大量怪物、畸獸、異象的圖像,更充斥著各式不同的謠言、毀謗、指控、惡意中傷。無論自我標榜成改革者的路德一方或是自詡為正統的羅馬教會都訴諸一套以「影像」抹黑、攻訐另外一方,以「影像」要求無條件信仰,以「影像」恐嚇、煽動民眾的策略。只是,無論是路德或是羅馬天主教會都沒有預料到的是,他們在影像中釋放出來的暴力終究也反撲回到了影像自身:在16世紀中,在包括荷蘭、瑞士地區都興起了「毀壞聖像」的運動。教堂被闖入、窗戶被打碎、聖像被推倒、基督與聖人畫像被移除。
這是一段以「製造影像」為始,以「毀壞影像」作結的歷史。不過,這也是一段要求我們重新去思考「暴力的影像」、「影像的暴力」的歷史。
在聖方濟會修士慕內(Thomas Murner,1475–1537)詆毀馬丁.路德的小書《Von dem großen Lutherischen Narren》的封面上,馬丁.路德被描繪成被馴服的愚人,1522年。(CC BY-NC-SA 3.0)
這張傳單「報導」了一位支持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宗教改革婦人所產下的畸胎。其中提到,這位婦人在生產前向神父發誓,如果路德真是異端,她將生下一個怪物。而在1544年1月8日,這位婦人確實生下了一個「前後顛倒」的男嬰,1544年。(CC BY-NC-SA 3.0)
李立鈞( 8篇 )

柏林洪堡大學( 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文化學系博士。 長期關注影像理論與文化技術,論文中處理的則是醫學裡的身體圖像。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