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你是我的眼.藝術不在家】好在,年輕人跟藝術家們還不怕窮

【你是我的眼.藝術不在家】好在,年輕人跟藝術家們還不怕窮

柏林這幾年發展神速,除了文化藝術工作者不斷湧入之外,現在還有很多新創工司、app公司一窩蜂的湧入。看工作版上永遠滿版的UI/UX工程師徵求帖就可以窺見這個城市現在在發展什麼。但這個城市的網路建設之爛,我實在很納悶到底這些網路公司怎麼受得了。
柏林這幾年發展神速,除了文化藝術工作者不斷湧入之外,現在還有很多新創工司、app公司一窩蜂的湧入。看工作版上永遠滿版的UI/UX工程師徵求帖就可以窺見這個城市現在在發展什麼。但這個城市的網路建設之爛,我實在很納悶到底這些網路公司怎麼受得了。然而,城市仕紳化的速度很快,房價物價的高漲有目共睹,光是房租在過去五年就漲了50%,但因為東西德分裂而後合併所留下的經濟負擔太沉重,在柏林的居住人口又偏年輕,所以經濟條件跟其他德國城市相比,還是一個比較的貧窮的城市。曾經看過一份報告,世界上幾個主要經濟發達國家如果排除首都的經濟產值,將會對該國的經濟產生多少影響。而全世界竟然只有德國在排除柏林後,經濟反而還能上修1%。可見柏林不但自己窮,還是個不折不扣的豬隊友。
在畫廊展覽週期間舉辦的「NGORONGORO II」,位在一個佔地廣大的廠房,參觀的人潮多到要在外頭排上半個小時。(吳權倫提供)
高比例的藝術人口
好在,年輕人跟藝術家們還不怕窮。柏林雖然明知藝術無法即刻為城市帶來發展,但總還是樂於接納藝術家們。柏林的畫廊也知道這裡沒有什麼藝術市場,但為了柏林這塊招牌,還有為了能就近與藝術家工作,還是會在此地留下。但多半有心理準備,柏林只是一個櫥窗跟交流點,真的需要賺錢還是要靠勤跑藝術博覽會。柏林的畫廊跟藝術空間開開關關的代謝幅度也很大,聽說過去空間數量一直保持在230間左右,但近年因為房租高昂嚇人,所以已經掉到170間左右。而在柏林有多少藝術家呢?聽一個記者朋友說,在柏林大約每20人就有一位從事廣義藝術文化相關工作者,包含視覺藝術、設計、博物館、攝影、建築等。以大柏林區近400萬人口來說,那麼大概也有20萬人在這行吧。這數字我是半信半疑,不過在柏林確實很容易遇到來自世界各國的藝術家,這也是待在柏林最大的樂趣之一。
柏林就像19世紀的巴黎,20世紀的紐約,正在朝這個世紀的藝術中心的地位邁進。世界各處的藝術家來到這裡無不是希望能夠在這裡展現自己,隨著這座城市的地位一起提升,而被編入藝術世界之中。在競爭激烈的柏林,其實要有一個展覽不難,因為空間也很多,就算不是經營有成的永久性空間,柏林的藝術家跟策展人們也非常擅長去開發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空間來使用。各種的倉庫、工廠的使用都已經是稀鬆平凡。有的人就把自已家的客廳當作展場,或是把街角小店面租下就開始做展覽。我遇過最奇妙的是在一個東柏林的公園中,一個廢置的熊圈被改為當代藝術的展場,而作品就放在以前熊住的鐵欄杆之間。在這些五花八門的展覽中,其實真正的困難之處反倒是要如何吸引人來。
熊舍(Bärenzwinger)是一個從熊圈改建成的當代藝術空間。(吳權倫提供)
在柏林走闖,外來與融入之間
柏林的藝術家們來自世界各地,雖然相較其他德國城市,柏林已經是算是較沒有本地情結了,幾乎所有的藝術場合,大小展覽開幕、座談、放映會都是以英文為主,即便是德國人自己在柏林也必須講英文。西方人士有地利跟文化之便下,在社交方面自然是比我們上手許多。在柏林的國外藝術家也免不了會發展出自成一格的社群。與其等待平台還不如自己成為平台,有些人外來藝術家時興策劃大型的藝術季祭活動,如在柏林的藝術計畫空間節(Project Space Festival)、新克爾恩48小時藝術祭(48 Hours Neukölln)等現在頗負盛名的活動其實都不是本地人發起的。
柏林著名的KW當代藝術中心(KW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Art),今年用一個歇業的修車廠做了一檔off-site的展覽。(吳權倫提供)
開設自己的空間作為據點也是相當常見的方式,在社交時也方便有個頭銜介紹自己。我來這之後所認識的空間經營者有來自美國、法國、英國、韓國、香港,但還沒認識到德國的,但或許是我自己還沒能更深入。在柏林的藝術活動非常多樣化,一年四季大概只有深冬時會少一點點,其他時節總是一日數場活動在發生。我常常在打開手機後,因自己點選參加的活動數量太多而苦惱,結果最後索性一個都不去。因為在柏林活動太多了,幾乎沒有人會為了錯過而遺憾,而展覽在開幕一過幾乎往往也只剩下結束倒數的份,所以也常常會有舉辦finissage閉幕式來招攬人氣的習慣。而一些大畫廊或機構甚至會在夏天舉辦烤肉會、野餐會、酒會,甚至是足球賽這種社交活動。提供大家一個就算不是來看展覽也可以聚在一起networking的場合,也算是很實際。因為說穿了真的有多少人來畫廊是為了看作品呢?
冰島大使館在今年夏季舉辦了戶外派對,現場有表演、展覽,從早到晚吸引了非常多專業人士,也讓冰島藝術家有很好的曝光機會。(吳權倫提供)
在柏林,不小心就看到某個明星藝術家的機會不少。看到他們一付尋常觀眾的模樣,會默默地讓你自己覺得那些在檯面上的藝術運作似乎沒有這麼遙不可及。尤其在柏林這個流動的城市,在同樣是來到異地重頭開始的人群之中,幾乎沒有誰能佔到絕對的好處。除非你早就是站穩國際的人物,否則不論你在你的國家有多知名,來到這裡真的都是差不多的。雖然國籍和以前累積的資本多少會有點幫助,但最後還是要靠著作品的份量還有個人魅力來打開局面。但也許就是因為在柏林藝術階級的發展還不至於完全僵化,青澀中還有讓人期待的空間,反倒讓我覺得在這裡的人際往來比較舒適。
去年夏天,幾個藝術機構組織了足球賽。從分隊似乎可以一窺柏林的藝術架構。(吳權倫提供)
吳權倫( 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