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原價近一千元的大開本繪本,雖然叫《永別了,白雪公主》,卻感覺更像一本豪華畫冊。文字和圖分開放,每一頁圖都是滿版的,完全展現作者阿雷馬娜(Beatrice Alemagna)對層次、肌理的掌握。是啊,光看層次、肌理已經目不暇給了。書中有大量的網狀、哈密瓜紋樣、大量的波浪曲線,無論在女性的頭髮、服飾、或是窗簾、地板、牆壁、森林中的樹影幢幢……有直接畫上的、有畫了又覆蓋的、有畫了又畫的,好像沒有一處是只塗過一層,這種多層次使得畫面非常豐富,有厚重、有薄透,說不出來的顏色感,好像我就忘了去看人物的表情動作,只會贊嘆,啊好美!
等仔細去了解文字後,再看一次這個被講過千百遍的白雪公主,不得不說,她沒有讓公主「美」,後母也沒有「美」,美的只有畫面本身。那些誇張的長髮、服飾……畫家只為了達成她對畫面張力美感的追求,不太追求人物動物的寫實,這就是阿雷馬娜。這就是你可能會納悶白雪公主怎麽可以畫的「不美」,後母為什麼可以如此「可怕」。
更特別的是她說《白雪公主》的角度,竟然是後母的第一人稱,而且她可以看到白雪公主母親在窗邊不小心刺傷了手指,就像一般的開場一樣,但是為什麼後母可以看到那些事、可以從那時就憎惡起白雪公主,好像白雪公主打從出生就和後母對上了。
撇開敘事角度,這故事和格林童話最初的版本沒有差太多。尤其是結尾,更被作者放大了。王后因為變態的妒嫉心,親赴白雪公主的婚禮,卻是赴了自己的死刑,被迫穿上熾熱的鐡鞋跳舞至死,也許很多人在講這故事時,會省略殘忍的這段,讓故事停留在公主和王子的結婚就好。但作者有意去放大「殘忍」的部份,她用同樣的構圖方式處理了王后吃公主的心肺那段,用八個連環動作放大。
在作者寫的前言裡,這一段令我有點費解:
里爾克曾寫過:「美不過是恐怖的開始。」這種「恐怖」,我認為我們在任何年齡都可以體驗到,而這種體驗伴隨著「迷戀」——我希望如此——以及某種「樂趣」。
在任何年齡都可以體驗到「美」帶來的「恐怖」、「迷戀」、「樂趣」??我對這幾個形容詞還不太有相關的連結經驗。我只是突然意識到白雪公主的殘忍也不遑多讓,這公開的復仇雖然是罪有應得,卻是凌遲啊。以及這故事卻充滿了諸多角色對「美」的無知追求,王后不用說了,白雪公主自己也是(她想要繫帶、梳子)、小矮人、後來的王子,都是對白雪公主的「美」傾心,沒有別的。
那麽,白雪公主是一個關於「美」的爭戰,你死我活,美女只留一個。這是一個對「無知」的諷刺啊。好像我看了這版白雪公主,完全不會喜歡上裡面的任何一個角色,至於那七個小矮人,我突然覺得他們對美女唯命是從的大叔(畫面裡都是鬍鬚長長有點秃頭),感到的是呼應書名的「永別了白雪公主」。作為一個一般女性,也許、也許真的是永別了這樣對「美貌」的爭戰。
美術系卻反感美術系,停滯十年後重拾創作。 著散文《帶著你的雜質發亮》、《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沒有大路》; 詩集《我們明天再說話》、《我和那個叫貓的少年睡過了》、《我現在是狗》、《幫我換藥》;繪本《馬惹尼》、《詩人旅館》、《老人臉狗書店》等數冊。 編譯、繪《以前巴冷刀.現在廢鐵爛:馬來班頓》(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作品入選台灣年度詩選、散文選,獲國藝會補助數次;2020臺北詩歌節主視覺設計、不定期開辦繪本創作課;於博客來okapi撰寫繪本專欄文逾百篇。 網站:https://maniniwei.wixsite.com/maniniwei Fb/IG:馬尼尼為 manini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