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童里繪本洋行看到這本Les Reflets d’Hariett(《哈莉葉的倒影》,童里譯)的,回來後一查才發現原來這本書得了今年2022年波隆那拉加茲獎BOLOGNA RAGAZZI AWARD最佳新人獎(OPERA PRIMA)。作繪者為Marion Kadi。
發現作者很喜歡pattern,原本在畫畫圈,「圖案上身」的繪者多的是,無論是角色的衣服、地板、牆壁都可以「圖案上身」,讓原本空的色塊又多了裝飾圖樣,視覺感也豐富起來。雖然乍看是加分的效果,可是會大量使用的人其實也不多。畢竟,有時大量重複的圖案也會令畫面太裝飾性或流於平面。
可是Marion Kadi的線條都是流動的,像波紋一樣的抖動,她的圖案不是刻畫的,是簡筆的,教室的地板有圖案,黑板的上方有圖案,人行道上有圖案;更不用說每個人物動物都有圖案了。可這些圖案不是隨便拿來畫好看的,它們和所有元素渾然一體,不是為了填上圖案而填,當然你可以說圖案本來就是裝飾、好玩好看而已,有趣的是,書的主角是一隻獅子的「倒影」。
如果看過一遍故事再來欣賞這樣抖動的線條,就會覺得實在太酷了,得新人獎無誤。這隻獅子的「倒影」就像死去的人的靈魂一樣,需要找個活著的生物來「附身」,結果它找到了一個不喜歡上學的小女孩,置換成她的倒影。小女孩被「附身」後,玩遊戲很猛、上課敢發言、吃東西很大聲、變得好喜歡上學;可是她還是知道那不是她自己的倒影,最後,約莫就是有時候她可以使用獅子的倒影,有時用回自己的。
用色上她用了橘和藍(獅子和水的顏色)、黃和綠等,每一畫面在抖動線條和對比系色彩中合奏,令人隨著獅子的「倒影」活出一個狂野的痛快。
一個人可以有兩個倒影。雖然類似的說法可能是人的心裡同時住著獅子與兔子之類的。換成有「兩個倒影」、「三個倒影」,又似乎隱含了潛意識的諸多分身、「人格分裂」、「靈體附身」的想像。也許,每一隻愛貓死去後的倒影都會附身在我的倒影中。
美術系卻反感美術系,停滯十年後重拾創作。 著散文《帶著你的雜質發亮》、《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沒有大路》; 詩集《我們明天再說話》、《我和那個叫貓的少年睡過了》、《我現在是狗》、《幫我換藥》;繪本《馬惹尼》、《詩人旅館》、《老人臉狗書店》等數冊。 編譯、繪《以前巴冷刀.現在廢鐵爛:馬來班頓》(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作品入選台灣年度詩選、散文選,獲國藝會補助數次;2020臺北詩歌節主視覺設計、不定期開辦繪本創作課;於博客來okapi撰寫繪本專欄文逾百篇。 網站:https://maniniwei.wixsite.com/maniniwei Fb/IG:馬尼尼為 manini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