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絕地大反攻-解殖與後殖】涉水前行:黑人靈魂裡的臭味與淤泥

【絕地大反攻-解殖與後殖】涉水前行:黑人靈魂裡的臭味與淤泥

【Defying of The Colonized - Decolonization and Postcolonization】Wade in the Water: Funk and Sludge in the Souls of Black Folk

淤泥是生活的真實處境,也是靈魂深處的隱喻。當雙腳長時間陷落在黏稠的髒污裡,淤泥便彷彿一點一滴滲透進血液與肌肉,再怎麼洗也洗不掉那股強烈的氣味。雙重意識的奮戰總是纏繞著每個黑人:從維多利亞風格的棉花田莊園、南北戰爭義勇軍隊存活的黑人;一戰後大量遷徙至美國北方、在汽車工廠裡謀生的黑人;經歷基督教牧師與伊斯蘭教士雙雄領導的民權運動,滿腔希望最終錯愕地止於暗殺槍響的黑人

海水啊,我內心的聲音,在沙中哭喊,
帶著悲慟的吶喊徹夜哭泣,
我躺著傾聽時,卻無法了解。
身邊內心的聲音或大海的聲音,
海水啊,哭求安息,那是我嗎,是我嗎?
海水徹夜對著我哭喊。

動個不停的海水,將永無安息。
直到最後的月亮西下,最後的潮汐衰退,
且終結之火開始在西方燃燒;
而心將疲憊、驚嘆,像大海般吶喊,
終生徒勞地哭喊著,
隨海水徹夜對著我哭喊。

亞瑟.西蒙士(Arthur Symons),
《海的哭叫》(The Crying of Waters, 1903) (註2)

甲板底下,數百名被禁閉的黑色肉體,碰撞、摩擦、堆疊、排便、失禁、嘔吐、噁心、發燒,翻滾的船艙瀰漫強烈的味道,那是混雜著嘔吐物、排泄物、體液、屍水的味道。大西洋三角奴隸貿易無疑是現代性的黑歷史,數百萬的黑奴從西非與非洲中西部的塞內加爾、獅子山、剛果、安哥拉,一路綿延6,000公里以上的海岸線,運送至巴西、古巴、牙買加,以及美國南方城市紐奧良,與西歐臨海強權國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丹麥。從文藝復興至啟蒙,西歐知識份子最引以為傲的,是他們「照亮」了歐洲黑暗時代,這股暴力的光芒隨即乘著艦隊照向世界,造就日不落帝國的永晝。然而,那股臭臭、鹹鹹、髒髒的,若聞過就絕不會忘記的複雜氣味,剛果語稱之「Lu fuki」、後來被稱為「Funk」,從此銘刻在「黑」的靈魂裡。

〈涉水而行〉的歌詞首次於 1901 年在菲斯克銀禧歌手(Fisk Jubilee Singers )演唱的〈New Jubilee Songs〉中共同發表,作者是弗雷德里克.J.沃克(Frederick J. Work)與其兄弟約翰.韋斯利.沃克二世(John Wesley Work Jr.)。圖為菲斯克銀禧歌手團員合照,此為一支由田納西州納許維爾菲斯克大學學生組成的非裔美國人 無伴奏合唱團體,在美國內戰結束後創立,旨在教育自由民和其他年輕的非裔美國人。(Public Domain)

黑人政治學者康乃爾.韋斯特(Cornel West)曾言,如何轉化靈魂,對黑人來說是永恆的命題。(註3)藝術與表演理應是轉化靈魂的絕佳途徑,然而,放眼望去,莎劇裡唯一的黑人角色是衝動好妒的奧塞羅,白人演員在百老匯以「塗黑臉」(Blackface)的方式塑造黑人肥胖、蠢笨、缺乏修養、很會跳舞的刻板印象,動畫卡通充斥著各式各樣的黑狗、黑老鼠、黑猴子、黑土著、黑奶媽(註4),馬戲團怪胎秀收費讓觀眾「觀賞」癱瘓、失明、小頭症、白化症的黑人,甚至進行黑人屍檢。(註5)直至今日仍有人針對扮演茱麗葉、小美人魚的黑人女演員百般嘲弄,認為劇組的選擇不過是「政治正確」。

20世紀初的美國,塗黑臉(blackface)由吟遊詩人表演(The Minstrel Show)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獨立的娛樂形式,這些節目大多由化著黑臉妝的白人演員表演,目的是滑稽地描繪非裔美國人的種族刻板印象,圖為白人演員威廉.H.韋斯特 (William H. West)的演出海報。(Public Domain)

政治最正確的選擇大概就是光了。對於從光亮形成的現代性本體來說,「黑」實在太刺眼,而劇場恰恰正是光亮本體的產物之一:「劇場」(Theater)的字源「theasthai」,除了有「注視、觀看」之意,更指涉著一個依據光學邏輯的空間組件,身體可以走進其中而被看見,因此身體的輪廓、型態、美學與訊息,皆能在這個有光的地方被看見。19世紀法國詩人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更曾提到,劇院上方那照亮整個空間的巨大吊燈(Le lustre),用光定義了劇場,這個神聖、超凡且具權威性的光線,讓所有舞者都得在它的照明範圍內才能現身,也因此,沒有光,就沒有身體,就沒有舞蹈。(註6)

美國現代舞先驅洛伊.富勒(Loïe Fuller)的著名遺言,便是「光線,光線!」(The light, the light!),這位在劇院率先使用現代電力照明設備的先驅,最擅長的是運用輕材質的長條面紗和絢麗燈光,創造如夢似幻的表演,她甚至會在身上塗抹磷光顏料,用以吸引光,成為光。(註7)面紗讓富勒成為光,輕巧又多彩。然而,對黑人思想家W.E.B. 杜波依斯(Du Bois)來說,面紗是非洲裔美國人天生的、苦澀且艱鉅的難題:「美國並未賦予他真正的自我意識,只讓他透過另一世界的啟示看到自己」。杜波依斯藉由面紗,這個他在《黑人的靈魂》反覆使用的意像,提出「雙重意識」的概念:「黑人總是感受到自己的雙重性─既是美國人,又是黑人;兩種靈魂、兩種思想、兩樣無法調和的奮戰;兩種交戰的理想在一黝黑的軀體裡,但憑其頑強力量才不至於被撕裂。」(註8)

W.E.B. 杜波依斯於1903年出版文集《黑人的靈魂》版權內頁,此書共收錄了14篇文章。(Public Domain)

具有雙重性的面紗,一面反射著現代性的光芒,一面掩蓋了黑色的匿名集體。巴西編舞家馬塞洛.埃夫林(Marcelo Evelin)於2012年的作品《De repente fica tudo preto de gent》,在9×9的空間裡,聚集數個塗上刺鼻黑色顏料的裸體肉身,在閃爍的白色日光燈中,舞者們雙手牽起、輕踏著類儀式的步伐,漸漸地拉鋸、擠壓、堆疊、扭曲。汗水滑過肌膚、滴落地板,形成斑斑污點,在濃厚的喘息聲中,黑色的肉身團塊持續運動著,如同在奴隸拍賣會上那些「會跳舞的商品」,或是假日於紐奧良剛果廣場(Congo Square)隨著鼓聲起舞的莊園黑奴,或是,淤泥。船艙的淤泥,越戰壕溝的淤泥,剛果難民營的淤泥,伊利諾州玉米田間的淤泥,利物浦港口的淤泥。淤泥沾黏著黑人的生命。

淤泥是生活的真實處境,也是靈魂深處的隱喻。當雙腳長時間陷落在黏稠的髒污裡,淤泥便彷彿一點一滴滲透進血液與肌肉,再怎麼洗也洗不掉那股強烈的氣味。雙重意識的奮戰總是纏繞著每個黑人:從維多利亞風格的棉花田莊園、南北戰爭義勇軍隊存活的黑人;一戰後大量遷徙至美國北方、在汽車工廠裡謀生的黑人;經歷基督教牧師與伊斯蘭教士雙雄領導的民權運動,滿腔希望最終錯愕地止於暗殺槍響的黑人;曾跟著黑豹黨一手拿槍、一手拿毛語錄,以武裝革命與社區經營實踐「黑人權力」(Black Power),卻被FBI的離間、滲透、暗殺與掃蕩徹底瓦解的黑人。黑奴貿易所造成的離散(Diaspora)並未隨著奴隸制的終結而消失,反而透過國家而制度化,自由陣型的共主一邊透過大規模監禁(Mass incarceration)強化警察暴力,一邊透過房地產市場與官僚系統驅逐黑人(註9),同時透過社會福利對黑人家庭進行合法監管與控制。(註10)

改編自文學小說《飄》,1940年由克拉克.蓋博(William Clark Gable)與費雯.麗(Vivien Leigh)主演的《亂世佳人》電影海報。(Public Domain)

淤泥帶水,而水總是黑人的惡夢。碧昂絲(Beyoncé)歌曲MV〈Formation〉的第一顆鏡頭就是水,碧昂絲蹲在泡在水裡的警車車頂,後方是泡在汪洋裡的房屋。(註11)密西西比河流域長年受水災所苦,當暴雨來襲,美國南方的紐奧良、路易斯安那、阿拉巴馬州便洪水泛濫,人口眾多的黑人流離失所,隨之而來的經濟損失、失業、搶劫、傳染病,更是遲遲無法退去的生命巨浪。電影《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的黑人母親只被允許哺育白人地主的三個女兒,自己的三個兒子卻因無奶水可喝,導致營養不良而死去。如今從事低薪藍領工作的黑人母親,因工作環境不具友善哺乳政策,也無力支付泌乳諮商的費用,還是無法哺育自己的孩子。去年甫來臺演出《我的身體.我的檔案》(My Body, My Archive)的剛果編舞家福斯坦.林耶庫拉(Faustin Linyekula),作品裡時常出現剛果河,一條乘載著無數血淚與屍體的世界長河:二戰後乘著民族自決而獨立的剛果,並未走向想像中的解放,尤其1998年那長達五年的「非洲世界大戰」,讓剛果成為滿目瘡痍的血色大地。身體是詩歌嗎?對黑人來說,或許更是輓歌。

福斯坦.林耶庫拉《遺失的雕像》(2014)。(攝影/Andreas Etter)

黑已不只意味著生物皮膚的顏色,而是指向任何面臨著艱困處境的生命體,美國黑人作家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曾如此寫道:「黑是種巨大的精神狀態,是任何活著的人可能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註12)「黑人國族主義」(Black Nationalism)於是成為黑人自我增權(Self empowerment) 最為人所知的途徑:自19世紀末黑人政治運動先驅馬科斯.加維( Marcus Garvey)率先提出,於1920年代的哈林文藝復興(Harlem Renaissance)成為黑人知識份子的首要議程,再於民權運動流行並熟成,在音樂、舞蹈、藝術、文學噴發出各式各樣鼓動的力量。放克(Funk),那股來自遠古的船艙臭味,於是成為1960-1970年代放克音樂、1990年代紐約布朗克斯嘻哈音樂的內在驅力,反覆召喚著「黑」的集結。

「所有事情都在首拍上!」(Everything is on the One)、「給我首拍!」(Give me the One),這些來自詹姆士.布朗(James Brown)的名言,道盡Funk的精髓。首拍是4/4拍音節的第一拍,所有樂器都會在此時一同發聲,用以統合放克樂隊中豐富的聲音、節奏與韻律,無論那是貝斯、鼓、電吉他、歌者,還是高速的碎拍、瘋狂的樂句即興、人聲嚎叫、聽眾熱烈的呼喊與回應(Call and response)。首拍,標記出一個明確的時間區間,剩下的就是樂手與舞者即興。黑人的音樂一向是多層次的,舞蹈亦然。膝蓋、髖關節、胸口、手臂務必放鬆且保持彈性,最好能在節奏與節奏之間輕鬆回彈(bouncing),如此才能用身體的各個部位同時做出迥異節奏,以創造多線的韻律感。清晰的首拍,是為了確保所有人在豐富的聲響節奏中,都能跟上同個韻律,於是所有人能透過首拍成為一個整體:一個在韻律下的國度(One Nation Under the Groove)。

詹姆士.布朗(James Brown )美國黑人歌手,被譽為美國靈魂樂的教父(Godfather of Soul),1953年開始演唱生涯,是嘻哈、迪斯科等音樂類型的奠基人,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期,美國歌壇的兩次變革都與他有關。(© ccby dbking)

這個國度的確迷人,但國族主義的毛病卻樣樣沒少,厭女、恐同、父權秩序都曾讓其解放之路走得顛頗,尤其在嘻哈國族主義(Hip Hop Nationalism)接續繼承後,唱盤與混音器讓這個韻律變得更為激昂、尖銳,身體越來越富有戰鬥性格,而那些具有壓迫性的陽剛特質,則愈趨張牙舞爪。然而,這個國度及其變體所遺留下來的,是一個極其特殊、前所未見的,包裹著動感、觸覺、嗅覺、視覺的混成表達模式,當中強烈的自我肯認與發聲的意圖,能夠很快速地與全世界認為自己需要被解放的靈魂相互共振,而其所具備的商業潛力,終讓「黑」成為了世界性的語言。在黑豹黨所嚮往的共產第三國際與毛主義,於蘇聯解體與中共文革後宣告徹底失敗後,「黑」反而乘著新自由主義的羽翼,用Disco、用嘻哈、用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用街舞、用Kpop,反覆地攻佔世界各個角落,成為當代最有爭議性的產物之一:這是「黑」的另類勝利,還是帝國更為狡猾的利用與剝削?現在的「黑」究竟賦權了誰?還是說到底就是場金錢遊戲?

黑人總統、KOL、嘻哈巨星、NBA球星是黑色美國夢的頂端,然而,MV〈This Is America〉的最後一顆鏡頭,是逃,唐納.葛洛佛(Childish Gambino)拼命地逃。(註13)紐約的黑皮膚在逃,曼徹斯特的黑皮膚在逃,巴黎的黑皮膚在逃,全員在逃。逃離監獄,逃離槍枝,逃離毒品,逃離警察,逃離創傷後症候群,逃離貧窮,逃離水,逃離淤泥,逃不走的只能窒息,就像被警察壓制的喬治.佛洛伊德(George Perry Floyd)。數百年前的黑人靠著北極星指路,從南方莊園往北逃(註14),50年前的黑人靠著非洲未來主義(Afrofuturism),用音樂打造絢麗的母艦飛船(mothership),往宇宙奔去。當藝術轉化靈魂、自我創造之際,一殘酷的問題仍在其中低迴不已:為什麼黑皮膚的生命,仍然在逃?


註1 〈涉水前行〉(Wade in the Water)是一以蓄奴時期黑人逃亡為主軸的歌謠,於1901年首度發行。
註2 W.E.B. 杜波依斯,《黑人的靈魂》,何文敬譯注,聯經出版,2018。
註3 Cornel West, The Historical Philosophy of W.E.B. Du Bois – Class 1. https://youtu.be/qcDySbv9OyM?feature=shared
註4 參考吉姆.克勞法博物館(Jim Crow Museum)的《種族主義漫畫》(Racist Cartoons)頁面。 https://jimcrowmuseum.ferris.edu/cartoons/homepage.htm
註5 〈非洲裔美國人與馬戲團〉(African Americans & The Circus),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https://nmaahc.si.edu/explore/stories/african-americans-circus
註6 Andre Lepecki, 2016, ‘In the dark’, Singularities: Dance in the Age of Performance. Routledge.
註7 同註6。
註8 同註2。
註9 劉文,2020,〈黑人的命與種族資本主義:半世紀以來的美國黑人抗爭〉,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842
註10 Dorothy Roberts, 2022, Torn Apart: How the Child Welfare System Destroys Black Families–and How Abolition Can Build a Safer World. Basic Books.
註11 Beyoncé, 2016, Format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DZJPJV__bQ
註12 James Baldwin,2007(1972), No Name in the Street,Vintage.原文為:「Black is a tremendous spiritual condition, one of the greatest challenges anyone alive can face.」
註13 Childish Gambino,2018,This Is America.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YOjWnS4cMY。「逃」的觀察是由街舞研究者蔡欣洲所提供,於此標註與感謝。
註14 洪德青,2017,〈走一趟美國黑奴當年逃跑的秘徑:地下鐵路 (Underground Railroad)〉,自由評論網。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2189094

吳孟軒( 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