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究竟是什麼?傳統有邊界嗎?傳統是從開天闢地開始嗎?還是人意識到自己不是猿猴的那一刻?到今日,萬年以上(希望我沒弄錯吧!)的時間區間要怎樣畫一張示意圖?時間之外,空間呢?亞洲人的傳統,是否必然以亞洲為地理範疇,還是整個地球都能算進來?我不是歐美人,但是我認識(聽過)《蒙娜麗莎的微笑》,可是比《早春圖》還早呢!作為一個所謂全球化時代下的人類,要談傳統真是件不容易的事。

稍稍聚焦一下議題,假若我們談的是「水墨傳統」的話,由使用毛筆(軟筆)來書寫或描繪的時代開始,總可以吧?那麼,「水墨傳統」就姑且想成以毛筆和墨的特性為基礎的創作成果。一旦「特性」創出了,即使以其他的媒材來表現,或許可稱為創新,或許可被視為豐富了傳統,並且增益傳統本身。
由觀者的眼光來設想,當代觀者,在什麼程度上能領會創作者的創新(無論有意吸收傳統,或反叛傳統)?或者說,我們真的共享一個傳統,而讓大家有溝通的基礎嗎?由成長過程中所受的教育來看,一個當代的亞洲人,是否必然比西方人更能領會「水墨傳統」?話說我成長的年代,小學到中學,每週還得要在學校或家裡寫書法,現在有些(多數?)孩子已經沒有這樣的經驗。喜歡也好,討厭也好,因為小時候用過毛筆,知道控制軟筆的感覺,確實和硬筆截然不同;因為用過墨水,多少體會潑灑的威力(比如某個班上討厭的人)。這樣,是否多少和水墨傳統沾上一點邊?如果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已經沒有這樣的經驗,只能從文字敘述去「理解」毛筆的中鋒側鋒,焦墨淡墨的特色時(你說的焦是什麼焦,淡是什麼淡?),到底是認識了「傳統」,還是一種全然陌生的事物?
創作者不能強求觀者一定照自己的意思來看作品,但是,觀者是否有心在看到作品時,給一個和作者對話的機會?我不見得喜歡,但我想知道作者表達的是什麼?因為我和作者分享,或部分分享了傳統,我們有著一樣的感受而感到欣喜?或者,我們對傳統有不一樣的詮釋而感到新鮮?那個沒辦法完全界定,但有著部分交集的東亞水墨傳統,會在年輕人的文化生活中流失嗎?我們會連可以共鳴或吵架的基礎,都沒有了嗎?
在網路無遠弗屆的時代,很多人以為美術史,或是視覺文化的教育,會比以前容易很多。至少,大量的圖版似乎不像過去那樣難以取得。實際上,對很多學生來說,大量的圖版滑過去,看過沒看過,也分不太清楚。不要那樣急著想傳統與創新的問題吧,先確保年輕的學生想慢慢看的意願,保住一個可以對話的空間。作為教師,到目前為止,這樣的提醒還算有用。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