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博物館2017年舉行的「煙雲四合─清代蘇州顧氏的收藏」特展,呈現清末以來聞名遐邇的蘇州過雲樓顧氏收藏,當中的重要精華藏品與史料,皆展示於眾人面前。蘇吳在地的「真率會」雅集裡,顧文彬、吳雲等藏家均扮演關鍵的角色。此文將以顧氏與「真率會」相關人物為研究核心,並探討相關的圖像與古籍文物。(文╱編輯部)
三幅「真率會」圖卷考
此次蘇州博物館舉辦過雲樓顧氏特展,展品〈吳郡真率會圖〉(圖1)為蘇州檔案館收藏的重量級藏品,近年在顧氏後人顧篤璜捐獻後才為世人所知,其本事及流傳經過大有可述。
圖1 清代胡芑孫、任薰〈吳郡真率會圖〉,紙本設色,縱42.5公分,蘇州檔案館藏。圖∣王亮、蘇州博物館
俞樾(曲園)《春在堂詩編.乙巳編》有〈蘧園七老圖〉詩,小序云:「(李)友鷳以其先祖眉生先生〈七老圖〉見示,七老不署姓名,屬余辨別,余亦不能盡識也。題詩四首,舉所知者告之。」俞曲園此詩附有自注:「當日流傳七老圖,姓名年月竟皆無,披圖一覽先相識,此是平齋老友吳(按圖自右而左第一人為吳君平齋,雖不甚肖,有癭可識也)。數到蘇鄰第四人(蘇鄰乃先生自號),修頤廣顙好風神。肩隨更有怡園叟,七老中間最逼真(第五人為怡園主人顧君子山,七老之中尤為酷肖)。養閒居士處圖終(謂潘君季玉),彷彿鬚眉想像中。此外三人難指實,就中或有杜陵翁(第二人疑是杜君小舫,面盤頗似,但多鬚耳。第三人或曰勒君少仲,第六人或曰彭君訥生)。此會於今廿幾年,摩娑病眼認難全。願君博訪吳中老,莫使傳疑等七賢(唐人〈七賢過關圖〉亦無姓名,迄莫能定)。」
《乙巳編》中詩作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李友鷳係李鴻裔(眉生)之孫,此〈蘧園七老圖〉存佚待考。曲園能辨識者僅五人,且已不敢自必。據顧文彬《過雲樓日記》光緒五年八月十九日記「往晤俞蔭甫,送與〈吳中七老〉卷求題」,則俞樾似曾間隔多年二題七老圖卷。《春在堂雜文》六編卷三〈西圃潘君家傳〉,所記七老與前引者不同,當為吳雲等人去世後新的「七老」組合:「(潘遵祁)晩年作吳中七老會。七老者,彭君慰高,顧君文彬,吳君艾生,蔣君德馨,吳君嘉椿,餘二老則君與從弟季玉也。」吳艾生、蔣德馨、吳嘉椿,均為蘇州本地人氏,各有功名職銜。
圖2 清代林福昌(海如)1877年作〈吳中七老圖〉,南京博物院藏。圖為局部。圖∣王亮、蘇州博物館
今南京博物院庋藏有〈吳中七老圖〉(圖2),海虞胡淦所繪,紙本設色,來自蘇州潘氏後人潘達于捐贈。有光緒壬午(1882)杜文瀾題辭,指認圖中七人為勒方錡、李鴻裔(圖3)、吳雲、顧文彬、沈秉成、潘曾瑋和他本人,最為確切,可以信從。李鴻裔《蘇鄰遺詩》有〈題吳中七老圖奉潘季玉曾瑋年丈〉一首。李氏墨蹟似不見於今南京博物院藏胡淦繪本,可能題於另外一本。據顧文彬《過雲樓日記》(圖4)光緒五年十一月初二日所記,「真率會中人皆倩胡岫雲寫照,余為介紹,至是始畢,各執一圖,已成七幀矣」,又同月廿三日記:「往晤胡岫雲,送與畫真率會照三元,前付五元清訖,帶歸少仲、眉生二份,並薦任舜琴可以補圖。眉生已允他日送來。余自攜少仲一份送交愉庭。愉庭嫌己照之瘤太大,玉泉面色太紅,囑余送令略改。」
圖3 李鴻裔〈題怡園圖詩〉。圖∣王亮、蘇州博物館
圖4 《過雲樓日記》書影。圖∣王亮、蘇州博物館
以上三圖均為所謂「真率會」圖卷,胡淦曾於不同年份兩度繪圖,南京博物院似另藏有光緒三年林福昌(海如)所繪〈吳中七老圖〉。此外,2012年西冷拍賣冬拍有〈怡園七老圖〉一帙,係吳艾生當時分得的一卷,有俞樾題引首,顧文彬、潘遵祁等諸人題跋,成圖大致在光緒六年(1880)。此圖拍賣方著錄作者為王緣,此人實為補圖者,原作可能仍出胡淦手。「真率會」事屢見於吳雲《兩罍軒尺牘》,茲不具引。
「吳中七老」園林雅集
「吳中七老」有定員,除非「出缺」才會添換。「真率會」與會之人似乎並無定規,少則六人,多至十人。舊雨新賓,時時加入。大致上每月集會一、二次,依次有第一集、第二集的名目,新歲則從頭起算。南京博物院另存胡淦、沙馥合作的〈學詩圖〉卷子,繪潘曾瑋少年學詩事,尾紙有光緒庚辰、辛巳(1881)俞樾、高心夔、李鴻裔、顧文彬、杜文瀾、沈秉成、彭慰高、勒方錡、彭翰孫題辭,可以想見是當時真率會中人或關聯人物。
「七老」中李鴻裔有日記存世,今存上海圖書館,可惜已不完全,其中若《靠蒼閣日記》光緒六年十二月初九日載:「作漆園會于師酉二敦之齋,許廉訪外皆真率會中舊雨也」;光緒七年二月廿日「未刻赴怡園作真率會,席間聞俄王為其黨人以炮震死」;廿九日「赴養閑草堂真率會,見景泰博山爐,制度甚古」。據顧文彬《過雲樓日記》,此吳門真率會最晚開始於他自寧波辭官返鄉的光緒元年。吳雲於光緒九年故世,而真率會雅集仍然賡續至光緒十年以後。光緒末年顧文彬之孫顧麟士與吳大澂、吳榖祥等結社稱「怡園七子」,又晚於「真率會」若干年。《過雲樓日記》相關記載逾百則,如光緒五年三月初二日:「余招集真率會於怡園,即前五人。」光緒五年三月十二日:「潘養閑招集真率會於聽楓山館,即前五人。」光緒五年十一月初二日:「仲復在耦園作真率會,同席李香嚴、彭訥生、吳愉庭、潘養閑與余。歸途往晤西圃。」光緒六年十二月九日:「愉庭(吳雲)邀作蝴蝶會,即真率會中人,惟添入許星台。」光緒十年四月十二日:「舉七老真率會,移樽于潘西圃之三松堂,與會者蔣心香、彭鈍舫、吳引之、吳語樵、潘養閑,期而未至者任筱園。首唱七律二章,余與諸公各有和章,並乞顧若波繪〈西圃看花圖〉,請會中諸人各書和詩於後。」
圖5 顧氏怡園舊貌。圖∣王亮、蘇州博物館
圖6 蘇州拙政園為清末雅集重心之一。圖為明代文徵明〈拙政園圖冊〉,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其中一開。圖∣大都會博物館官網
綜上所述,光緒初年蘇州耆舊於吳雲「聽楓館」、李鴻裔「蘧園(網師園)」、沈秉成「耦園」、顧文彬「怡園」(圖5)、張之萬與張之青「拙政園」(圖6)迭興雅集,文酒唱和,聽曲拇戰,甚或招吃西洋大餐;除真率會,還有九老會、蝴蝶會、耆舊會、消寒會、熊蹯會、漆園會、東坡生日、賀壽、送行等名目,與會者俱一時勝流,所傳觀共賞者多法書古器舊籍(圖7),並屢作圖卷以傳將來。各家園林,相去不遠。聽楓館位於蘇州城內慶元坊,近觀前街,西與曲園望衡對宇,向東百步即怡園。七老中其他諸人時或借聽楓館、怡園館舍設席作東。
圖7 蘇博「煙雲四合」展品:宋拓〈古本蘭亭〉冊,蘇州博物館藏。經顧文彬、吳雲題記。圖∣王亮、蘇州博物館
「吳中七老」:真率會之主賓
光緒五年己卯冬十月十三日,吳門真率會與會賓主,生平如下:潘曾瑋(1818~1886),字寶臣,號季玉,又號玉洤,晚號養閒居士,潘世恩第四子;道光二十三年順天鄉試挑取謄錄。官太常博士、刑部郎中、記名道員。
彭慰高(1810~1887),字經伯、號訥生,別號鈍舫老人,室名仙心閣,父蘊章;道光癸卯舉人,浙江候補道。同治乙丑補溫州同知。
顧文彬(1811~1889),字蔚如,號子山,晚號艮盦、過雲樓主。道光二十一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擢福建司郎中,補湖北漢陽知府,又擢武昌鹽法道。同治九年授浙江寧紹道台。晚年引疾回蘇,築怡園,家居15年而卒。
潘遵祁(1808~1892),字覺夫、順之,號西圃、簡緣退士,潘奕雋長孫、世璜長子。道光二十五年進士,道光二十七年翰林,是年八月即乞假歸,隱居於吳縣西之鄧尉山,築香雪草堂、四梅閣,主講紫陽書院20年。
李鴻裔(1831~1885),字眉生,別號香嚴,晚號蘇鄰。四川中江人。咸豐十年入胡林翼幕,又入曾國藩幕。同治三年後歷任十府糧道、糧台總辦善後局總辦、淮陽徐海兵備道。簡授江蘇按察使,以耳病未赴任,又賞加布政使銜。
勒方錡(1816~1882),字悟九,號少仲,又號太素齋,江西新建人(今江西省南昌市),道光二十四年舉人,歷任主事、員外郎、廣西南寧知府、江蘇鹽法道、江蘇按察使、廣西布政使、江蘇布政使、福建巡撫、貴州巡撫、河東河道總督。
沈秉成(1823~1895),浙江歸安人,原名秉輝,字仲復,咸豐六年進士。歷任上海道台、河南按察使、侍講學士,武英殿總纂,順天府尹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廣西、安徽巡撫,署兩江總督。
吳雲(1811~1883),字少甫,號平齋,晚號退樓、愉庭。道光諸生,屢試皆困。所藏〈齊侯罍〉二、王羲之〈蘭亭序〉二百種,最為珍秘,用以名室齋。年三十四援例任常熟通判,歷知寶山、鎮江,咸豐間以籌餉功用為道員,咸豐九年擢蘇州知府,旋以失城落職。性喜金石彝鼎,法書名畫,漢印晉磚,宋元舊籍。
以上,有五人列名「真率會七老」,彭慰高、潘遵祁則在吳雲等歿後補列「七老」。 潘曾瑋、彭慰高、顧文彬、潘遵祁均為蘇州人,李鴻裔、沈秉成、勒方錡、吳雲曾在蘇州任地方官(所謂「召父杜母」),又多於盛年息影吳下,置園林以觴政文會自娛,彼此並結姻親。吳雲與沈秉成有戚誼,潘氏一族中,潘祖蔭弟潘祖頤為吳雲女夫,吳雲長孫婦為顧文彬孫女。七老或位至封疆,或奕世清門,在咸同間太平天國、捻軍戰事中,所謂「東南淪陷」之際,有練兵籌餉、襄贊軍書以支持危局的事功;並參與蘇州的戰事善後和民間救助事務。政事文章,兼而有之。七老多能作詞,各自有集,見諸杜文瀾《憩園詞話》。
「吳中七老」之鑑藏
營建林池之外,真率會諸老均以收藏自娛。《兩罍軒尺牘》卷八致潘祖蔭書劄第三十三通:「現在同好者有沈仲復、李香嚴與李子山喬梓,皆好之而又有力者,見愜心之品,便不惜重值購之。」諸人之間時時有貺贈、讓售之舉,並以摹拓刊印複本,互通有無。再如光緒五年二月十八日《過雲樓日記》所記:「午刻赴網師園,坐客少仲、退樓、仲復、養閑。見香嚴新押之〈醴泉銘〉,張小華舊藏,帖之邊紙翁覃溪精楷題滿,固是宋拓佳本,尤以翁題加重。此外尚有宋拓〈王聖教序〉、王石谷〈趨古冊〉,石濤〈山水對題冊〉,張得天、陳香泉兩字冊,共押千金,已是足價,未必取贖矣。」
名畫法書而外,書籍也極受真率會諸老關注。目前所知僅光緒五年十月十三日,顧文彬等七人題款的珍籍即有以下八種:1、《編年通載》十卷存四卷[一至四],宋代章衡撰,宋刻本,今藏北京國家圖書館。2、《吳郡圖經續記》三卷,宋代朱長文撰,宋刻宋印本,今藏台北中央圖書館。3、《新定續志》十卷四冊,宋代方仁榮、鄭缶撰,宋景定三年序刊咸淳間增修本今藏台北中央圖書館。4、《中興館閣錄》十卷[存九卷]、《中興館閣續錄》十卷,宋代陳騤等撰宋嘉定三年刊,嘉定四年至咸淳間遞增補本,今藏台北中央圖書館。5、《東觀餘論》二卷,宋代黃伯思撰、胡珽校,明萬曆十二年項篤壽萬卷堂刻本,今藏北京國家圖書館。6、《參寥子詩集》12卷,宋代僧道潛撰,宋刊本,今藏北京國家圖書館。7、《二百蘭亭齋收藏金石記》四卷,清代吳雲撰、校,清咸豐六年歸安吳氏刻本,今藏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圖書館。8、《二百蘭亭齋金石記.虢季子白盤》一卷,清代吳雲撰、批註並跋,清咸豐九年自刻本,今藏上海博物館。
以上第1、2、3、4、6項,即《編年通載》、《吳郡圖經續記》、《新定續志》、《中興館閣錄》、《參寥子詩集》,計五種均為黃丕烈「百宋一廛」舊藏,有黃氏題跋,除《參寥子詩集》,均為海內孤本。7、8二種為吳雲所自著自刊。觀款字體有篆、楷二種(《新定續志》、《中興館閣錄.續錄》為楷體),均出沈秉成手:「光緒五年己卯冬十月十三日,新建勒方錡、吳縣潘遵祁、中江李鴻裔、元和顧文彬、長洲彭慰高、吳縣潘曾瑋、歸安沈秉成集吳氏聽楓山館同觀因記。」《編年通載》「因記」二字易作「志喜」。《中興館閣錄.續錄》題識文字與他數本有所不同,可作總跋觀:「光緒五年己卯冬十月十三日,新建勒方錡、吳縣潘遵祁、中江李鴻裔、元和顧文彬、長洲彭慰高、吳縣潘曾瑋、歸安沈秉成集吳氏聽楓山館,同觀宋本書籍。」其為當世稀有者,如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章衡《編年通載》、《嚴州新定續志》、法穎編《參寥子集》,已各署觀款,匯注數語於此,以志欣賞。藏書者歸安吳雲,即聽楓山館主人也。
中國的文士雅集,其發端可以上溯到魏晉六朝。《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八十八〈玉山名勝集提要〉稱「宴會唱和之盛,始于金谷、蘭亭。」宋代王詵等16人聚於西園,李公麟作〈西園雅集圖〉,米芾並為撰記,是為「雅集」得名之始。大約同時,宋司馬光罷政在洛陽,常與故老遊集,相約酒不過五行,食不過五味,號「真率會」,見諸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十。元明以來相沿不替,文人仿效者眾,多以七人或九人為限,序齒不序官,具簡歡數,後人並有會規之設。「真率會」雅集中,吳雲、顧文彬先後為樞紐人物,正是中古以來悠遠傳統在斯時斯地的延續,作為留存圖文史料豐備的範例,又自具其時代和地域特性,有待於後續的深入研究和考察。
王亮( 1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