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米靖作品《神秘的河流:碎片與詩》錄像截圖。圖|鳳甲美術館
「生態」之意涵,不應僅與一小部分自然愛好者或專家相關聯;它在整體上對主體性和資本力量結構發出了質疑,未來它們顯然不能保證繼續像過去十年裡那樣佔據上風。(註1)
——瓜塔里(Félix Guattari)
——瓜塔里(Félix Guattari)
4月起,鳳甲美術館開始推出以「本草城市:北投」為題、以先後順序依次呈現的三檔展覽,雖然集結於一個相當宏觀的主題框架之下,但策展人徐文瑞與美術館商定將之置於一個有限的展覽空間內,每一檔也僅邀請一至三位藝術家參展,加上伴隨相關展示而安排的工作坊、論壇、講座、田野踏查等活動,以一種並不多見的分議題、小規模的形式,有別於大展式的主題廣度鋪陳,更多地是延著時間軸線、追求一種線性深入。
展題中蘊藏了著手進行探討時所依託的宇宙觀。「城市」意味著某種人類文明與原生自然的交界處;「本草」一詞取自中國傳統醫藥學,在這裡成為討論人文結構的多重宇宙觀、全局性框架之象徵,明顯有別於唯現代科學馬首是瞻的人與自然二元分立觀念。首檔展覽的副標題「一個關於宇宙政治的藝術計劃」因而也更像是對整個計畫的註腳,美術館內僅呈現澎葉生(Yannick Dauby)以北投聲景為題材、好似廣播劇的聲音裝置《漱漱北投》(Beitou Snippets)這一件作品,其中卻串聯起包含唭哩岸打石業、城市邊緣的農工業景觀、河流水圳與道路社區的交錯結構等北投在地發展肌理。側重點在於城市的基礎建設,卻更像是把現代城市作為一個與更大的生態環境相依託的生命體來看待,在此,聲音比視覺更易於建立起以微觀感性體驗為基底的身體覺知,恰如在展期中組織的一次聲音踏查中,令人驚異地在高架橋下空曠區域聽見的太平洋海潮之音,那是看不見的車流與氣流、鳥鳴這樣的自然之聲共同作用下的結果。這種連結的建立,也正是整個「本草城市」計畫試圖透過藝術,在一種感性層面上切入「人與自然的新關係」之實驗場域的第一步。
這種連結,也應與策展人特別提及的當代生態哲學方面的討論結合起來看,尤其是瓜塔里在1989年一部微言大義的著作《三生態》中所強調的具有「橫越性」(transversality)的「生態智慧」(ecosophy)理論視野。瓜塔里指出即便是講生態保護也不能簡化於單一的環保視野,而是要同時考慮到與環境生態環環相扣的社群生態(social ecology)與精神生態(mental ecology),將矛頭指向一種以全球化為外衣、推行單一價值觀的「整合世界資本主義」(Integrated World Capitalism)體系,因而他呼籲建立一種從微觀層面入手、尊重乃至鼓勵多元主體性的「特異化」(singularization)的生態模型。他將「精神生態」的重點置於尋找用以對抗媒體社會中觀念價值、生活方式等方面日趨標準化的解藥(註2),而這又與藝術家的工作相當接近,藝術及創造性工作在挽救生態、尋找新的生存形態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沿著這一思路,貫穿於「本草城市」第二檔「垂直城市」中的空拍視角,尤其是當掌握社會資源較少的普羅大眾也可使用無人空拍機這種技術時,它便超出了軍事、商業範疇,成為廣為藝術創作所用的美學視角,打開的是建立我們與世界新連結的想像。長期關注台灣環境地景的晁瑞光有兩件作品展出:《美麗龍崎月世界》與《土是一面鏡子》意圖切入一個探討規模經濟導致環境變化的觀察角度,表現為一種揭露的手勢和感性的美學呈現;而馮偉中《山的另一邊》利用空拍與VR技術,從身體感知出發、立體化地塑造出人對環境全新的垂直感知,而全景攝影又以刻意扭曲為球體的視域,直觀提示了融為一體的生態結構。計畫的第三檔「城市本草學和神明的地誌」中勾勒出另一個不那麼直觀的「球狀」整體,那是與人類精神文明史緊密連結的神明及泛靈宇宙觀,以彭弘智基於道家氣功煉丹的「內經圖」創作的《煮山川》為始,延伸至陳米靖在數位技術生態網絡中與監控錄影、人工智能共處、共同生產的《神秘的河流:碎片與詩》,以及黃博志拍攝患有思覺失調症的父親在家中浴室彈奏鋼琴的《慣性動作——彈鋼琴(曲目隨機)》。後面這兩件影像作品在一種意涵曖昧的表象之下,分別展現和探索了在「控制/無法控制」狀態下,藝術家將自己在創作中的主體性讓渡給未知的、因而尤為接近瓜塔里理論中追求的「特異化」主體性,從而開啟了建立種種全新生態關係之可能的一扇門。策展人在其中援引瓜塔里「生態智者」(ecosophist)的概念,將藝術創作者置於一種對「生態智慧」實驗不斷作出貢獻的角色上來看待。
這次跨度為三檔展期的「本草城市」坐標北投,不受限於狹義的人文地理,然而其緊貼北投歷史現實(包含聲景、土地公信仰在內的田野勘察與出版,以及生態博物園區的討論)的若干面向,仍是在線性時間中深入議題的立足點。未來這個計畫有望繼續延伸、繼續邊提問邊研究,去考察乃至撬動其他城市、地域框架下的生態共構模型。
註1 出自瓜塔里1989年首度出版的《三生態》(Trois Ecologies),p.48。
註2 同上,p.22-23
嚴瀟瀟(Yan Xiao-Xiao)( 210篇 )追蹤作者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