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征途 ‧ 歸人」吳炫三返鄉大展,宜蘭美術館登台亮相

「征途 ‧ 歸人」吳炫三返鄉大展,宜蘭美術館登台亮相

宜蘭農家子弟出身的吳炫三,於7月14日將在睽違家鄉多年後,首度返鄉於宜蘭美術館舉辦「征途.歸人:吳炫三個展」。呈現吳炫三不同時期代表作,從早期關照自然生活風景的寫實繪畫,如經典代表作品「陽光」系列、「紅黑白」系列,直至近期的狂墨巨大尺幅創作,以及多件木雕小品等逾60件精彩之作。
「征途 ‧ 歸人:吳炫三個展」現場一景。(宜東文化提供)
宜蘭農家子弟出身的吳炫三,繼3月於國立台灣美術館舉辦「直覺.記憶.原始能量:吳炫三回顧展」,7月14日將在睽違家鄉多年後,首度返鄉於宜蘭美術館舉辦「征途.歸人:吳炫三個展」。自1991年定居於巴黎,吳炫三揚名海外,於其邁入77歲之齡,在宜蘭縣政府文化局的邀請下返鄉舉辦個展意義非凡。「征途 ‧ 歸人」呈現吳炫三不同時期代表作,從早期關照自然生活風景的寫實繪畫,如經典代表作品「陽光」系列、「紅黑白」系列,直至近期的狂墨巨大尺幅創作,以及多件木雕小品等逾60件精彩之作,所有作品皆由吳炫三親自挑選,與多次合作默契絕佳的宜東文化團隊共同規劃執行,藉由藝術創作與人文意識向鄉親分享他逾半世紀的創作情懷。
從小在羅東長大的吳炫三,對田間、泥土的氣息與自然和四季的更迭領會深刻,在其位於外雙溪的工作室中,半露天的開闊工作室引入自然的光線,在一呼一吸間,感受到自然的氣息。雖然在世界各地舉辦過無數展覽,但首次返鄉辦展前夕戰戰兢兢的心情,難掩近鄉情怯。「我19歲離開家鄉,年紀一大把才回來辦展,主要是希望能夠和失聯多年的同學、師長和親友互道近況。同時也希望對長期祝福、關心我的師長和畫友交出一份合格的作業,希望我的工作不失蘭陽子弟的本色。」此次個展除了展出耳熟能詳的各大系列作品外,曾師承黃君壁、張大千等大師的吳炫三,也將呈現近十年來投入的水墨創作,工作室擺放數幅近年來深耕的巨幅的「狂墨黃山」系列亦十分令人期待。
「征途 ‧ 歸人:吳炫三個展」現場一景。(宜東文化提供)
以人為核心
吳炫三的繪畫,受到原始藝術的影響,作品充滿符號性,奔放的線條、多變的色彩充滿生命力。具有濃厚的家鄉氣息的簽名「A-Sun」(阿三),意指一個太陽。吳炫三在每一的創作歷程都有不同的轉變,早年以具象寫實為主並融入水墨的意象,1979年吳炫三的畫風丕變,發展的「陽光系列」,以強烈的原始氣息與充滿符號的隱喻,開啟全新的創作語彙。前台北當代館藝術館館長暨策展人石瑞仁認為,在吳炫三的畫中,臉上映著陽光和大地風景的人物,或佈滿刺青式圖案紋樣的人類雕像,都可視為他與各地的「他者」交往、互動和對話經驗的一種藝術再現與人文筆記。「他的個展,往往也可以解讀為一座綜合了個人遊記、藝術畫記,和地理人類學、文化社會學的圖像美術館。」石瑞仁同時也指出,國外評論者認為吳炫三的平面和立體作品,乍看抽象難以辨識,但主要以「人」為核心,他所刻劃的並不是在畫室內的模特兒,而是活生生分布在世界各地,甚至不毛之地的原鄉部落的族群。
「征途 ‧ 歸人」吳炫三返鄉大展,宜蘭美術館登台亮相
1942年出生的吳炫三,繪畫啟蒙於淡江中學的陳敬輝,師承王攀元、廖繼春等台灣重要前輩藝術家,奠定深厚的繪畫基礎,1970年代更被視為深具潛力的台灣鄉土畫家。但不滿足於現況的他,在內在不安定的躁動因子催促下於1971年遠赴西班牙馬德里皇家藝術學院留學,1973年畢業後走訪世界各地,旅居紐約丶東京、巴黎等國際重要城市。1978至1979年,吳炫三遠赴非洲、大洋洲等地的部落找尋靈感,創造了經典代表作「陽光系列」。除了兩年時間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和藝專(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任職之外,吳炫三花了近45年的時間深入探索自己的創作目標:原始生命的動力(爆發力),更於此間走訪世界各地部落,遊歷了96個國家,在世界50個大城舉辦個展。
吳炫三《夏日》,壓克力顏料、畫布,162x112cm,1991。(宜東文化提供)
「陽光系列」開啟原始部落的探索之路
相較於其他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吳炫三深入蠻荒之地尋找靈感的行動,令人難以想像,但若是深入了解其背景或許就能找到答案。出生於羅東的吳炫三熱愛自然,從小就與在地的原住民有深入的交往。童年時期的他,經常陪伴當時在林務局工作的父親深入太平山苗圃附近泰雅族的原住民部落,從小和當地的原住民小孩一起玩,因為自己黝黑的外型也常常被誤以為是原住民,與他們打成一片。大學時期,吳炫三受到對原住民文化藝術與史前摩崖藝術有深入研究的高葉榮教授的啟發,開始對部落文化傳統如雕刻與織布產生熱忱。由於從小受到自然的洗禮,吳炫三也在大四期間開始對於老莊思想中對自然的謳歌深感興趣,並在姚夢谷老師不厭其煩以一對一答的方式間,開啟他從中學習如何與自然對話的興趣。
1978年,吳炫三作品在海外深受歡迎,銷售也十分出色,但卻被當時的日本評論家瀨木慎一(Shinichi Seki)評論其作雖然畫得很好,但卻缺少藝術家獨特的風格,也就是作品的辨識度。「瀨木慎一認為一張畫如果無法辨識是誰的作品,而是直接看簽名是誰,那他就不是畫家了,因為他的『畫』等同於『簽名』。」瀨木慎一的評價激發了吳炫三重新思索創作的意涵。為了尋找原始生命的爆發力,吳炫三起初想回到故鄉,找回童年的生活氣息,他把一切財產變賣掉後回到羅東,卻發現宜蘭羅東在政府倡導「鄉村都市化」的政策下,童年的羅東已不再,它早已失去昔日純樸的樣貌。「宜蘭羅東已經變成都市,和以前很不一樣。我的童年不一樣。但我嚮往的自然是手作、腳走,和大自然一起生活。於是我來到了非洲,雖然那裡的物資落後,但生活和自然在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的東西皆取之於自然,這是我所嚮往的。」
吳炫三《歡欣》,壓克力顏料、木拼板,183x183cm,2008。(宜東文化提供)
1979至1980年,吳炫三第一次深入非洲蠻荒地帶,他在納米比亞撒哈拉沙漠停留了一年的時間。對吳炫三而言,撒哈拉沙漠的陽光很乾淨、很新鮮,他形容那裡的陽光就像是「蜜蜂針刺」的感覺。「我在撒哈拉沙漠看到破舊的籬笆影子,一條條的就想到太陽很強。所以我在創作中用很銳利的筆觸表現陽光和人之間的關係。」他把知覺的感受轉化為畫面的呈現,以金黃色系為主的「陽光系列」應運而生。一直在思考創作的吳炫三,樂於接受變化和挑戰,1995年他發現自己的「陽光系列」的作品在畫面表現日益奔放而且豔麗,雖然表現性強烈,但卻讓他想起表現派的作品,而立體派的風格也不時出現在他的作品中,「我發現自己的作品融入太多其他學派的影子」。1995年上半年,吳炫三決定結束此一系列的創作,開始轉向從中國哲學思想的出發。由於對自然的喜愛,吳炫三對中國哲學中的易經、老莊思想極感興趣,進而發展出「紅黑白」系列,舉例來說,印鑑使用的印泥是朱砂,就是紅色,印鑑代表一個人的身分,隱喻生命力,對他而言紅色代表生命力,黑色代表力量,白色則指向和平。此外,紅黑白也是原住民的色彩,在紅黑白主調之下再與自創的「陰陽紋」合而為一,演繹出屬於吳炫三的獨創風格,「陰陽消長就是自然的法則;陰陽的和諧就是美的極致。」對吳炫三而言,他的作品即囊括了沒有結束、絕對平面、陰陽紋與紅黑白等上述關鍵特色。
吳炫三《先民渡海》,壓克力顏料、畫布,193x419cm,1986。(宜東文化提供)
同為宜蘭子女,曾數次拜訪吳炫三位於法國及台灣工作室的宜東文化執行長羅健毓,以「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心情,參與執行本次別具歷史意義和情感濃度的展覽。在宜蘭美術館的「征途 ‧ 歸人:吳炫三個展」,除了以人為本之外,吳炫三將自我與土地結合,並與他在世界各地探索的動力作為養分。返鄉的漫漫長路,終於在半世紀的此時開花結果,相信征人的歸鄉之路不再遙遠,這一切不是結束,而是開端。
「征途 ‧ 歸人:吳炫三個展」現場一景。(宜東文化提供)
征途 ‧ 歸人:吳炫三個展
展期|2018.07.14-09.30
地點|宜蘭美術館(宜蘭縣宜蘭市中山路三段1號)
陳意華( 1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