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藝術本就是異於常人,甚至超乎常人的——臺南市美術館「藝術是⾃由的⼒量」

藝術本就是異於常人,甚至超乎常人的——臺南市美術館「藝術是⾃由的⼒量」

Art is Extraordinary, Beyond the Usual - Tainan Art Museum Presents “Art: The Power of Freedom”

跟多數的參展藝術家一樣,藤本重複該動作的本意並不帶有問題意識,也不是要實踐所謂的「行為藝術」,更不可能是為了討好現場觀眾,只是純粹忠於本心的行動。但這些不帶任何目的性的藝術結晶,卻巧妙轉化了創作者與觀眾之間的主客關係,打破藝術作品一定要具有意義、傳遞訊息的觀念,也解放了觀眾需要從作品中接收、感知到什麼的期待。在「藝術是⾃由的⼒量」這檔展覽中,人類無懼的創作成果,開放地接受所有人的主觀理解與詮釋,讓藝術得以真正自由。

40年來,每一天都重複做著同一個動作會是什麼感覺?

將卡式錄音帶套過橡皮筋固定在繩子上,再以手指捏住繩子,如鐘擺般穩定地左右來回擺盪——這是藤本正人(Fujimoto Masato)一天二十四小時最主要的活動。藤本驚人的偏執行為與精神力,不僅難以想像,更令人費解,但這樣的行為模式,對於不諳與他人對話、吐露情緒的心智障礙者來說,卻可能是他們生活的出口與答案。當我們試著深入探尋箇中原因,便會發現這或許是外界通往障礙者內心世界的一把鑰匙。

藤本正人(Fujimoto Masato)實際使用過的卡帶、橡皮筋與繩子等物件於「藝術是⾃由的⼒量」展覽中展示。(攝影/蔡昕縈)

據藤本所在的障礙者福利機構番紅花生活圈(Safran Selkatsuen)工作人員表示,藤本以前喜歡和父親一起用卡帶聽音樂,在父親逝世之後遺留下大量的卡帶,於是他的母親用橡皮筋套著卡帶、再用繩子吊起來交給他。沒想到,當時母親不經意的行為,竟就此成為藤本往後40年日復一日不斷重複的動作。

展場內同步播放著記錄下藤本正人日復一日擺盪卡帶的模樣,並訪談其周邊工作人員的影像。(攝影/蔡昕縈)

跟多數的參展藝術家一樣,藤本重複該動作的本意並不帶有問題意識,也不是要實踐所謂的「行為藝術」,更不可能是為了討好現場觀眾,只是純粹忠於本心的行動。但這些不帶任何目的性的藝術結晶,卻巧妙轉化了創作者與觀眾之間的主客關係,打破藝術作品一定要具有意義、傳遞訊息的觀念,也解放了觀眾需要從作品中接收、感知到什麼的期待。在這裡,人類自由無懼的創作成果,開放地接受所有人的主觀理解與詮釋,讓藝術得以真正自由。

「藝術是⾃由的⼒量」展場一隅。(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拍攝提供)

「藝術是⾃由的⼒量」展覽將於臺南市美術館(以下簡稱南美館)2館展出至5月19日,因應參展藝術家在肢體、言語表達能力上的不同,由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與南美館組成的策展團隊,將這次的展覽聚焦在呈現藝術家作品的多樣性與視覺張力。本文則希望從參展藝術家的創作日常,以及陪伴他們創作的機構照護員或師長的視角切入,補充這些作品背後的創作脈絡,試圖牽引出一條更貼近創作者心靈的觀展途徑。

王韶華的雕塑作品《雪人》(2015-2023)於「藝術是⾃由的⼒量」展場中展示。(攝影/蔡昕縈)

在眾多繪畫、雕塑、書畫與裝置作品之中,鈴木健太(Ken Suzuki)具有行為藝術與觀念藝術樣貌的參展作品格外引人注目。現居日本社會福祉法人風舎(以下簡稱風舎)的鈴木,因為無法忍受眼前所見事物有一絲缺損或瑕疵,在生活中時常表現出「破壞」的負向行為。據風舎設施長栗山大樹透露,由於鈴木是會持續破壞到目標物幾乎消失殆盡才肯罷休的程度,設施內的桌椅、牆壁均難逃被破壞的命運;但風舎照護員深陷苦惱的同時,卻也因為「看到他很專心在破壞的過程,捨不得禁止他。」於是想出了替代方案——不斷提供漂流木讓他破壞。

在決定供應漂流木之後,一些鄰居見狀也主動提供家中的木頭,而因為鄰居跟工作人員都很好奇,風舎甚至還舉辦了一個由鈴木親自示範怎麼破壞木頭的工作坊,儘管活動中沒有任何藝術創作的環節,但參加者卻能藉此揣摩、共感鈴木在破壞時的心情。隨著時間流逝,漂流木會因為用來破壞的工具與力道強度,產生出形態各異的模樣——完好的漂流木,經歷人為的鑿刻,一步步被解構成木塊碎屑直到無法再分解,就這樣不斷循環反覆。

鈴木的破壞行為作用在以年輪增生變得粗壯的木頭之上,好似人類對於時間無情消逝的某種逆反。每道刻痕都象徵著人類的執念與介入,然而最終散落一地、無從辨認來源及年歲的木屑,則以自身姿態無聲地回應人類徒勞的反抗。(註2)而記錄下這一連串破壞過程的側拍照片,也就是鈴木此次參展的作品。

鈴木健太(Ken Suzuki)與本次參展作品合影。(攝影/蔡昕縈)

透過這件作品可以看見,鈴木原先被認定為心智障礙者負向行為的「破壞」表現,因著風舎工作人員尊重個體差異的照護措施,找到了得以發揮天賦、探索藝術創作可能性的舞台。同時,藉由參展使其能夠以創作者的身分被大眾所認識,透過自身的藝術表現與外界交流,一點一滴地改變人們因為對障礙者不理解而投以的異樣眼光,瓦解常人與障礙者之間,那道因陌生疏離在無形之中築起的牆。

我們一直告訴自己必須把障礙者的藝術創作與表現視為理所當然。我們認為創作是連接個體的溝通方式。我們把藝術視為理解這個人狀態的工具,認同這個人所有表現、表達的方式。

——栗山大樹(日本社會福祉法人風舎設施長)
來自風舎的井上健太郎經常使用蠟筆繪製肖像作品,比起只透過圖片觀看的對象,他在描繪實際認識、親眼見過的朋友時,能將畫面中的人物五官與特徵更為立體地呈現。據栗山大樹表示,他在顏色選用上也十分講究,甚至有些執著。(攝影/蔡昕縈)
後藤拓也以紙和釘書機拼裝、製作而成的房屋裝置作品。他喜歡利用平日在風舎麵包坊工作途中大約10分鐘的午休時間專注創作,除了高低錯落、五顏六色的造型外觀,從房子的窗戶或縫隙向內看,也會發現後藤精心設計的各種巧思與細節。(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拍攝提供)

在台灣特殊教育學校體系中,也有著一群因為接觸到藝術創作,開始懂得運用線條、筆觸、造形與色彩等等視覺語彙展露個人內心世界,找到生活中的支持與依靠的天使藝術家。本次代表臺北市立文山特殊教育學校(以下簡稱文山特教學校)參展的郭禹彤,從在學時期至今皆是全國障礙者繪畫比賽的常勝軍。

她的作品多以麥克筆或色鉛筆繪製的繽紛幾何色塊所構成,依照作畫當下的情緒牽引,選用反映個性的強烈鮮明色彩與富有韻律感的線條交織、堆疊,表現其內心所感。但在遇到藝術創作以前,其實郭禹彤在IEP(註3)被評估為「具有情緒控制的困擾」。(註4)

郭禹彤與本次參展作品合影。(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拍攝提供)

很多事情發生在你接納他表達以後,創造力、生命力就像一個開關被打開,源源不絕地流出來,但這一刻是需要等待的。

——陳麗婷(臺北市立文山特殊教育學校教師)

文山特教學校於2002年成立之初,便聘請藝術治療師入校為學生提供專業服務,其後陸續成立美術社團、美術潛能開發團體進行輔導教學,2012年起開設「美術創作特色課程」,每週兩節課的時間,由導師推薦具有創作潛能並對美術感興趣的學生抽離上課。如今儘管校園內已沒有專任的藝術治療師,但學校仍積極支援學生的藝術創作活動,更特別開設「文山藝廊」每學年策展八到九檔展覽,作為在校學生、畢業校友與外部藝術家共同合作參展的空間。而郭禹彤對於藝術的興趣與潛能,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日漸茁壯。

身為繪畫比賽中的常勝軍,郭禹彤的作品也會獲得收藏家青睞。但對於《學校》(2022)這件作品,郭禹彤曾表示因為描繪的是自己最愛的學校(文山特殊教育學校),所以即使有人要出價購藏,她也絕對不會賣。(攝影/蔡昕縈)
在郭禹彤本次參展作品中,多數作品畫面都以高彩度的顏色構成,唯獨《黑暗的世界》(2023)是以陰暗的深色系進行創作,如實反映了郭禹彤作畫當下內心的鬱結與沉悶。(攝影/蔡昕縈)

文山特教學校教師陳麗婷分享,郭禹彤從畫畫中找到許多樂趣跟靈感,她會邊畫邊跟老師傾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擾,老師也會固定出繪畫功課請她完成。神奇的是,她的繪畫從某個階段開始出現了奇妙的小色塊,與此同時,陳麗婷也從她在創作時的言談,以及家長的回饋之間,察覺郭禹彤的情緒問題在接觸繪畫後慢慢減緩了,彷彿是「這些神奇的小色塊撫慰了禹彤焦慮的心靈」。即使現在的她已經畢業、進入庇護工場就業,但郭禹彤每天最期待的仍是下班後拿起畫筆恣意揮灑的時間。繪畫已經從學校教育轉變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陪伴,面對空白的紙張,她的情緒不需要組織複雜的言語訴說,只需跟著心情一筆一畫的創作,就能找到出口。

「藝術是⾃由的⼒量」展場一隅。(攝影/蔡昕縈)

透過郭禹彤的故事與作品,我們看見特殊藝術教育對於心智障礙學生的正向影響,也看見一名投身其中的老師耐心等待藝術種子在學生心中扎根、萌芽的過程。讓藝術創作不只是障礙者求學階段的一個回憶片段,而能夠融入、成為他們的生活本身,使他們從中獲得支持自己生活的力量,足以越過這個世界為他們設下的重重障礙,這或許是每位師長、家長、照顧者以及社會福利工作者最樂見的發展。

然而若想將生活重心完全轉移至藝術創作之上,試圖在銀貨兩訖的藝術市場中謀求生路,仍是難如登天。畢竟回望藝術史發展,想成為一名社會公認的成功藝術家除了天分與實力,還得有絕佳的運氣加持。本次的參展藝術家中,來自日本的中武卓(Suguru Nakatake)或許就是少數被伯樂發掘,受其積極栽培,進而迎來前所未見的人生風景的例子。

走進第三個展間,中武卓以油性粉蠟筆、水彩描繪花朵和植物的五件大尺幅創作,就在左側牆面上靜靜盛放著。(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拍攝提供)

走進第三個展間,中武卓以油性粉蠟筆、水彩等描繪花朵和植物的五件大尺幅創作,就在左側牆面上靜靜盛放著,如同不擅言詞、總是專注於個人世界的藝術家本人,其作品也自然流露出一種超然物外的寧靜氛圍。現已退休的國中美術教師長曾我部徹回憶道:「一開始跟Suguru認識,看到他的線條就深受吸引。」由於深信這名學生的藝術才華與潛力,長曾我部徹退休後甚至親自登門拜託中武卓的父母,提議讓他在國中畢業後(2011)持續到自己家中畫室作畫。(註5)

中武卓的創作像是在跟描繪的對象對話,因此他一定要看到實際物件才有辦法作畫。長曾我部徹會在開車接送的途中,與他聊天、試探性地詢問有沒有想畫的題材,抵達畫室後,就將眾多物件一字排開,任由中武卓自己決定要畫什麼、要怎麼畫,「對他來說,其實看到物件的那一秒好像就已經決定要怎麼畫了,怎麼擺放似乎都不重要,也不影響他的畫。」長曾我部徹認為繪畫是中武卓與世界接觸、交流的方法跟管道,他也經常為認識的人繪製肖像畫並送給對方,透過繪畫與人們交往、溝通。

中武卓的作品《露草和百子蓮等》(2021)與《玻璃瓶中的小菊》(2015)於「藝術是自由的力量」展場中展示。(攝影/蔡昕縈)

2014年,長曾我部徹開始在臉書上面介紹中武卓的作品,在演算法的擴散下,2022年9月還受邀到巴黎的畫廊展出,當時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原生藝術」(Art Brut,註6)作品一同參展,也因為畫廊展覽涉及作品買賣,促使他們認真思考與藝術經紀合作的可能性。現在只要在網路上搜尋「中武卓 Suguru Nakatake」就能找到如「THE WORLD PROJECT」「JUMPING ART PROJECT」等等提供障礙者藝術作品線上購藏服務的平台。根據發起「JUMPING ART PROJECT」的「Blue Bunny Company」創辦人高峰由美分享,她其實是因為認識了中武卓,深受其作品感動才決意成立這家公司。(註7)

現代人的藝術創作中會有很多「我」的存在,呈現自我的意識是比較強烈的,但在Suguru的作品裡完全沒有,就只是單純把自己喜歡的人事物呈現、描繪出來,讓人可以感覺到純粹的力量。

——高峰由美(Blue Bunny Company 創辦人)

雖然在外人眼中會認為長曾我部徹的慧眼和栽培,對於中武卓的藝術生涯發展方向有著關鍵性的作用,但長曾我部徹強調他所做的只是讓中武卓持續創作,從旁觀察作畫狀況、為其準備一切所需的材料,分享自己看到作品時最直接、純粹的感受。

我會發現自己其實一直活在自己的框架當中,謝謝他們(本次參展藝術家中武卓與AH-CHAN)讓我看到完全不一樣的作品,覺得很幸福。我其實只是陪伴,完全沒有做所謂的教學跟指導這件事情。

——長曾我部徹(日本元中學校退休美術教師、繪畫表現支持者)
「藝術是⾃由的⼒量」展場一隅。(攝影/蔡昕縈)
呂明翰與本次參展作品合影。(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拍攝提供)

如同南美館展覽企劃部專員莊東橋所說,「侷限不只是在身心障礙者身上,人本身就是有侷限的」,而藝術家該做的就是努力克服、突破侷限,從中創造更多可能性。(註8)透過前述幾位創作者的案例可以知道,多數障礙者在接觸藝術、投入創作的過程中,與出身正規藝術教育體系的創作者其實相當不同,藝術對他們而言並不是一門需要不斷打磨、鑽研的專業技術,也不具有目的導向。在藝術的世界裡,這些障礙者不需要成為任何人,只要做自己,自由發揮他們與生俱來、被世俗視為「異於常人」甚至「超乎常人」的特質與能力,就能夠傳達出藝術最純粹的精神與創造力。

儘管人們對於藝術、藝術家的定義仍存有不同見解,但「藝術是⾃由的⼒量」透過展覽的形式具體而微地演示了,我們面對與自身具有個體差異的族群時,應該秉持的尊重與多元共融精神。這檔連結了台灣、日本兩地障礙創作者的展覽能夠在此時進入美術館展出、與社會大眾相遇,或許也代表著台灣在文化平權與障礙者藝術推廣上的一個里程碑。

延伸閱讀|用藝術撕下「障礙」的標籤:「藝術是自由的力量——臺日心智障礙者藝術發展國際交流論壇」側記

來自日本宮崎縣的藝術家和⽥江美⼦,在全球發生新冠疫情的艱難時刻,決定寫下「藝術是自由的力量」這句話。在策展團隊前往日本拜訪考察時,也深受作品啟發,將其作為本次展覽的主題命名與主視覺設計之中。(攝影/蔡昕縈)

藝術是自由的力量, アートは自由の力, Art: The Power of Freedom

展期|2024.02.02-2024.05.19

地點|臺南市美術館2館3樓展覽室


註1 內容參考自栗山大樹於「臺灣×日本心智障礙者藝術發展國際交流論壇」分享內容,2024年3月20日。

註2 此處為作者對於作品的主觀詮釋,仍必須強調因為創作者並未對此說明,我們無從得知鈴木本身對此破壞行為的想法為何)。

註3 「IEP」即為「個別化教育計畫」,是指為每一位身心障礙且具有特殊教育或相關服務需求之學生所擬定的教育計畫,不論該位學生是安置於普通班、特教班、資源班或特殊學校等,其目的為確保每一位身心障礙學生皆能接受適性教育。國內特教法第28條亦明文規定各教育階段學校應以團隊合作之方式為身心障礙學生擬訂個別化教育計畫。其中,學生能力現況、家庭狀況及需求評估即為擬訂IEP的基礎。(資料來源:全國特殊教育資訊網

註4 內容參考自陳麗婷於「臺灣×日本心智障礙者藝術發展國際交流論壇」分享內容,2024年3月19日。

註5 內容參考自長曾我部徹於「臺灣×日本心智障礙者藝術發展國際交流論壇」分享內容,2024年3月20日。

註6 1945年,在法國畫家杜布菲(Jean Philippe Arthur Dubuffet,1901-1985)的推動下,原生藝術(Art Brut)一詞正式亮相。他將此一領域定義為「作品呈現出自發性與高度創造性的特徵,並盡可能減少文化性藝術的影響,作者名不見經傳,不為專業藝術領域所知。」因此,原生藝術包括了沒有受過正式教育的藝術家、通常患有精神疾病的男性與女性(精神藝術)、有時也包含了性靈派人士(靈性藝術),但無論如何,他們都是非主流的,其創作不受傳統藝術潮流的影響,因此又被稱作「非主流藝術」(Outsider Art)。

註7 內容參考自高峰由美於「臺灣×日本心智障礙者藝術發展國際交流論壇」分享內容,2024年3月20日。

註8 內容參考自莊東橋於「臺灣×日本心智障礙者藝術發展國際交流論壇」分享內容,2024年3月19日。

蔡昕縈(Tsai, Hsin-Ying)( 23篇 )

典藏ARTouch社群編輯(FBIGX),藝術世界潛水員,透過寫字滿足求知慾。信箱:singing@art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