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Abu Dhabi文化沙漠上開起藝術之花

Abu Dhabi文化沙漠上開起藝術之花

2017年年末,全球藝術圈的目光都聚焦在阿布達比,先是歷時10年建設完畢的阿布達比羅浮宮在11月12日正式開館…
2017年年末,全球藝術圈的目光都聚焦在阿布達比,先是歷時10年建設完畢的阿布達比羅浮宮在11月12日正式開館;12月6日,阿布達比羅浮宮通過社交媒體推特公布,11月15日在紐約佳士得晚間拍賣上以超過4.5億美元成交的李奧納多.達.文西的《救世主》(Salvator Mundi)被該博物館收藏。隨後博物館的主管機構、阿布達比文化旅遊部(Depart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也證實此事。2018年,這幅作品將現身於阿布達比羅浮宮常設展的7號展廳:「從不同視角看世界」,與目前巴黎羅浮宮借展的達.文西肖像畫《美麗的費隆妮葉夫人》並列展出。這張《救世主》是否會變成阿布達比羅浮宮的《蒙娜麗莎》還不得而知,但是阿布達比在打造這座文化沙漠上的藝術殿堂花費的金錢確是不計其數。
阿布達比羅浮宮。(攝影/Vartan Kelechian © Louvre Abu Dhabi)
阿布達比羅浮宮的帳單
巴黎羅浮宮館長讓.呂克.馬丁內茲(Jean-Luc Martinez)說:「過去,我們用800年才成就了巴黎羅浮宮,而如今,我們僅用10年就讓另一個羅浮宮降生阿布達比。」2007年,阿聯酋與羅浮宮簽訂了協定,將打造一個「阿拉伯的羅浮宮」,預計投資成本5億美元。然而項目一拖再拖,成本也早已不能同日而語。如今粗略一算,總體投入已經超過了15億美元。
首先在建築費用上,位於阿聯酋酋長國首都阿布達比的薩迪亞特人工島(Saadiyat,阿拉伯語意為「快樂島」)的阿布達比羅浮宮,設計師是普里茲克建築獎得主、法國建築師讓-努維爾(Jean Nouvel)。他為博物館設計了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銀色穹頂,以及散落在海面上的23個博物館展廳,整體建築造價達到了6.55億美元。
除了建築費用外,阿聯酋政府需要支付5.25億美元來買下「羅浮宮」品牌30.5年的使用權,羅浮宮為此不僅要提供15年的展覽策畫顧問服務,而且根據羅浮宮與阿布達比旅遊發展投資公司(TDIC)的協定,在開幕10年內,阿布達比館將向羅浮宮和13家法國著名博物館借來300件作品用作展出。10年之後,阿布達比羅浮宮的常設展將完全依賴自身的永久館藏。目前阿布達比羅浮宮常設展廳包括620件文物及藝術品,其中235件由博物館於2009年起陸續購得,其餘作品從法國13所博物館以及阿聯酋和中東地區其他博物館借展。
所以阿布達比羅浮宮需要花費7.5億美元用於經營和增加藏品。據《紐約時報》2007年報導,阿布達比羅浮宮每年文物及藝術品購藏的預算約5200萬美元。從2009年2月開始,阿布達比羅浮宮開啟了購藏之路:他們先在巴黎佳士得拍賣行伊夫.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收藏的拍賣中,以2300萬歐元購得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的抽象油畫《藍、紅、黃、黑構圖》。其後的8年中,博物館分別從如高古軒(Gagosian)、阿奎維拉(Acquavella)等全球各大畫廊、藝術博覽會、拍賣行和私人收藏中購藏了近300件文物和藝術品。其中包括了西元前950-900年埃及公主赫努塔威(Henuttawy)的石棺、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禮器、中國唐朝的八角盒、義大利威尼斯畫派藝術家喬凡尼.貝利尼(Giovanni Bellini)的油畫《聖母子》、日本江戶時代描繪葡萄牙商人到達日本的鍍金屏風、敘利亞大馬士革十八至十九世紀的八角形噴泉池、以及日本具體派藝術家白髮一雄1960年創作的油畫《Chirisei Kyubiki》等。至2016年10月為止,已經購入了超過600件作品。如今又以4.5億美元購得達文西的《救世主》,更是極大地豐富了這個美術館的收藏。
阿布達比羅浮宮大廳展覽一景。 (攝影/Marc Domage © Louvre Abu Dhabi)
阿拉伯世界的「普世博物館」
「普世博物館」是阿布達比羅浮宮的定位,讓.呂克.馬丁內茲表示:「普世性的博物館在二十一世紀意味著什麼呢?它意味著(阿布達比羅浮宮)不是一座國家博物館,而是展示全球所有文化的博物館。因為我們在中東,連接東西文化,必須呈現一個全球性的人類歷史。它的設計意圖是要在『多極世界裡』,『向他人開放』和『理解多樣性』。」阿聯酋常駐聯合國代表Zaki Nusseibeh在接受《THE ART NEWSPAPER》國際版採訪時談到,在阿聯酋,人們常常認為年輕人所受的教育並沒能培養出質問和反思的文化。這裡的人們更傾向於以分裂的方式看待文化,這正是阿布達比羅浮宮強調普世性的做法所希望改善的。
因此在常設展上兼顧了從古希臘到當代藝術百科全書式的展示。博物館對於600餘件文物及藝術品按照人類文明史的時間發展來組織,分為12個展廳進行呈現,敘事線索從「首個人類文明的村莊」,到「首個王權的出現」、「文明與帝國」、「普世的宗教」、「亞洲商貿之路」、「從地中海到大西洋」、「從不同視角看世界(文藝復興及同期的世界)」、「華麗的宮廷」、「新的生活藝術」、「現代世界」、「挑戰現代」、以及「二十一世紀的全球舞台」。常設展的租借事宜由法國博物館組織(Agence France-Museums)進行組織協調。出借展品的13家博物館包括羅丹博物館、凡爾賽宮等,租借期限10年。借入的藝術品包括巴黎羅浮宮藏達文西的《美麗的費隆妮葉夫人》、奧塞博物館藏馬奈的《吹笛子的少年》、龐畢度中心藏馬蒂斯的《Nature morte au magnolia》、凱-布朗利博物館藏十六世紀貝寧象牙鹽瓶、集美博物館藏中國八世紀繪畫、法國國家考古博物館藏西元前九至八世紀銅製鎧甲、克呂尼博物館藏聖遺物盒、凡爾賽宮藏雅克-路易.大衞的《Bonaparte franchissant les Alpes》和羅丹博物館藏《Bacchus à la cuve》等作為阿布達比羅浮宮的常設展品展出。
「文明與帝國」中陳列的展品。(攝影/Marc Domage © Louvre Abu Dhabi)
義大利藝術家Giuseppe Penone和美國藝術家Jenny Holzer也為阿布達比羅浮宮創作了兩件永久裝置用以敘說博物館的故事。Penone設計的《Germination》由4部分組成,中央是一棵青銅樹,樹枝上有許多鏡子,映射博物館穹頂「光之雨」的主題。Holzer的作品則是3面石牆,上面分別刻著中世紀阿拉伯著名哲學家Ibn Khaldun所著的《歷史緒論》、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創世神話》和蒙田的《隨筆錄》。
讓-努維爾在阿布達比羅浮宮開幕式上表示,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設計的古根漢阿布達比美術館以及Norman Foster(Foster+Partner)設計的扎伊德國家博物館也應該要在這裡建造。這兩個館的一些館藏也在阿布達比羅浮宮首展上亮相。TDIC對薩迪亞特人工島的總體投資高達100多億英鎊,目的是希望能將其打造成新的全球文化樞紐。除上述機構之外,島上計畫建造的項目還包括一座去年過世的明星建築師札哈.哈蒂(Zaha Hadid)設計的演藝中心和一座海洋博物館。扎伊德國家博物館更計畫與大英博物館合作,租借它的亞述、埃及和阿富汗文物。
「現代世界」展廳。(攝影/Marc Domage © Louvre Abu Dhabi)
不僅僅是美術館
阿布達比羅浮宮的10年進程,幾乎體現了全球博物館發展中所有的課題。從地緣政治的宏觀角度來看,阿布達比羅浮宮的長期布局,可謂是法國政府通過文化與藝術的「軟實力」在海灣地區增強外交事務的影響。10 年前,全世界的文博界人士一致反對「租借」國家文物,冒著損壞文物的危險將它們長途跋涉運送到異地的想法。然而時任法國總統席哈克和文化部長德瓦布林不顧反對,堅持完成了與阿布達比政府的談判,宣稱這一合作有利於提升法國的國際形象,形成雙贏局面。
2008年6月,法國發表新版《國防與國家安全白皮書》,把地中海、紅海和海灣一帶列為法國戰略利益的核心地帶。這是法國對一直以來「固守非洲法語區」慣性思維的超越,也是法國調整海外軍事布局的重要節點事件。2009年,法國在阿布達比建立永久軍事基地,這不僅是法國在海灣地區建立的首個海軍基地,同時也標誌著法國開啟海灣駐軍之門。該基地投入使用,填補了長期以來法國軍事力量在海灣地區的空白。法國將軍事基地設在阿布達比,主要是源於其戰略位置。阿聯酋位於海灣南岸,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霍爾木茲海峽則是波斯灣的戰略咽喉,世界石油運輸的「瓶頸」,保持海峽自由暢通符合法國的戰略利益。
此外,法國與阿聯酋還具有軍事合作的傳統。早在1991年和1995年,法國便與阿聯酋簽訂《軍事合作協定》,2009年兩國續簽《軍事合作協定》,彰顯了牢固的軍事合作關係。阿聯酋允許法國設立軍事基地,既有平衡伊朗的一面,也有在防務方面避免過分依賴美國的一面。而法國在阿布達比設立軍事基地,既可維護法國在海灣地區的能源安全,又可有效應對地區熱點問題。因此法國現任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在阿布達比羅浮宮的開幕式上所表示:「阿布達比羅浮宮是歐洲,非洲和亞洲絕妙的平衡點。」才顯得格外具有深意。
「挑戰現代」展廳。 (攝影/Marc Domage © Louvre Abu Dhabi)
不僅僅是美術館,就連《救世主》現在已正式淪為中東地區大規模地緣政治遊戲中的一枚棋子。《華爾街日報》在阿布達比羅浮宮確認購買《救世主》後忽然發出一篇報導,據一位不具名的「沙特藝術圈」人士透露稱,拜德爾王子只是代理人,而幕後真正的買家是沙烏地阿拉伯的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Mohammed Bin Salman)。阿布達比現任儲君穆罕默德.本.扎耶德.阿勒納哈揚王子可謂一直扮演著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的精神導師。沙烏地阿拉伯和阿聯酋在穆罕默德王子升任掌握政權期間加強了雙方外交關係。而沙特和阿聯酋在與卡達維持了一段緊張的關係之後,都於2017年夏天與沙特的鄰國卡達斷交。
《華爾街日報》報導提到如此大手筆的收購了《救世主》,可能是為了贏得「文化戰爭的先機」,尤其是卡達皇室已經在過去10年中在藝術品購買上投下了巨資。卡達皇室在近幾年中已經因為屢屢創下藝術市場的拍賣紀錄而登上各大新聞頭條,其中就有一筆在2012年以2.5億美元私洽收購了塞尚的《玩牌者》(The Card Players)。對於這個消息,沙烏地阿拉伯王儲穆罕穆德用阿拉伯語發表聲明,稱《紐約時報》最初的報導充滿了不實之處。但據《衛報》報導,他並沒有明確否認他購買了這幅畫,也沒有明確說明拜德爾親王是否在交易中扮演一角。阿布達比羅浮宮和旅遊文化局相關代表發言人並沒有立即回應置評請求。
然而無論此作花落誰家,對於阿聯酋這個沙漠國界上,除了嶄新的建築之外,文化是一個稀缺品。2008年11月,阿布達比政府在參考挪威、愛爾蘭和紐西蘭的經濟發展模式後,公布《阿布達比2030經濟遠景規畫》。按照這一規畫,阿布達比將於2028年之前充分實現產業多元化,2030年以前,非石油行業對GDP的貢獻將超過石油行業,達到64%。旅遊業將成為阿布達比未來經濟發展的引擎之一,薩迪亞特島文化區及其世界級博物館群也在《2030經濟遠景規畫》中被特別提及:「阿布達比已經投入了大量資金,擴大和升級重要的文化與旅遊專案,包括薩迪亞特島文化區的世界著名博物館群以及文化和教育機構。」阿聯酋王儲2015年在一次峰會中說道:「也許再過50年,我們就會用掉最後一桶油。問題是:我們會為那個難過嗎?如果今天正確地投資,也許我們會慶祝那個時刻的到來。」
左至右為: 阿布達比盧浮宮的項目經理Hissa Al Dhaheri、UAE文化旅遊局長Saif Ghobash、HE文化和旅遊部主席Mohammed Al Mubarak與阿布達比羅浮宮館長Manuel Rabaté。© Louvre Abu Dhabi Mohamed Somji
然而直到目前,薩迪亞特島文化區中的其他項目還只存在於圖紙上:扎伊德國家博物館目前顯示的完工日期是2020年,哈迪德事務所官網於演藝中心的頁面上的完工時間未定。原定於2017年開幕的古根漢阿布達比美術館在2011年的短暫施工之後,一直處於停工狀態。開館時間從2013年推遲到2015年,其後又再次推遲到2017年,但據古根漢基金會表示,如今他們還沒有收到TDIC的建設合同。
除了不斷拖延的工期,薩迪亞特島面臨的最大爭議是勞工待遇問題。薩迪亞特島開工伊始,便有一系列涉及來自東南亞的勞工被剋扣薪水、或被迫在危險環境下工作的報導。曾有上百位藝術家因此開展過抵制羅浮宮和古根漢美術館分館的行動。2013年,媒體報導那些在羅浮宮和紐約大學工地工作的勞工們是「當代奴隸」。2014年,法蘭克.蓋瑞對島上工人狀況表達了關切,他表示,使阿布達比完善與勞工權益相關的法律是博物館的「道德責任」。
中東,一直是舉世矚目之地,從千百年來的宗教歧異,再到近代挖出的原油,讓這個地區富裕,也讓這個區域充滿著利益的衝突。西方的耶穌肖像《救世主》,來到了阿布達比羅浮宮,這個訊號讓人們欣喜。藝術,或許也是一帖能讓人們彼此了解,互相接受的藥方。阿布達比羅浮宮,為地球人而建。
Insula樂團在阿布達比羅浮宮開幕式上表演。© Louvre Abu Dhabi
「首個王權的出現」中的展品:西元前950-900年埃及公主赫努塔威。(攝影/Marc Domage © Louvre Abu Dhabi)
法國總統馬克宏在阿布達比羅浮宮開幕會上致詞。© Louvre Abu Dhabi
觀眾欣賞從奧塞博物館租借的馬奈《吹笛子的少年》。© Louvre Abu Dhabi
陸曉凡( 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