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本印象(1891-1975)為近代日本畫發展中,於京都畫壇極具代表性的人物。其畫業屢受官方美展多次肯定,入選多屆帝國美術院美術展覽會(以下通稱帝展),曾獲無鑑查資格及帝國美術學院獎,擔任多屆審查員之職,並持續至戰後再度改制的日本美術展覽會(以下通稱日展),奠定其畫壇地位。在藝術教育及推廣上,曾多年執教於京都市立繪畫專門學校,並創立畫塾「東丘社」以提攜後進(林玉山曾於此習畫)。為感念其於日本畫的貢獻,曾獲頒文化勳章(1961)、京都市名譽市民(1973)等表彰。
其繪畫表現密切反映畫壇動態,觸碰東西文化交流,持續進行各種嘗試與變化。從早年細膩描摹的具象繪畫,至中後期呼應西方現代繪畫的潮流,逐漸走向抽象性的表現,可見堂本試圖思考日本畫表現的可能性及多樣性。
本展為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為這名對京都畫壇具重要貢獻之藝術家,首次策劃的大型回顧展。堂本的畫業貫穿大正、昭和年間乃至戰後,尤以其入選官展的代表作為中心,並擴及其民間創作,綜覽其無限連續的創新與突破,或可反映近代日本畫發展的一條軌跡。
一、流動的風景
堂本自幼便喜愛繪畫,曾就讀於京都市立美術工藝學校圖案科,後任職於織物界頗具名氣的初代龍村平藏的工房,負責繪製圖案。此外,仍不忘精進畫藝,時常以京都或大阪一帶的風景進行速寫與水彩創作,留下一幕幕獨到的故鄉風景。
作於其15歲(1907)的《仁和寺之塔》,以寫生的視角,近距離仰望第一重塔身,筆觸快速,尤善於利用明暗對比與色彩的層次,掌握木構造建築的細部輪廓。展現光影變化下,佛塔峨然聳立眼前即景。

當時為了生計,堂本亦兼職製作木雕人物,京都的風土民情時常為其雕刻主題。當地知名的「大原女」,(註1)以厚實的塊面雕琢出簡約樸拙的人物造型,透過豐富的色彩與圖案,傳摹地方特殊的民俗風景。

1918年,在初代龍村平藏的支持下,進入京都市立繪畫專門學校就讀。翌年,即以畫作《深草》入選第1屆帝展,為其初入畫壇之作。全作表現京都龜岡地區的山郊景色,自前景村莊彎弧銜接中景阡陌,直至遠山層翠。景物輪廓細膩勾勒、彎弧流轉,尤以墨色加強明暗對比,結合地勢起伏,呈現出霧色瀰漫的寧靜氛圍中,流敞著湧動的自然生息。

二、美人風情
出道前的堂本,除了速寫故鄉風景之外,大阪花街女子的風采,亦為其關注的對象。可能因為憧憬著竹久夢二的女人圖繪,堂本亦曾模仿出版小型插畫繪本《戀之都大阪之卷》,描繪各式大阪女子的生活圖像。
青年時期的油畫作品《宵》,描繪晦暗空間中,高掛的紅燈籠下,一名身形高挑而修長的女子,身著落地紅袍,長袍上交雜金色與黑色錯落的紋飾,暗喻其華貴之感。側身半裸著香肩,神色低垂,彷似補捉歡場女子,於轉瞬間的黯然神態。

同時期的設色作品《花街的節分會》,描繪舊曆除夕夜,花街女子奇裝異服,驅邪納吉的節慶習俗。人物群聚,華麗而鮮艷的服裳相連成片,女子皆肌膚白皙,頭頂傳統髮髻,三兩成對,一正一背、或兩兩相似,似不存於人物的獨立性。曖昧而沉醉的神情接二連三,或直視觀者、或閉目歡愉,修長而矯飾的手臂纏綿其間,宛如大型織品上的裝飾圖案。

第3屆(1921)帝展特選之作《調鞠圖》,描繪婀娜多姿、面容姣好的美人成對,於庭園踢玩蹴踘之態。左聯人物身著似印度傳統金葉紋紅袍,正手舞足蹈踢起花飾圓球;右聯人物身穿中國風龍鶴紋青褐色袍,正專注以待。兩聯成對,既在靜與動、紅與白,以及不同的民俗之間形成對比,又構成和諧且具動態感的完整畫面。其分別頭戴的鮮花頂帽及白玉珍珠冠,更可見堂本善於表現精美的紋飾設計,傳達出柔美而華貴的氣氛。(圖6)

三、巨障佛畫
人物畫的成熟表現,亦接連於第4屆及第6屆帝展中,以新穎的角度、巨幅形式重新詮釋傳統佛教繪畫,分別獲得無鑑察資格及帝國美術獎的殊榮,奠定其畫壇地位。也預示著宗教題材在其創作中的特殊地位。
第4屆(1922)帝展入選作品《訶梨帝母》,表現護佑幼兒健康與孕婦安產的守護神。不同於傳統的天女形象,堂本以印度貴婦般的衣容描繪,豐滿的身形,慈愛地餵哺懷中嬰兒。兩側侍者分別手持象徵多子的「石榴」及吉祥的「如意」,構成佛教藝術常見的「三尊」造像形式。
有趣的是,於花園中母子相依的和諧姿態,以及三聯作的組合,似可見西方聖母子像及祭壇畫形式的融入,形成獨具風格的祈禱之畫,充滿莊嚴與祥和的宗教氛圍,增添了作品的精神深度。

第6屆(1924)帝展作品《華嚴》,全幅總長465公分、寬395公分,以阿彌陀如來與兩側脇侍菩薩為中心,順時針環繞排列,《華嚴經》載善財童子悟道的55個場面,融合了東西繪畫的母題與形式,整體構成如曼荼羅般的巨作。其巨幅尺寸成為當時展覽焦點,甚至改變了帝展的入選規定,更開啟往後堂本受多所寺社委託創作的重要契機。(註2)

四、季節之彩
進入昭和年間,堂本多次參展作品,更見其運用繽紛色彩,細膩表現日本的季節之美。
第8屆(1927)帝展入選《春》,表現和煦春陽下,姊妹於田邊梳髮的手足之情。堂本極為精細的描繪功力在此作展露無遺,草席與和服密集而複雜的織紋、少女硬挺的髮絲,襯托出紅潤的肌膚;少女膝上慵懶沈睡的白貓、田埂間嬌嫩的白花、飛舞的蝴蝶,與覆蓋於岩石上的苔癬與幼草,點綴了春意,在蒼鬱藍天及蔥郁麥田相連成片的映照下益發鮮明。

對於春日明媚的描寫,於第10屆(1929)帝展作品《木華開耶媛》中,再見堂本更為夢幻的表現。「木華開耶媛」是日本古代神話的女神,為山神之女,亦象徵櫻花短暫似幻盛放之美。本作描繪百花繚亂及生機勃然的春日,木華開耶媛身披純潔白裳慵懶閒臥,靈動的手指輕撫其烏黑垂肩的秀髮,雙足舒躺在斑斕的草地上,柔嫩的肌膚散發著淡雅的嫵媚,增添其官能之美;含蓄的神情凝望遠方,眉宇間透露著高貴而凜然之氣。全作春光恣意盎然,傾瀉於璀璨的櫻木上、錦簇的櫻花間、及女神的白紗上,大地春草亦透過厚塗閃爍著晶亮的色彩,構成一副象徵日本心靈的唯美之作。

五、戰後的現代性轉向
戰後堂本的畫風有了鮮明的轉向,除了關注當時流行的畢卡索風格,創作主題亦開始表現現代社會文明的相關內容。1952年的歐洲之旅,使其第一線接觸西方現代藝術,更有助其繪畫上新穎的嘗試與挑戰。
入選第7屆(1946)日展《玻璃》,為堂本於大阪玻璃工廠考察後所作。畫作表現工人們辛勤工作的場景,人物變形且平面,隨其動作組合於畫面上構成互動性的節奏。前景各形各狀的玻璃器皿,以幾何狀切面拼疊,並敷以明亮的色彩,營造出玻璃透面亮晃晃的質感。

對於現代社會人心的迷惘與空洞,可見於第10屆(1954)日展《疑惑》之中。此作描繪堂本旅歐所見吉普賽占卜小屋,污濁的黃色招牌上寫著:「手相、卡牌、水晶球;戀愛、結婚、遺產。」構圖簡潔、用色明快,大片的光影對比,使漆黑擁擠的占卜現場,蒙上了一層暗面。人物平板與空洞的面容,令人尋思現代都市生活明亮的外表下,不見光的晦暗。(圖12)

六、抽象的張力
1957年法國知名的「不定型藝術」(Art Informel)評論家米歇爾.塔皮埃(Michel Tapié, 1909-1987),來日拜訪堂本印象。於堂本宅邸觀賞其收藏的東亞書畫及瓷器等收藏,切磋對於東方藝術的看法,啟發了堂本晚年朝向墨線創作痕跡的表現,以及與色塊交織的抽象繪畫。
1961年致敬俵屋宗達(江戶時代,約17世紀)《風神雷神圖屏風》,金地的背景上雜揉著橙色、紅色等斑駁的塊面,黑色、白色等率性的線條,圓轉流利,彷彿流動於畫布上,風的氣息。(圖13)

透過抽象的形式語彙,堂本得以顏料譜出一曲《交響》。在混色與線條的交疊下,彷彿存在無盡的空間,墨線從中心源源不絕向外溢散,如噴灑般滴落的顏料飛濺,加深了畫面的動勢及表現性。(圖14)

值得注意的是,堂本多寄託這類抽象創作,於佛教的哲理與冥思,可見其晚年前衛性的嘗試帶有宗教性的回歸。1958年入選第1屆新日展的作品,(註3)看似簡潔的幾何構圖,然在色彩的交融與灑落,及不穩定的塊面間,如同佛家所謂「無礙」,孕育新的藝術造型。

絕筆作《善導大師》(1975),為提倡專修念佛的唐代高僧(613-681),被認為深遠影響了日本淨土宗開創者法然上人(1133-1212)。堂本第12屆(1931)帝展入選之作,便曾表現法然參與教義問答的歷史典故。金色描繪佛身、法器、燈火,象徵佛法帶來的光亮;濃郁的黑色描繪臺座及家具,並以淡墨勾勒人物流暢的線條,營造出高貴與肅穆的氣氛。

《善導大師》則抽象表現宗教題材,在黑色與金色的幾何形狀之間,飄盪著濃淡有致的墨線,唯一具象的是以粉色淡彩描繪阿彌陀佛的形象,恍如佛祖來迎,予人在線條與色塊之間沈思靜冥。(圖17)

雖以日本畫家而聞名,堂本亦積極將其繪畫成就運用於其他藝術領域之中。尤其晚年在抽象繪畫的嘗試,並曾運用於器物及商標品牌等設計上,並親自設計1966年成立堂本印象美術館的內外裝飾。(圖18、19)


本展全面展示了堂本一生豐富的畫業,尤其以往較少注目的出道前相關作品,並大規模回顧其跨越不同時期,從大正、昭和乃至戰後,以美術展覽會為中心,活躍的創作成就,及其於繪畫之外多元跨域的表現,見證其為京都乃至日本畫壇,所留下豐厚多彩的視覺文化。
沒後50年 堂本印象:自在之創造
展期|2025.10.07–11.24
地點|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
註釋
註1 京都東北大原地區特殊的女性民俗,頭頂捆柴,著傳統服飾,下纏綁腿,腳蹬草鞋,進城以木柴交易商品。這種習俗始於室町時代(1336-1573),一直持續到燃氣普及的昭和初期。
註2 堂本受寺社委託的創作遍及關西地區,較知名者如京都龍祥寺障壁畫(1925)、京都知恩院〈法然上人像〉臨摹(1932)、京都醍醐寺障壁畫(1936)、大阪四天王寺寶塔壁畫(1940)、高野山根本大塔壁畫(1942)、京都平安神宮障壁畫(1948)、京都智積院障壁畫(1958)、京都西芳寺障壁畫(1969)、京都法然院障壁畫(1971)、奈良大神神社壁畫(1972)等。
註3 1958年日展轉由民間社團法人形式籌組,開啟民營化的歷程,本文暫以新日展稱之。
參考書目
- 中尾泰斗,《堂本印象の抽象表現における線描の特質》,茨城:筑波大學人間総合科学研究科(芸術学)博士論文,2015。
- 平井啓修編,《沒後50年 堂本印象 自在なる創造》,京都: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2025。
- 吳景欣,《堂本印象的《華嚴》:日本近代佛畫創作之探討》,《華嚴學報》第1期,2011,頁197-219。
- 吳景欣,《近代日本華嚴圖像的延續與創新:再考堂本印象的《華嚴》》,《華嚴學報》第5期,2013,頁145-172。
延伸閱讀|東渡日本的諸佛:京都國立博物館「宋元佛畫」特展
延伸閱讀|這可能是我在日本的最後一場展覽了——「村上隆 靈氣京都」
延伸閱讀|一篇讀懂日本庭園千年風華:京都六大必訪名園——平等院、苔寺、天龍寺、龍安寺、醍醐寺、桂離宮
